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

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

《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是海爾集團公司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於2013年6月3日申請的發明專利,該專利的申請號為2013102168731,公布號為CN103453640A,授權公布日為2013年12月18日,發明人是王永濤、劉一輝、呂靜靜、韓健。

《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所述方法在空調內部風道中設定包括有至少兩個中間貫通、具有前後開口的環形導風體的空調送風裝置,每一環形導風體為單體部件,多個環形導風體前後依次排列、中間形成前後貫通的貫通風道,相鄰兩環形導風體之間形成環形熱交換風風道;然後,將空調內部風道中的熱交換風從環形熱交換風風道送至貫通風道,將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從非熱交換風進口吸入至貫通風道,再將非熱交換風與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后一起從混合風出口送出。該發明利用多個單體部件構成的空調送風裝置將空調內部的熱交換風及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同時送出,提高了對送風性能的方便可控性。

2016年12月7日,《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概述圖為《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摘要附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
  • 公布號:CN103453640A
  • 公布日:2013年12月18日
  • 申請號:2013102168731
  • 申請日:2013年6月3日
  • 申請人:海爾集團公司、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
  •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高科園海爾路1號海爾工業園
  • 發明人:王永濤、劉一輝、呂靜靜、韓健
  • Int.Cl.:F24F13/062(2006.01)I
  • 代理機構:青島聯智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升娟
  • 類別:發明專利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專利目的,技術方案,改善效果,附圖說明,技術領域,權利要求,實施方式,榮譽表彰,

專利背景

截至2013年6月,立式空調送風時,熱交換器熱交換後的風直接在內部風扇的作用下、從空調上開設的出風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風全部是熱交換風。一般的,在熱交換器與出風口之間不設定額外的送風裝置。這種空調送風的一個缺點是由於送出風全部是熱交換風,風量較少,室內風循環速度慢;另一個缺點是送出的風不夠柔和,尤其是在製冷模式下,所吹出的涼風直接吹到用戶身上,用戶感覺不舒適。
為解決上述問題,《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申請人曾提出了一種在空調上設定空調送風裝置、利用該裝置進行送風的方法。這種空調送風裝置包括有環形罩體,在環形罩體中間形成有貫穿環形罩體的貫通風道,在環形罩體壁上形成環形開口,在環形開口上設定若干環形導流片,相鄰環形導流片之間形成環形出風風道。但是,由於空調送風裝置中的環形導流片及環形出風風道均形成在一個環形罩體上,不便於靈活選擇和控制環形導流片及出風風道的結構,進而不便於對送風性能進行控制,致使送風受到局限。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針對2013年6月前已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而提供了一種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該方法利用多個單體部件構成的空調送風裝置將空調內部的熱交換風及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同時送出,提高了對送風性能的方便可控性。

技術方案

一種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所述方法在空調內部風道中設定包括有至少兩個中間貫通、具有前後開口的環形導風體的空調送風裝置,每一所述環形導風體為單體部件,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後開口為進風口、前開口為出風口,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前後依次排列、中間形成前後貫通的貫通風道,相鄰兩所述環形導風體之間形成環形熱交換風風道,位於後端的後端環形導風體的進風口為非熱交換風進口,位於前端的前端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為混合風出口;然後,將所述空調內部風道中經熱交換器交換後的熱交換風從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送至所述貫通風道,並經貫通風道送向所述混合風出口,同時,將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吸入至所述貫通風道,再將所述非熱交換風與所述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后一起從所述混合風出口送出。
優選的,將每個所述環形導風體設定為從其進風口至其出風口漸縮、且其進風口的內口徑大於其出風口的內口徑。
優選的,將每個所述環形導風體的表面設定為曲面。
優選的,將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同軸設定,且使得各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的內口徑沿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至所述混合風出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優選的,相鄰設定的兩個所述環形導風體中,位於後端的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外露於位於前端的所述環形導風體所限定的貫通風道的後方。
優選的,所述環形導風體至少為三個,相鄰的前後兩環形導風體中,後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與前環形導風體的進風口之間沿所述環形導風體軸線方向上的距離為該兩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至所述混合風出口的方向逐漸減小。
如上所述的方法,為進一步提高送風均勻性,在至少一個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中設定氣流分配組件,將所述空調內部風道中經熱交換器交換後的熱交換風經所述氣流分配組件分配後再送至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
優選的,所述氣流分配組件以將進入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的所述熱交換風沿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周向方向均勻分配的結構設定在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內。
優選的,所述氣流分配組件包括有多個氣流分配板,所述多個氣流分配板在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熱交換風送風風向左右對稱分布。
優選的,所述多個氣流分配板為具有相同彎曲方向的彎曲分配板,且多個所述彎曲分配板的彎曲方向與來自所述熱交換器的所述熱交換風的送風方向相逆。

