《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是2013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老勰。
基本介紹
- 書名: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
- 作者:黃老勰
-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1日
- 頁數:20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070726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是行走文叢系列叢書中的第二本,通過真實詳盡的描述,求證自然人生的本態,超脫文本帶來的束縛,有著諸多“親歷性”的體驗。文字整體以詩意的敘述,展現西南邊地農人不為人知的生活,賦予其自然人生之精神性質和價值觀。並輔以大量圖片,使內容更顯直觀、立體,是了解邊地之鄉村中國難得的作品。市場上關於旅遊的書不少,但大多數有泛泛而走、旅遊攻略之嫌,我們策劃的這套文叢,在行走的過程中加入了對歷史文化的探討和品味,使得旅途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歷史感。
《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內容簡介:有著十餘年西部行走經歷的作者,多次深入中國西南邊陲,體驗鄉村生活,了解“邊緣人”的生存狀況。有人與自然的故事,有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在邊境的群山或江畔,看森林的蒼茫、聽飛鳥的啁啾、聞花草的芬芳、讀雲霧的詭譎,文字透出憂傷的唯美。將長期以來他所倡導的“大鄉村理念”與“自然中心主義”熔鑄其中,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在對立中找到共同的合點。《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通過真實詳盡的描述,求證自然人生的本態,超脫文本帶來的束縛,有著諸多“親歷性”的體驗。文字整體以詩意的敘述,展現西南邊地農人不為人知的生活,賦予其自然人生之精神性質和價值觀。並輔以大量圖片,使內容更顯直觀、立體,是了解邊地之鄉村中國難得的作品。
圖書目錄
序:徒步行走、草木認知與山河判斷
第一章高處閃亮的鳥鳴
第二章花草的香打開了記憶
第三章“阿蜜諾,我愛你”
第四章漂泊山谷的小寨子
第五章瑤家山“度戒”的原始圖像
第六章獨坐幽篁不髮長嘯
第七章土卡河寨,邊境最低點
第八章一腳踏三國
第九章到岳宋尋找娜美姑娘
第十章在邊城把自己邊緣化了
第十一章山谷里的那些腳印
第十二章把衣裳晾在了雲上
第十三章朝著山的耳朵大喊一聲
第十四章來到了“美女蛇”大山
第十五章一座山比一朵雲遙遠
第十六章鷹和雷電誰更快
第十七章在時間的另一側
第十八章被陽光泡酥軟了的茶
第十九章後來,我更像一匹驢子
後記:一座山的本態
作者簡介
黃老勰,原名黃恩鵬。筆名黃老勰、清風漁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過故人莊》、《行走怒江大峽谷》、《翻越高黎貢山》和多部行走散文、隨筆集及學術論著《黃州東坡》、《發現文本》等。擔綱多部電視文化專題片總撰稿。現供職北京某藝術學院文藝研究所。
後記
一座山的本態應是沉默的、低調的、隱忍的,才不會被侵擾傷害。這樣一座山,須有“隔世”效能。即所謂“山靜如太古,日長如小年”的仙靈。在時間的單元里,山是精神的驛站,可以讓遠行的疲憊得以放鬆。時間不會到達它的邊際,欲望不會蠡測它的深度。反之,一座山高調出世,塗上了人的痕跡,隨時有被傷害的可能,人的精神也無法找到安頓之地。
一座山,須有巒頂、陡坡、茂密的森林、縱橫的峽谷溝壑、起伏的峰嶺、隱秘的溪澗江河、飛瀑流泉和四時花草,有大獸小獸、靈鳥昆蟲等,才成其為一座豐贍的、內外兼修的山。這樣一座山,必是靈物們演義生死輪迴、三界超度的山。而且,沒有人類之工業污染和開發的傷痕。它沉默世外,不舉旗,不嘶喊,不藏匪,不窩寇,不納濁污,朦朦朧朧,不露真顏,才會把自身的高貴和峻峭,以尊嚴之態呈顯,盡現生命的極美。
人類不是山的神明,山卻是人類的神明。人對山有危機,山對人有恩賜。有時候在山裡喊一嗓子,山會接住人的聲音、收藏人的聲音,不讓它丟失。山能收藏人的靈魂,人的靈魂是以聲音的狀態存活的,聲音截取了花草樹木香氣最柔軟的一段,落地生根在山的某一處。
