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簡介
馬拉威首都利隆圭 (Lilongwe) 位於馬拉威中部利隆圭河畔,距松巴西北約250公里。為糧食及菸草產地的商業中心。1947年建城,原是個5000人的小鎮,曾為中央省首府。
1969年,根據總統班達主持設計,將附近大片熱帶草原併入,改建成花園城市。1975年1月首都由松巴遷此。現占地面積194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市中心留有一塊自然保留地,茂密的樹林把附有漂亮花園的別墅區與稠密的工人住宅區截然分開。市內除新建的總統府、國會大廈和政府辦公大樓外,高級旅館和飯店拔地而起。市區附近有龐大的農副產品市場。著名的班達農學院設在市內。郊外山巒蔥鬱,景色壯麗。周圍是富庶的菸草和農業區。沙利馬湖是遊人休憩的佳地。
周圍是富庶的菸草、花生、玉米產區和養牛區。工業以菸草加工為主,還有肉類加工、服裝、家具等工業。中部地區農產品集散中心,商業頗盛。有鐵路支線通薩利馬。附近建有水電站。為全國公路中心,幹線公路南通布蘭太爾和松巴,北通廣大北部地區,東至馬拉威湖畔,西通鄰國尚比亞。有國際機場。城市分新城和舊城兩部分。新城為政府機構、使館、警察總部、銀行和法庭的集中區。舊城為傳統服務業和零售業集中區。
利隆圭市區占地面積200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市區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林蔭大道縱橫交錯,街心花園、自動噴泉、綠地廣場遍布全城。總統府、國會大廈、政府辦公大樓、星級飯店、高級賓館以及銀行、寫字樓、超級市場、自選商場、外國使館、私人企業等現代化的建築,均按統一規劃分布在各條主要大街上。著名的班達農學院也坐落在市區,龐大的農副產品市場:位於市區附近。市區還保留有一塊自然生態區,茂密的林木將附近漂亮花園的別墅區與稠密的工人住宅區截然分開。別墅區房屋造型優美,排列整齊,環境幽雅,區內居住的是一些生活富裕的家庭;工人住宅區房屋低矮,街道狹窄,人口稠密,聚居著收入低微的人家。
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威湖的西北一帶,並在利隆圭及毗鄰地區定居。19世紀80年代後期,英國和葡萄牙在這一地區進行了激烈爭奪。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1904年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1907年設立總督。改稱尼亞薩蘭。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該地同南羅得西亞(今辛巴威),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組成“中非聯邦”。1961年8月舉行大選,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領導的馬拉威國民大會黨在立法委員會中獲多數席位。1963年2月,班達成為自治政府總理。同年12月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宣布獨立並改名為馬拉威。1966年7月6日,成立馬拉威共和國。班達出任首任總統。1971年班達成為馬拉威共和國終身總統。1933年6月,馬實行多黨制。
自然地理
11.8萬多平方公里(包括2.4萬多平方公里水域)。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西毗尚比亞,東北連坦尚尼亞,東部和南部與莫三比克為鄰。馬,坦,莫之間的馬拉威湖為非洲第三大湖。
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3/4國土海拔1000-1500米。北部高原海拔1400-2400米;南部姆蘭傑山拔地而起,薩皮圖瓦峰高達3000米,為全國最高點;姆蘭傑山以西為希雷河谷地,形成帶狀平原。地處東南信風帶,屬熱帶草原氣候。
經濟發展
利隆圭現狀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薄弱並受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十分困難。穆盧齊政府重視加強經濟管理和促進生產,1995年以來實施“脫貧及增長戰略”,進行私有化改革,並採取措施加強外匯管理,穩定匯率,增加出口,吸引外資,2002年在西方國家督促下,制定了“脫貧戰略三年計畫”,將提高生產力、增加非農業就業、提高農業收入和改善社會服務作為經濟工作重點,並著手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扶持旅遊業、礦產業和製造業。2004年5月,穆塔里卡當選總統後不久即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一項為期12個月的經濟自律計畫。2005年6月,穆政府開始實施為期三年耗資5600萬美元的新“脫貧及增長戰略”,並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2006年,經濟形勢續有好轉,其中農業漲幅達11.8%,缺糧人口大幅下降。
首都溯源
馬拉威是一個內陸“國”,自然資源貧乏,境內2/3的土地不宜耕種,1964年7月6日獨立之後,第二年就決定將利隆圭作為國家未來的首都,但因國家經濟力量不足,無法承擔遷都的巨額費用,只好暫時擱置起來。直到獨立後的第5年,才實施遷都規劃。將利隆圭定為首都,是與利隆圭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係。利隆圭是溝通馬拉威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將它作為全國政治和工商業中心,有利於促進國家政治建設和經濟發展,尤其是可以改變殖民統治時期所造成的南部和北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