改善效果

採用《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空調送風方法,在將空調內部的熱交換空氣及送出的同時,利用熱交換空氣流動產生的負壓吸入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空氣,將兩部分空氣形成混合空氣同時送出,這樣的混合空氣較為柔和,吹到用戶身上會感覺更加舒適,提高了用戶舒適性體驗效果。同時,利用送風裝置所產生的負壓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熱交換的空氣參與到空調最後的送風中,增大了空調的整體進風量,加快了室內空氣的流動,進一步提高了室內空氣的整體均勻性。而且,通過採用多個單體部件形式的環形導風體組合構成空調送風裝置,不僅便於根據送風要求靈活控制每個環形導風體的結構,方便地加工出結構不同的各環形導風體、並裝配出結構不同的送風裝置,進而實現了對空調送風參數及送風性能的方便可控性。

附圖說明

圖1是套用《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送風方法的空調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實施例中空調送風裝置的立體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空調送風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空調送風裝置的徑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套用該發明的送風方法的空調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實施例中空調送風裝置的立體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空調送風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6空調送風裝置的後視結構示意圖。

技術領域

《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涉及屬於空氣調節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在空調內部風道中設定包括有至少兩個中間貫通、具有前後開口的環形導風體的空調送風裝置,每一所述環形導風體為單體部件,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後開口為進風口、前開口為出風口,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前後依次排列、中間形成前後貫通的貫通風道,相鄰兩所述環形導風體之間形成環形熱交換風風道,位於後端的後端環形導風體的進風口為非熱交換風進口,位於前端的前端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為混合風出口;然後,將所述空調內部風道中經熱交換器交換後的熱交換風從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送至所述貫通風道,並經貫通風道送向所述混合風出口,同時,將空調外部的非熱交換風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吸入至所述貫通風道,再將所述非熱交換風與所述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后一起從所述混合風出口送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每個所述環形導風體設定為至少部分從其進風口至其出風口漸縮、且其進風口的內口徑大於其出風口的內口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每個所述環形導風體的表面設定為曲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同軸設定,且使得各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的內口徑沿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至所述混合風出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相鄰設定的兩個所述環形導風體中,位於後端的所述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外露於位於前端的所述環形導風體所限定的貫通風道的後方。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環形導風體至少為三個,相鄰的前後兩環形導風體中,後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與前環形導風體的進風口之間沿所述環形導風體軸線方向上的距離為該兩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多個所述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從所述非熱交換風進口至所述混合風出口的方向逐漸減小。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至少一個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中設定氣流分配組件,將所述空調內部風道中經熱交換器交換後的熱交換風經所述氣流分配組件分配後再送至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流分配組件以將進入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的所述熱交換風沿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周向方向均勻分配的結構設定在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內。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流分配組件包括有多個氣流分配板,所述多個氣流分配板在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熱交換風送風風向左右對稱分布。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氣流分配板為具有相同彎曲方向的彎曲分配板,且多個所述彎曲分配板的彎曲方向與來自所述熱交換器的所述熱交換風的送風方向相逆。