我尋找這樣一座靜寂得如愛倫坡所言“能聽得見黃昏時夜的黑暗傾倒世間的聲音”的山。它拓展純淨空間,呈智者之不卑之態,顯勇者之不亢之勢。我因此喜歡山裡的鳥兒。鳥兒熟悉山中溪流湖海每一處浮力氣流大小。它們的靈魂閃爍在山裡任何一處。花草、溪流、瀑布、山風、樹木、山崖、雨絲、雲霧,都屬於靈魂的一部分。白天,陽光盡情揮霍亮度;夜晚,風把月光全吹進了山林石岩。月光、清風和溪瀑,令山的品格,超凡脫俗。
山,內蘊風雷雨雪,隨時來,隨時去。一隻小松鼠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整個森林成了它玩耍取樂的一棵大樹。當然,它也要不在意走在林子裡的獅子和虎豹。
然而,這樣的山到哪裡尋找?現世的山,因為人的進入而改變。如僅僅是原始的生存者倒也罷,畢竟他們創造了山的田園氣息。問題是現代大工業的伐戮、油漬玷污,實乃山之災難!山的原始性受到了動搖。故此我認為:一座山,既要有神明居住的聖殿,亦要有人煙無爭的房舍、田園;既要有腳步從容的進出,也要有刀鐮掃除蓁荊荒蠻。但絕不可攜帶斧鋸、火種和挖掘機鏟車和工業毒氣進入。一座山,是上帝的神明,人類該尊重它,方可獲得救賜。
我尋找這樣沒有受到人類傷害的山,嚮往純淨的山風山泉洗心洗身,渴望鳥鳴潤魂潤魄。我之魂依附的山,須是閃映聖靈之大氣象的山。如此純然之山,才是真正的山中之山。
尋找這樣的山,我願用一生的時間。
十餘年來,我和齊亭利先生、鄭春龍先生、鐘建光先生、薛舜堯先生、李春華先生、張子棟先生等,多次進入滇西北、滇西南大山,努力尋找原初自然大境。儘管無法走遍橫斷山的峰峰嶺嶺,卻是樂趣無窮。因為尋找,讓行走有了動力。在此,向與我一起“到一朵雲上找一座山”的這些友人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序言
我的家鄉在遼南古鎮辰州,古時隸屬登州府。前漢時有鐵官鹽官設定,到唐朝時有大將薛禮征東駐此,並在此地擊敗過犯境的敵軍大將蓋蘇文,從此得名蓋平。遼金時設節度使署統轄南北諸縣。這座古城,城廓方正,有東、西、南三座關隘,北邊叫北橋頭。城外有護城河環繞,城中以鼓樓為中心點,向兩翼延綿堞垛城牆。新中國成立後,曾改名為蓋縣,上世紀九十年代撤銷蓋縣,設立蓋州市。
蓋州是富庶之地,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傳有“東有柞蠶,西有魚鹽,南有瓜果,北有皮棉”的民諺。更令人稱道的是,這裡一城“兩水”,西邊是廣闊無垠的渤海,南邊是浩蕩奔流的大清河。大清河又分有呂王河、三道嶺河等一級支流二十一條。大清河沿途有石門、三道嶺、周家子等大小水庫十五座。遼南地區飲用大清河水的人達百萬之眾。民國時,來自天下八方的手執羅盤的陰陽先生穿巷過街隨處可見,都把古辰州城當作建宅楷模。因為這個地區風水上有“龍罩”和“虎靠”之吉位。“龍罩”是:西與南有渤海、大清河水保護;“虎靠”是:東與北有大山叢林做屏障。
大清河曾記錄下古辰州大地“九省通衢”的盛景,大清河曾記錄下古辰州中國“大農業”的文化縮影。
我的家就在大清河邊。大清河的命名我不敢判斷是否在前漢就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與“大清”的名號不謀而合,因此在大清朝時就格外受到皇家的看重,被視為上天賜予的吉祥之河。它與蘇子河、鹿向河一樣,是記載滿族英雄光輝歷史的河。河水從上游一個叫老龍頭的山谷流過來,流經幾個縣鄉和村子。急流處,浪遏飛舟,有驚無險;緩流處,水面如鏡,幽幽青山。兩岸草木茂盛,鳥類繁多,每到春夏秋季,鳥兒飛起飛落,鳴聲閃亮。走在灘岸,在蜂飛蝶舞的草叢灌木中還能找到鳥蛋。大清河盛產魚蝦、河蚌與螃蟹,我常和鄰家小夥伴去河邊釣魚捕蝦,夜晚在沙灘摸螃蟹掏河蚌,每次都收穫得筐滿簍滿。那種人間桃源美境,深深烙在了我的思念里,成了我常讀常新的心靈山水。那個叫“老龍頭”的山谷,是一個有著原始森林的深山,英雄的努爾哈赤家族,就是從那裡發源壯大的。我小時候曾想跟著大人去采人參、山藥和山菜,大人為了不帶上我這個累贅,說深山裡有猛獸出沒,因此老龍頭山對於我來說,一直是座神秘的山。直到今天,我仍在自己的想像里勾勒著那個神秘的山谷、那片藏著猛獸的森林和心中那個迷人的家園。
但是今天,我故鄉的河——大清河,乾涸得瘦盡了水的豐骨!河岸兩邊山裡的森林稀疏了,灘涂被挖得坑坑窪窪,一片狼藉。春夏秋季也沒有了顏色變幻,冬天明澈的天空,也被漫無邊際的沙塵取代。那個老龍口也不神秘了。我每次回故鄉,都會站在這條大清河邊,悵觸萬端地想:這條河怎么這么快就沒有了水?
