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清音戲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淵源於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曲藝“清音”,解放後發展成舞台劇。唱腔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錢》、《太平年》等小調。樂器除一般弦樂外,尚有古箏伴奏。傳統劇目有《陳潘詞》、《琵琶詞》、《謀館》、《賞雪》等二十多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辛清音戲
簡介,主要演員,
簡介
據《利辛志苑》第六期2版介紹
清音起源於寺廟。僧人出家後朝夕青燈相伴,常以抓箏彈琴,自娛自樂。因所彈之曲清雅,所吟之調柔和,遂名“清音”。後傳入民間,形成戲曲。清音唱腔優美,曲調清麗,聽來婉轉柔和,令人清心舒懷,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利辛縣誌》記載:“闞疃區谷圩鄉谷圩村谷保寬於1978年創辦清音劇團,有曲藝清音(當地的——作者注)發展而成。唱腔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錢’、‘太平年’等小調……自編自演現代小戲《退彩禮》、《婚事新風》、《計畫生育好》等,古裝戲有《血書白綾記》、《金球記》、《金鐲玉環記》、《三上壽》、《海瑞私訪》、《幼主走秦》等……深受民眾歡迎。”
據利辛縣文化館館長趙西玉介紹,利辛清音起源於1910年前後,流行於淮河兩岸的利辛、阜陽、潁上、鳳台、壽縣、懷遠等地。
當時,山東藝人藝名“洋紅芋”討飯來到利辛闞疃轄區遇見張學師,張學良,張學兵三兄弟,收張氏三兄弟為徒傳授花鼓戲,後來與“一條線”“小白鞋”草上飛齊名的萬人迷管應鵬拜張學兵為師!
利辛清音的幾個調式包括: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二八板、花腔、剁子等板式,而且其伴奏器樂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墜胡,還有硬場敲打器樂大小鑼、鼓、板鼓、梆子、釵。表演全部是戲劇服裝,和很多大劇種一樣也分成老旦、花旦、青衣、小生、老生、鬚生、丑旦等行道。
解放後,谷保寬和師兄弟、兒女、弟子等組成了一個家庭清音劇團,成為闞疃地域一支長期活躍在農村的業餘劇團。而且因闞疃地處鳳台縣、潁上縣、阜陽縣、蒙城縣的交界,利辛清音在這些地方也極受歡迎。期間,他們主要演唱《三女拜壽》、《李天保弔孝》、《王保童私訪》、《大宋金鳩記》、《陳三兩爬堂》等由傳統大曲藝書目改編的連續劇目。
因劇團領班谷保寬兩隻大眼特別大,百姓給谷保寬家庭劇團送去了另一個綽號“谷大眼劇團”;其主弦劉林的板胡功夫也練到了較高的水準;另外張學兵之子,劇團唯一一個花鼓戲傳人張維領當年反串的旦角將農村婦女的生活習俗,扭腰,餵雞,梳頭等演繹的淋漓盡致深受喜愛!他們幾位也成為劇團特別受大家歡迎的原因之一。
如今谷保寬年邁已經去世,2004年郭子貴組織起清音戲班底,購置設備、服裝,布置小舞台,進行整理、錄像、製作光碟,組織搶救利辛清音戲,但可惜的是,只搶救了五集《三女拜壽》。
主要演員
《三女拜壽》主要演員:谷保寬 谷保寬子 谷保寬女 張維領 范坤軒等參與拍攝,為了不讓傳統曲目遺失;三女拜壽中張維領的一段花鼓戲唱段也融入其中,更能顯現出這群民間曲藝老藝術家們對民間戲曲的熱愛與不捨。
谷保寬和人稱萬人迷的管應朋都是師承張學兵,張學師,張學良三兄弟。解放後張氏三兄弟病死,張學兵之子張維領繼承父親的花鼓戲,且和谷保寬在一個戲團,師兄弟及熱愛民間戲曲的子女們共同把清音戲發揚到周邊各鎮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