實施方式

首先,對該具體實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術術語作一簡要說明:下述在提到每個結構件的前端或後端時,是以結構件正常使用狀態下相對於使用者的位置來定義的;對於多個結構件的排列位置進行前或後的描述時,也是以多個結構件構成的裝置在正常使用狀態下相對於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義。下述的熱交換風是指來自空調內部、經熱交換器熱交換後的風;非熱交換風是指來自空調所處環境空間的風,是相對於熱交換風而言、不是直接來自於熱交換器的部分風;混合風是指熱交換風與非熱交換風混合形成的風。下述的環,是指環繞形成的封閉結構,並不局限於圓環。
參考圖1,該圖所示為套用《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送風方法的空調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意,該實施例的空調包括有構成空調殼體的前面板2、後背板3、左側面板、右側面板及頂板和底板(圖中未標註),殼體限定了空調的內部風道4。與空調送風裝置1的結構相對應,在空調前面板2的上部開設有混合風出口21,在空調後背板3上部、與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相對應的位置處開設有非熱交換風進口31。在內部風道4中自下而上設定有風機6、熱交換器5和空調送風裝置1,且風機6的設定使得空調內部風道4中的風從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調送風裝置1的結構參考圖2的立體組裝結構示意圖、圖3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及圖4的徑向剖面結構示意圖所示。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意,空調送風裝置1包括有三個環形導風體,分別為前端環形導風體11、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前後依次排列的這三個環形導風體中的每一個環形導風體均為單體部件,獨立成型。其中,前端環形導風體11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混合風出口111和進風口112;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出風口131和進風口132;後端環形導風體12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出風口121和非熱交換風進口122。前端環形導風體11、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前後依次排列之後,中間形成前後貫通所有三個環形導風體的貫通風道(圖中未標註)。而且,前端環形導風體11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之間形成有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與後端環形導風體12之間形成有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空調中的內部風道4將通過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及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與空調送風裝置1中的貫通風道相連通。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採用多個單體部件形式的環形導風體組合構成空調送風裝置1,便於根據送風要求靈活控制每個環形導風體的結構,方便地加工出結構不同的各環形導風體,以保證送風的均勻性和送風速度。而且,由於每個環形導風體為單體部件,可以靈活選擇整個空調送風裝置1在空調中的裝配方式,進而提高了空調送風裝置1的適用範圍和空調的生產效率。
在將空調送風裝置1裝配到空調中時,後端環形導風體12與空調的後背板3進行固定,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先與前端環形導風體11通過螺釘固定,然後將固定有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前端環形導風體11固定到空調的前面板2上。固定到位之後,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混合風出口111作為整個空調送風裝置1的出風口,將與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進行封閉裝配;而後端環形導風體12中的非熱交換風進口122作為整個空調送風裝置1的非熱交換風進風口,將與後背板3上的非熱交換風進口31進行封閉裝配。
基於上述結構的空調送風裝置1,該實施例的空調送風方法如下:
空調運行時,室內風進入空調內部,在風機6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熱交換器5進行熱交換。熱交換後的熱交換風從內部風道4吹向空調送風裝置1、並經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和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進入貫通風道,進而經貫通風道送向混合風出口21。與此同時,從環形熱交換風風道吹出的熱交換風風速變大,從而使得相應環形導風體表面壓力減小而在貫通風道內形成負壓,在負壓的作用下,將空調外部的室內風作為非熱交換風,從後背板3上的非熱交換風進口31及後端環形導風體12的非熱交換風進口122吸入貫通風道,並與環形熱交換風風道所吹出的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后一起從空調送風裝置1的混合風出口21及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送出到室內。
在一定風機轉速下、對立式空調進行風量測試及溫度檢測,採用上述空調送風裝置1之後,引入的非熱交換風為熱交換風風量的0.82倍左右,獲得的混合風風量為熱交換風風量的1.82倍左右,比同狀況下、未採用空調送風裝置1的空調送風相比,空調出風增加了0.82倍左右。而且,如果室溫為30℃左右,未採用空調送風裝置1的空調所吹出的風為熱交換風,其溫度為14℃左右;而使用空調送風裝置1之後,空調所送出的混合風為20℃左右,混合風的溫度更符合人體體感溫度舒適性的要求。而且,這樣的混合風較為柔和,吹到用戶身上會感覺更加舒適,提高了用戶舒適性體驗效果。同時,利用空氣送風裝置1所產生的負壓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熱交換的風參與到空調最後的出風中,增大了空調的整體進風量,加快了室內空氣的流動,進一步提高了室內空氣的整體均勻性。