另外,利隆圭坐落在利隆圭平原中心地帶利隆圭平原土地肥沃,盛產菸草、玉米利花生等,是馬拉威最大而且最富饒的農業區。利隆圭所在地早期是一片荒原,1947年建成不足5000人的小城鎮,但很久以來一直是馬拉威北部的糧食集散地和交通中心。
1969年將附近大片草原併入,開始改建成花園城市,1975年政府正式宣布將首都從松巴遷至利隆圭,實行邊遷都邊建設的方針。在利隆圭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經過多年的建設,便以一種嶄新面貌矗立在灌木叢生的大草原上,成為馬拉威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也是糧食和菸草產地的商業中心。利隆圭新城的建成,不僅溝通了馬拉威南北方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馬拉威的國際交往活動。利隆圭不僅是馬拉威東西公路和南北公路的交匯點,而且可以沿鐵路向西100公里抵達尚比亞邊界,
從而溝通了從印度洋岸的莫三比克延伸過來的鐵路大動脈。另外,利隆圭建有耗資8000萬美元的國際機場,從而大大便利了與南部非洲國家的聯繫。當年設計的利隆圭城市規劃分為4個部分改造原來的利隆圭,建設政府各機關的辦公樓和商業區,在靠近卡南戈丘陵上建設工業區和商業區以及開闢另外一個工業區。這種規則不但得到實施,而且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政治制度
2000年,馬政府加大反貪力度,6名內閣部長因貪污被革職出閣,其中包括穆盧齊創建聯合民主陣線(民陣)時的得力助手、運輸和公共工程部長布朗·姆平甘基拉。11月,馬首次舉行全國地方政府選舉。在860個選區中,執政的“民陣”贏得610個選區的選票,獲壓倒性勝利。主要反對黨大會黨僅獲84個選區的選票,第二大反對黨民主聯盟獲120個選區的選票。馬局勢基本穩定。
憲法於1994年5月頒布,1995年修訂。憲法規定:馬實行多黨制,取消總統終身制,削弱總統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保護多黨民主和獨立的司法權;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五年。
實行一院制。議會由總統、議長、副議長、民選議員等組成,每屆任期五年。本屆議會根據1999年6月大選結果組成,共193個議席。各政黨議席分配情況如下:聯合民主陣線93席,馬拉威大會黨66席,爭取民主聯盟29席,獨立議員4席,空缺1席。議長:薩繆爾·姆帕蘇(SamuelJ.L.Mpasu)。
重要人物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HastingsKamuzuBanda,1902年—1997年11月25日),馬拉威政治家,非洲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1966年至1994年間任馬拉威總統,著名獨裁者。班達出生於尼亞薩蘭卡桑古的一個契瓦族小農家庭,他具體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一般現在認為其出生於1902年。幼年時依靠當地基督教教會的資助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1914年,他獨自一人長途跋涉,前往南非約翰內斯堡求學。1922年,他受洗為美以美會教徒,在其資助下於1925年前往美國田納西州留學,主攻醫學。在美期間,他受到著名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依斯的影響,決定投身於黑人解放運動當中。他的思想在這一時期還受到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甘地的影響,這使得他之後主張強勢政府和和平主義。
交通概要
鄉村路以陸路交通為主。
鐵路:總長789公里,與莫三比克鐵路相接。
公路:總長2.73萬公里,其中瀝青路占17%,與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及南非的公路連線。
空運:有民用機場4個(2個國際機場)其中首都
利隆圭國際機場是該國最大機場,大小客機9架,國際航線5條,通往南非、肯亞、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尚比亞、辛巴威和歐洲。
主要景點
卡松古國家公園
卡松古國家公園是馬拉威最大的國家公園,也是最大的野生動物保持區,位於中西部的高原地區,南距首都利隆圭116公里,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園內青山綠水,植被茂盛,風景宜人,成群的獅子,大象,豹子,斑馬,羚羊等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棲息生活在這裡,每年5月至12月對遊人開放。
這裡曠野茫茫,滿目翠綠,空氣清新,尤其是這裡的山景格外迷人,當遊人從山腳往上爬,細看山景,讓感到眼前不是卡松古國家公園的山,倒像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的長軸。環顧四周,青山將人們繞了一周,仿佛是站在盆底,而頭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蓋。看山崖的流泉,聽嘩嘩泉聲;觀絕頂上的青松,有白雲從山腰飛過;遠望那一道道深谷,只見雲霧從谷中升起,將山山纏繞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