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健側C7神經移位術修復臂叢神經下乾功能的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勞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用健側C7神經移位術修復臂叢神經下乾功能的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勞傑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健側頸7 移位術是治療全臂叢撕脫傷傳統而有效的手術方法,它能提供非常充足的動力神經源,如果僅僅用於修復單一的受體神經則頗為浪費。在既往研究中發現健側頸7 移位於正中神經不僅可有效地恢復屈腕及屈指功能,同時有部分患者的大魚際肌也可得到一定的恢復。本項目一方面擬通過長期的隨訪研究,採用規範的手部功能評定方法以及電生理和影像學檢測,研究健側頸7移位於正中神經術後的患者患手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情況,從而探討手內肌功能恢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建立全臂叢根性撕脫後健側C7神經移位於下幹這一新術式的動物模型,同時建立傳統的健側C7移位於正中神經的動物模型,通過電生理、形態學及免疫學的檢測及比較來探討1:利用改良健側C7移位術修復下乾從而更大限度地利用健側C7神經的可行性2:與傳統方法相比,此新術式對於手功能的恢復在程度上是否有所提高。期望通過本次研究為提高臂叢神經損傷後手功能的恢復提供臨床依據及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健側C7神經移位術是治療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的有效術式,但其在臨床的實際套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疑問。因此,我們在本課題中對健側C7移位術的不同套用方式做了進一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臨床研究: 1. 本課題對不同健側C7神經根切取方式對手術效果的影響進行了回顧性隨訪研究,結果顯示:切取健側C7神經移位於正中神經可以作為治療臂叢神經下乾根性撕脫傷的一種選擇,但切取全根者效果明顯優於選擇性切取C7神經根者,且不會加重遠期健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兩期手術之間的間隔時間應控制在4~8月;受傷至接受手術的間隔時間和兩期手術之間的間隔時間也應該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手術進行得越早,獲得的功能恢復越好。 2. 本課題對利用健側C7神經根同時修復兩根受體神經的可行性進行了回顧性隨訪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健側C7神經同時修復兩根受體神經可以作為治療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的一種選擇,特別是當其他供體神經同時有損傷的情況下,但應切取健側C7神經全根作為供體神經,並且同時修復的受體神經應在功能上相互協同。 3. 本課題對利用健側C7神經移位修復正中神經後大魚際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了回顧性隨訪研究,結果顯示:15.6%(5/32)的患者的大魚際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患者年齡越小,恢復的可能性越高。這為全臂叢根性撕脫傷後手功能的重建提供了一絲可能性。 實驗研究: 1. 本課題對不同健側C7神經移位方式修復下乾功能的效果進行指淺屈肌、正中神經的電生理和形態學檢測上的對比,結果顯示:經頸前淺層肌下通路健側C7移位組的療效顯著優於經椎體前路移位組;經椎體前路健側C7移位組的療效顯著優於健側C7移位經游離神經移植組;椎體前路健側C7 直接移位於患側下乾與傳統健側C7 移位術的療效無顯著差異。 2. 本課題通過動物實驗探索了切取部分健側C7神經根移位術治療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健側C7神經根切取方式對該手術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切取部分健側C7神經根移位術修復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後的下乾功能可以取得受體神經有效的神經再生。而切取健側C7全根者(即使切取的C7全根中僅有部分被作為動力)的神經再生能力顯著優於單純切取部分健側C7神經根者。因此我們建議在行健側C7神經移位修復臂叢下乾功能時切取其全根作為動力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