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絨畫

刮絨畫

刮絨畫,據說乃明末清初秦淮歌妓董小宛所創。如今,除故宮博物館藏小冊刮絨冊頁之外,社會上幾乎滅絕。刮絨畫對創作者的藝術要求非常之高,非常之難,這種工藝失傳已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刮絨畫
  • 類別:絲絨為材料的畫
歷史沿革,稀世藏品,故宮博物館藏品,沈智毅先生藏品,製作方法考證,現代刮絨畫,

歷史沿革

據說刮絨畫最早由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的歌妓董小宛所創。
著名的小說家兼考古學專家沈從文先生的全集裡也提到過刮絨畫:“中原刺繡從唐宋以來,就已和上層文化相聯繫,受文人畫和宮廷藝術趣味影響格外深。例如宋代朱古柔、沈子蕃之刻絲,明代顧氏繡,清初如皋冒氏刮絨繡,無不依傍當時名家畫稿。”
當年的董小宛才情卓著,詩畫皆擅,在亂世之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求仁得仁地嫁給了明末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後,便隨著一起去了江蘇如皋。據冒襄後來追憶小宛的《影梅庵憶語》記載,小宛到了如皋後,“於女紅無所不妍巧,錦繡工鮮。刺巾裾如蟣無痕,日可六幅。剪影織字,鏤金回文,各厭其枝,金神針絕,前無古人已。”可見小宛的針繡技藝在如皋那一段暫時的平安歲月中因常常研習而愈臻妙境,令見過大世面的冒公子都覺驚艷。
繼董小宛之後,這種刮絨畫也多是由一些學養豐富,蘭心蕙質的大家閨秀、才女創作,一般民間婦人根本無法兼具那樣的才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刮絨畫的創作者是少之又少,作品自然也就罕見異常了。

稀世藏品

故宮博物館藏品

刮絨畫至乾隆時期已被看做絕藝。更可惜的是:不僅董小宛精心創作的刮絨畫珍品未能傳世,而且其他刮絨作品也同樣珍罕難見。無怪《故宮藏織繡書畫》一書介紹說:“刮絨畫因其工藝獨特,留存較少,鮮為世人所知。”而目前面世的刮絨畫,僅有故宮博物館所藏清乾隆《刮絨花鳥》和《刮絨山水》冊頁以及香港嘉德國際拍賣行在2001年以59萬元拍出的清代《刮絨山水》冊頁,以上均為清中期以後紙本冊頁。
刮絨畫
故宮博物館藏品

沈智毅先生藏品

沈老說:“這把扇子是我無心插柳所得。”一次,沈老去廣東路文物商店淘畫,見有一把成扇躺在櫥窗之中,扇面的金箔金光閃閃,十分耀眼。沈老見扇面非常完整便動了買扇之心。於是打開扇的另一面,見扇面只有一幅清淡高雅的文人花鳥畫,畫面上有楓、竹、石榴,還有一隻雲雀在樹枝上翻轉戲耍,淡雅可人。此時沈老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金箔扇面上,覺得可以畫自己想畫的畫。於是沈老買下了這把扇面。
刮絨畫
沈智毅先生藏品
劉旦宅在扇的右上角寫了長跋:“刮絨花鳥,清初董小宛首創。惜其遺作失傳,其後如皋閨繡遂習其制,並臻佳妙,或被召入宮,或地方官采進。乾隆時末為絕藝,故宮博物館藏小冊花卉禽蟲,有乾隆御覽印,固屬可信。流傳民間,極為罕見。此箑絕精,吉光片玩,至堪珍玩。丙子新正外上宅題記。”高興之餘,劉旦宅又在扇的背面——金箔扇面上當即畫下了一幅仕女圖:美女坐一大芭蕉葉之上,手抱月琴;高高的髮髻上插花而戴;兩頰上泛著淡淡的紅暈,迷離的醉眼,櫻桃紅的小口,姿容姣美,天然神韻。絲織衣裳,輕盈柔和,高雅時尚,紅綢帶飄落在綠色的芭蕉葉之上,紅綠對比,鮮紅入眼。左邊幾枝青竹,仿佛隨著她宛轉纏綿的小曲和風搖曳。右邊一塊磐石玲瓏剔透,似乎也在印證美女的心跡。

製作方法考證

據故宮專家考證,刮絨畫的製作方法極為繁複細緻:先要將絲絨用小刀一層層刮為薄片,然後按照確定的花紋圖案剪出巧妙的小片,再粘在事先已繪製好的畫圖(一般是請名家繪製的名畫)上面,最後才在畫面上敷彩,最終完成一幅精妙絕倫的刮絨畫作品。這種畫的整個創作過程雖然繁縟,但由於所採用的手法新穎、獨特,一旦創作完成,畫面憑藉著絲絨所具有的明艷光澤呈現格外動人的藝術景觀,這和一般色彩顏料所營造出的畫面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說刮絨畫作品除了本身具有的視覺美感以外,還具有很強的藝術質感。

現代刮絨畫

今人也作刮絨畫。其製作方法是用不同形狀的刀,在絨紙的表面剔除不需要的部分從而達到層次豐富,具有立體反差效果的特殊畫面。但這種所謂的“刮絨畫”屬於民間工藝的一種,是上世紀80年代新創的,和古人所作刮絨畫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