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膈和中湯《仁術便覽》

利膈和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仁術便覽》卷二。具有利膈寬胸,和中降氣,清熱除濕之功效。主治膈噎膈氣,食不下,嘔吐。症見飲食不下,嘔吐,吐出物酸腐,口氣熱臭,胸悶腹脹,或咳嗽吐痰,大便或乾,煩渴欲飲,舌苔略黃膩,脈弦數。

基本介紹

  • 名稱:利膈和中湯《仁術便覽》
  • 出處:《仁術便覽》卷二
  • 功用:利膈寬胸,和中降氣,清熱除濕
  • 主治:膈噎膈氣,食不下,嘔吐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半夏、茯苓各一錢(3g),陳皮一錢半(4.5g),枳殼、白朮各一錢(3g),黃連、香附各七分(2.1g),甘草二分(0.6g),厚朴七分(2.1g),山楂五分(1.5g),藿香、桔梗、木香、蘿蔔子(炒)。

用法用量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功用

利膈寬胸,和中降氣,清熱除濕。

主治

膈噎膈氣,食不下,嘔吐。

方義

本方治證特點為氣滯胸膈、不能通達,久而化熱,蘊生濕濁,脾胃不運引起。病機要點仍在氣行不暢,當降不降,而化熱、生痰、生濕均為氣滯後的繼發病理病化。故治氣為關鍵所在。方中用陳皮、枳殼、香附、厚朴、桔梗、蘿蔔子、半夏以治氣為先,氣機通暢則脾升胃降,飲食物受納、腐化正常,清濁分明;用茯苓、白朮、霍香化濕運睥益氣,合陳皮、半復、厚朴亦有化痰之效;黃連清泄胸膈、脾胃火熱;山楂合蘿蔔子以消食化積滯;甘草一者配白朮、茯苓可健中補睥,二者可調和諸藥。全方相互配合,相互協同,共奏利膈寬胸,和中降氣,清熱除濕效應。

運用

診斷要點:症見飲食不下,嘔吐,吐出物酸腐,口氣熱臭,胸悶腹脹,或咳嗽吐痰,大便或乾,煩渴欲飲,舌苔略黃膩,脈弦數。

加減化裁

咳吐黃痰者加竹茹、黃芩、膽南星、竹瀝汁;口臭煩渴加生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半枝蓮;胸痛憋喘者加薤白、葶藶子、桑白皮、瓜蔞皮。

附註

方中藿香、桔梗、木香、蘿蔔子用量原缺。(《中醫方劑大辭典》)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仁術便覽》:“利膈和中湯:治膈噎膈氣,食不下,嘔吐。半夏、茯苓(各一錢)、陳皮(一錢半)、枳術、白朮(各一錢)、黃連、香附(各七分)、甘草、姜三片,水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