河流的消亡讓我每每想起都心情沉鬱。故鄉的大清河被時代的“建設”浪潮損滅得再難以復活。甚至可以說是永久性地消失。這個消失,預示著像我這樣遠離故土的人,將永遠地失去故鄉!就像一枚孤獨的落葉,並不是飄回根部,而是不知所往。我的精神世界從此斷了滋育生命的水脈。梭羅說:“你留駐的地方,離你生命流動的水渠越近越好。”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理解為精神的留駐地。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的留駐地。它是一個流動著清澈溪河之虛實的夢境之地。這個夢境之地,能讓人的精神山河一下子清亮起來、豐實起來、璀璨起來。如果,連這樣的美好之地都要被扼殺殆盡,讓懷念它的人無法映像,那么,我們對待自然的破壞,可想而知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由此,我所看到的是:在舉國上下經歷了眾多“建設”的今天,一種似是而非的、缺少前瞻性的建設,將原本最原始最本質的東西完全喪失掉了,從而改變了這塊大地應有的風貌。過去鄉村純樸的生活本態,與時下城市消費的經濟走向,在經歷了社會與時代諸種改變的一代人的內心深處,發生著殘酷的博弈。這種博弈最大的改變,是一代人的思想和文化觀念。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社會的變革,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對比昨天,今天我在一些地方所看到的,是一些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的建設,將一個好端端的大地,變得瘡疤處處。山沒有了仙氣,水失去了靈氣,森林變得脆弱起來。讓自然的大地在不到一個世紀時間裡,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快速凋敝、破敗、蒼老。使我每每在電視新聞和報紙媒體看到山體滑坡、乾旱和洪水等自然災難時,內心都深感不安。
我擔心現在還有一些“原生態”的雲南,會不會如此改變?相當長一段時間,我關注云南大旱。2001年1月我行走怒江大峽谷,當時峽谷生態還保持著相當好的景觀。十一年過去了,我愈來愈聽到一些不好的傳聞——修建梯級水壩,濫砍濫伐森林,淘金挖沙採礦導致的山體河床毀壞,堆放工業廢料造成的水污染,土地變賣,污染超標的工廠企業,一些支流大量生長水葫蘆致使水質下降……都讓我對未來生存處境感到擔憂、驚怵和惶惑。雲南連續三年乾旱,水庫見底,良田乾裂,三百餘萬人飽受旱災之苦……一個曾經風調雨順的富庶之地,如今變成這樣,怎能說與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沒有關係?