在該實施例中,為提高空調送風裝置1的導風性能,尤其是對熱交換風的導風能力,以使得混合風沿環形導風體的表面均勻送出,前端環形導風體11、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均是表面,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從後向前漸縮,前端環形導風體11中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形成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的部分從後向前漸縮,而後端環形導風體12中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形成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的部分也從後向前漸縮。而且,每個環形導風體的進風口的內口徑大於其出風口的內口徑。也即,以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為例,其出風口131為前開口,其進風口132為後開口,進風口132的內口徑大於其出風口131的內口徑。
而且,三個環形導風體同軸設定,各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的內口徑沿從非熱交換風進口122至混合風出口111的方向逐漸增大。也即,從前向後,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混合風出口111的內口徑大於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出風口131的內口徑,而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出風口131的內口徑又大於後端環形導風體12的出風口121的內口徑。這裡所說的內口徑,是指開口的內周長。
對於該實施例的空調送風裝置1來說,各個環形導風體在前後排列時,相鄰設定的兩個環形導風體中,位於後端的環形導風體的出風口外露於位於前端的環形導風體所限定的貫通風道的後方。也即,如圖4的徑向剖面結構示意圖所示,後端環形導風體12的出風口121位於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進風口132的後方,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出風口131位於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進風口112的後方。
而且,後端環形導風體12的出風口121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進風口132之間沿環形導風體的軸線方向上的距離為H1,該H1定義為後端環形導風體12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軸向間距。同樣的,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與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軸向間距H2是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出風口131與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進風口112沿環形導風體的軸線方向上的距離。在該實施例中,H2小於H1,也即,多個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從非熱交換風進口122至混合風出口111的方向是逐漸減小的。而且,減小比例優選為3-25%,也即H2=[1-(3-25%)]*H1。更優選的,減小比例為8.6%。通過控制各環形導風體的軸向間距從後往前逐漸減小,能夠減少空調送風裝置套用在空調中時空調風機6的壓升負荷,降低噪聲惡化的風險,有效提高了送風均勻性。
參考圖4,該圖所示為套用《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送風方法的空調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4所示意,該實施例的空調包括有構成空調殼體的前面板2、後背板3、左側面板、右側面板及頂板和底板(圖中未標註),殼體限定了空調的內部風道4。在空調前面板2的上部開設有混合風出口21,在空調後背板3上部、與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相對應的位置處開設有非熱交換風進口31。在內部風道4中自下而上設定有風機6、熱交換器5和空調送風裝置1,且風機6的設定使得空調內部風道4中的風從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調送風裝置1的結構參考圖5的立體組裝結構示意圖、圖6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及圖7的後視結構示意圖所示。
如圖5、圖6及圖7所示意,同時結合圖4所示意,該實施例的空調送風裝置1包括有三個環形導風體,分別為前端環形導風體11、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前後依次排列的這三個環形導風體中的每一個環形導風體均為單體部件,獨立成型。其中,前端環形導風體11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混合風出口111和進風口112;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出風口131和進風口132;後端環形導風體12中間貫通、具有前後兩個開口,分別為出風口121和非熱交換風進口122。前端環形導風體11、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前後依次排列之後,中間形成前後貫通所有三個環形導風體的貫通風道(圖中未標註)。而且,前端環形導風體11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之間形成有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與後端環形導風體12之間形成有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空調中的內部風道4將通過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及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與空調送風裝置1中的貫通風道相連通。在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上設定有向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和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中延伸的氣流分配組件16。而且,為方便加工,氣流分配組件16優選與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一體成型。當然,也可以是分體成型,然後將氣流分配組件16安裝固定在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上。
