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氣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鑒》卷六。具有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徑之功效。主治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煩燥,涕唾稠粘。臨床上用於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反應性精神病等出現上述特點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利氣丸
- 出處:《古今醫鑒》卷六
- 組成:大黃、黑醜、香附米、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莪術、黃連、黃柏
- 功用: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徑
- 主治: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煩燥,涕唾稠粘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方,
組成
大黃(生用)六兩,黑醜(頭末)四兩,香附米(炒)、木香、檳榔、枳殼(麩炒)、青皮(去瓤)、陳皮、莪術(煨)、黃連各二兩,黃柏三兩(一方加黃芩、當歸各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臨臥時淡薑湯送下。以大便通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
功用
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徑。
主治
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煩燥,涕唾稠粘。
方義
本方為利氣導滯降濁之重劑。氣機郁滯,濁氣內留,傳化失司,上則精神不安,中則脘脅脹滿,下則大便不暢,上下交病,當治其中。故方以大黃、黑醜為主藥,大黃通腑瀉下,生用力峻;黑醜善瀉,瀉二便,導濁滯,通郁遏,共用以瀉濁導滯,通腑瀉下。香附、青皮疏肝調氣開郁;木香、檳榔、枳殼理氣導滯,尤長於下行順氣,以助大黃、黑醜之功,為臣藥。陳皮理氣和中,莪術活血散滯,善行血中之氣;氣鬱濁滯,傳化失司,易於化熱,用黃連、黃柏清熱瀉火,共為佐藥。姜能和中降逆護胃,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成利氣導滯,清熱瀉火之功。
配伍特點
本方配伍特點,一是重用黑醜,行氣瀉濁,又能豁痰,臨床常用於氣滯痰郁之精神病,其瀉下之力遜於大黃,但二者為伍,則通瀉導滯力峻,濁滯瀉去,氣機和利,故名利氣湯;二是在利氣導滯的基礎上,加入黃連、黃柏清郁滯之熱。
運用
辨證以精神抑鬱,或煩擾不寧,胸脘脹滿,大便不暢,苔膩,脈弦有力為要點。現代臨床用於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反應性精神病等出現上述特點者。
加減化裁
加桔梗開提肺氣,升降氣機。
附方
名稱:二十四制清寧丸
組成:錦紋大黃、鮮桑葉、鮮側柏葉、鮮桃葉、鮮槐樹葉
用法:四味鮮葉墊蒸底,蒸透取出曬乾,每大黃一斤,後藥各用七錢。一次用藕汁,二次用甘蔗汁,三次用赤苓湯,四次用澤瀉湯,五次用豬苓湯,六次用鮮車前子湯,七次用川黃柏湯,八次用川朴湯,九次用炒白朮湯,十次用薄荷湯,十一次用米仁湯,十二次用當歸湯,十三次用韭菜汁,十四次用牡丹皮湯,十五次用木通湯,十六次用川石斛湯,十七次用連翹湯,十八次用陳皮湯,十九次用半夏湯,二十次用川革蘚湯,二十一次用地骨皮湯,二十二次用玄參湯,二十三次用知母湯,二十四次用甘草湯。以上每次均拌蒸透,曬乾,研為細末,用黃牛乳、梨汁、陳酒和蜜、水泛丸。每服二至三錢,小兒減半,開水送下
主治:臟腑積熱,濕熱穢毒,眼目赤腫,鬱熱頭痛,咽痛牙痛,口鼻熱瘡,食積腹痛,濕熱黃疸,痢疾初起,里急後重,淋濁澀痛,瘡腫熱毒,以及婦人經水不調,產後瘀血作痛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名稱:加味平胃散
組成:蒼朮、陳皮、厚朴、半夏、川芎、香附、炒枳實、木香、神曲、山楂、乾薑、甘草
用法: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主治:食積腹痛,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
出處:《壽世保元》卷五
名稱:木香檳榔丸
組成:木香、檳榔、羌活、川芎、桂、郁李仁、大黃
用法:上藥搗羅六味為末,與郁李仁同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生薑湯送下;或諸氣痛,溫酒送下
主治:胃氣虛弱,飲食無味,上膈寒壅冷積,癥癥癖氣,食不消化,肺氣積聚,心胸痰逆喘急;卒中風毒腳氣,大腸秘澀,奔豚氣痛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名稱:丁香脾積丸
組成:皂角、青皮、三棱、莪術、丁香、砂仁、麥芽、青黛、巴豆
用法:上為末,烏梅肉搗糊為九,如麻子大,空心飯飲吞下,茶清亦可,每日三次
主治:一切積氣,腹肚堅脹,不進飲食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