河流是人的生存命脈。失去了河流,大地萬物生靈就失去了應有的鮮活,一切都將變得委頓。幾年前,我在景洪的瀾滄江段就看見江水枯竭,農人原有的土地被政府占用修建大型娛樂廣場,農人們只好在灘涂上刨開無水的河床種菜的情境。2012年2月,我在飛往雲南的途中讀《春城晚報》,撫仙湖的水位已下降到了歷史最低。撫仙湖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是玉溪乃至整個雲南比較大的湖泊,這座湖的水位下降,說明了大旱的嚴重程度。如此有悖自然的現象的出現,說到底,禍在人類!無限的資本積累,讓最大的利益集團慾壑難填。如果再不停止對山河的破壞,美麗的雲南還會大旱,或者說大旱還會加劇。國家應及早叫停這些破壞山河的行為,否則,就只能如我這般徒有對自然痛心的回憶了。
自然山水是在寂靜中存活的,它相當脆弱。自然山水的存活與人類有關。自然山水若是有人的喧鬧,就意味著它的生存已達到了極限,其改變如一朵花的綻蕾、盛開和凋落,最後化作塵埃。每次行走雲南,我和老驢們都不願意去那種人為開發的景點。我的觀點是:一小塊山坡或一小片田野,一道小溪或一片草灘,只要沒有人“開發”的,就是純自然的。這些地方雖小,卻能讓我讀出自然的詩意。
我是一個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倡導“自然中心主義”的行走者。我渴望能讀到中國文壇誕生的“大生態文學”,這種大生態文學能喚醒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讓我生存的大地的綠色再多一些。可惜如今我很少看到這樣的作家,我只能讀王維和孟浩然,或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蕾切爾·卡遜、愛默生和梭羅。我也到處尋找心靈的山水,渴望能映現故鄉的影像。我希望西南山區成為我精神層面一個純美的空間,鍛鑄我的人生詩學。當然,我不是什麼貴族,但我崇敬靈魂高貴的人,我崇尚那些在內心深處將山河視為自然神靈並為之虔誠膜拜的入,我崇尚那些在清貧之地默默活著、依然保持著高貴的精神本態的人,儘管他們在當下的“文明世界”里難以生存。
比如,十一年前我在怒江大峽谷遇到的傈僳族人,他們跋山涉水去一座山的教堂去做禮拜。也許他們丟失過許多,但對信仰卻從未丟失過。他們衣衫破舊、身隻影單,走崎嶇的山路,背著包袱帶著乾糧,讓我這個坐越野車的“行走者”自愧弗如。
高貴者並不是從衣服或外表來界定、判斷,應是心靈。一個心胸狹窄的政客、一個精於算計的商人、一個內心骯髒的文人,即使表象光鮮,其靈魂並不高貴。那些處於邊緣之地、衣衫破舊、敬天法祖的人,才是純潔的人、高貴的人。怒江峽谷的傈僳人的生活方式不為人所知,他們祖祖輩輩天不變道不變地活著,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精神秩序和價值判斷、有自己的純淨的信仰,悲天憫人,尊崇祖訓。靈魂因此高貴。
我和老驢們“自助式”的行走,既鍛鍊了生存能力,也發現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美好的存在。那些珍貴的影像記錄,在我看來,要比文字更有衝擊力。特別是在一個核心價值觀無法得到認同的時代,文字已無法道盡和顯現那些卑微人生的生存理想。惟有讀圖,或許能衝擊一下麻木已久的心靈。攝影家們以乾辛萬苦的行走,換來了難得一見的自然地理圖像。那些圖像帶著山河的氣息、草木的顏色、鳥兒的歌吟,也帶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是那些貌似高貴實則不名一錢的“濫情文學”無法企及的一種天地藝術。
十一年來,我與老驢們行走怒江大峽谷、翻越高黎貢山、暴走金沙江虎跳峽谷、穿越滇南原始森林、踏尋瀾滄古寨、探險中越邊境當年戰爭的塹壕、探訪邊境群落、探秘茶馬古道、登臨“一眼望三國”的十層大山等。所走行程,有萬里之遙,得到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山谷、江邊、深壑、森林,我們釋放著自由人生才有的生命本態,讓自己也變成草木,體驗風霜雨雪給靈魂帶來的搖曳,切實感受著人在自然面前的卑微和渺小。
但我並不是宣揚某種觀念性的東西,也不是為了出行尋找理由或藉口。本來這個時代,需要感悟或醒覺的就太多。山河自有抵達之謎。而時間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又實在太少,甚至來不及細想,歲月就從身邊快速溜走。從健康因素來看,找從小體質脆弱,不是那種身體強健的人。如果沒有行走,恐怕就是一個病怏怏的人,或者說是一個一蹶不振的人。我很感謝生命中有諸多行走歷程。行走,讓我的身體和精神迅速強健起來,更能從容地與自然的大地進行靈魂的對話,讓我有資格對草木正確認知,對山河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