在將空調送風裝置1裝配到空調中時,後端環形導風體12與空調的後背板3進行固定,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先與前端環形導風體11通過螺釘固定,然後將固定有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的前端環形導風體11固定到空調的前面板2上。固定到位之後,前端環形導風體11的混合風出口111作為整個空調送風裝置1的出風口,將與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進行封閉裝配;而後端環形導風體12中的非熱交換風進口122作為整個空調送風裝置1的非熱交換風進風口,將與後背板3上的非熱交換風進口31進行封閉裝配。
基於上述結構的空調送風裝置1,該實施例的空調送風方法如下:
空調運行時,室內風進入空調內部,在風機6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熱交換器5進行熱交換。熱交換後的熱交換風從內部風道4吹向空調送風裝置1。熱交換風進入空調送風裝置1時,先利用氣流分配組件16進行分配,然後再沿周向方向均勻地送至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和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內,再經熱交換風風道進入貫通風道,進而經貫通風道送向混合風出口21。如上所述,貫通風道內形成負壓,在負壓的作用下,將空調外部的室內風作為非熱交換風,從後背板3上的非熱交換風進口31及後端環形導風體12的非熱交換風進口122吸入貫通風道,並與環形熱交換風風道所吹出的熱交換風形成混合風后一起從空調送風裝置1的混合風出口21及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送出到室內。這樣的混合風較為柔和,吹到用戶身上會感覺更加舒適,提高了用戶舒適性體驗效果。同時,利用空氣送風裝置1所產生的負壓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熱交換的風參與到空調最後的出風中,增大了空調的整體進風量,加快了室內空氣的流動,進一步提高了室內空氣的整體均勻性。
氣流分配組件16的具體結構參考圖7的後視圖所示意,該實施例的氣流分配組件16採用多個氣流分配板來實現。該實施例的氣流分配組件16共包括有四對、八個氣流分配板,分別為主氣流分配板161和162、第一輔助氣流分配板163和164、第二輔助氣流分配板165和166、第三輔助氣流分配板167和168。所有氣流分配板為具有相同彎曲方向的彎曲分配板,且每個氣流分配板的表面均為弧形曲線面,可以有效地引導風向,並降低氣流在分流過程中的壓損和噪音,實現低噪音前提下的高速送風。這四對氣流分配板以主氣流分配板161和162在下、第一輔助氣流分配板163和164、第二輔助氣流分配板165和166及第三輔助氣流分配板167和168依次往上的順序左右對稱分布在第一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4和第二環形熱交換風風道15的周向方向上。也即沿自下而上的熱交換風送風方向上,空調送風裝置1的左側(以後視圖方向而言的左、右側)自下而上設定有主氣流分配板161、第一輔助氣流分配板163、第二輔助氣流分配板165和第三輔助氣流分配板167,而主氣流分配板162、第一輔助氣流分配板164、第二輔助氣流分配板166和第三輔助氣流分配板168以左右對稱的形式設定在空調送風裝置1的右側。而且,各氣流分配板的彎曲方向與熱交換風送風方向相逆。也即,熱交換風送風方向自下而上,則各氣流分配板的彎曲反向將是逆向送風方向,即如圖7所示的逆時針方向彎曲。
通過在熱交換風風道中設定呈放射狀對稱分布的多個彎曲氣流分配板構成的氣流分配組件16,可以利用主氣流分配板161和162將來自熱交換器的熱交換風分成左、中、右三部分,而左、右兩側的熱交換風又可以被各輔助氣流分配板再次分流,最終實現了空調送風裝置1的熱交換風風道在周向方向上進風及出風的均勻性,提高了空調送風裝置1的送風均勻性。
當然,氣流分配組件16除了採用多個彎曲氣流分配板來實現之外,還可以採用其他的結構,只要能保證將來自熱交換器5的熱交換風在周向方向上進行均勻分配即可。
在上述兩個實施例中,作為優選實施方式,前面板2上的混合風出口21和後背板3上的非熱交換風進口31的形狀為圓形;相應的,空調送風裝置1中各環形導風體的形狀為圓環形。但不局限於此,還可以設計成其他形狀的組合,如橢圓形和橢圓環、正多邊形和正多邊形環等,也都能實現《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的技術目的。
雖然上述兩個實施例中的空調送風裝置1具有三個環形導風體,但並不局限於這樣的三個,還可以是僅有前端環形導風體11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這兩個環形導風體。當然,還可以是更多個環形導風體,例如,除了前端環形導風體11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之外,還包括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第一中間環形導風體13,構成具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環形導風體的空調送風裝置。
對於僅有前端環形導風體11和後端環形導風體12這兩個環形導風體時,兩個環形導風體形成一個熱交換風風道。此結構下,可以在該熱交換風風道內設定與其中一個環形導風體相固定的氣流分配組件來實現對熱交換風的分配。
而對於具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環形導風體的空調送風裝置,將會形成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熱交換風風道。在這樣的空調送風裝置中,優選在所有熱交換風風道中均設定氣流分配組件。而且,為簡化結構,可以兩個熱交換風風道共用一個氣流分配組件,也即將氣流分配組件設定在位於中間的環形導風體上、並向由該環形導風體所形成的內、外兩個所述環形熱交換風風道中延伸。

榮譽表彰

2016年12月7日,《利用空調送風裝置送風的方法》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