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民族實驗中學

利川民族實驗中學

成立於1981年利川民族實驗中學,在30年的風雨歷程中,學校面貌一年一個變化,教學質量一年一個突破,辦學水平一年一個台階。1992年由國家教委、民委聯合表彰為“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先後被評為“湖北省中國小綜合實力50強學校”,“湖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北省教改實驗學校”,恩施州“‘542’工程示範學校”、恩施州民族學校“五個一”工程建設示範學校、州“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學校”,“州素質教育實驗基地”,“州教育科普學校”。學校用累累碩果譜寫和演繹著跨越騰飛、發展的華彩樂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川民族實驗中學
  • 簡稱:利川民中
  • 校訓: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終身發展
  • 創辦時間:1981年
  • 類別:初級中學(義務教育)
  • 現任校長:毛昌國
  • 所屬地區:湖北利川
  • 主要獎項:湖北中國小實力50強
基本簡介,著名教師,

基本簡介

第一樂章 從“雜牌軍”到“正規軍”
建校之初,學校的師資隊伍很是雜亂。二十多名教師中,除3名工農兵大學生外,高中和中師畢業的占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除了要教語文課外,同時還要教歷史課、勞動課等,教數學的老師還要兼生物、地理等,即一名老師至少要兼兩三門學科的教學。
經過27年的努力,學校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永恆的主題,培養了大批師德高尚、業務素質高的名師和骨幹教師。學校現有91名專任教師,具有大學本科學歷者52人,專科31人,高級教師13人,一級教師48人;有國家級學會會員6人,省級學會會員12人,州級學會會員22人,州級學會理事2人,州級學科帶頭人3人;有省級骨幹教師1人,州級骨幹教師2人。形成了一支事業心強,並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
第二樂章 從低矮潮濕陰暗到樓高窗明几淨
1981年,學校由原城關高中更名改建,占地18畝,共有2 棟土胚房,6個教學班。
到了二十一世紀,學校先後建成辦公室、教室及功能用房11341平方米,購置和整修內部設施,並且修建了比較簡易的操場,教師們也有了簡易的宿舍,初步做到了三區分明。同時配備了專門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學校擴展到21個教學班,1500多名學生,90多名教職工,教室用微機70台,語音室設備80套,並順利通過省“兩基“驗收 ,承辦了市“兩基”驗收現場會。
學校建成全市首批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教室等並承辦全市教育技術現場會,被評為省級“現代化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資20餘萬元,為辦公室安裝了微機,更新了電教設備,改善了辦公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投資40餘萬元,對教學樓進行維修改建。有30多年教齡的譚明祝老師講的尤為生動:“二十幾年前用小黑板做套用題,小卡片做數學題;10年前用投影儀上課;現在用電腦多媒體上課。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的上課方式日趨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特色特長班更是為學生們提供了培養興趣特長的機會。”
近年來,實行“一費制”,規範了學校收費,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更是給貧困家庭帶來了希望。國家投入增大,教師待遇提高 ,帶動了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廣大教職工對教育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第三樂章 從單一教學到綜合發展
牟方祥校長說:“企業、工廠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可能誤人一陣子;學校的培養不合格,將誤人一輩子”。27年來,學校在不斷加強辦學硬體設施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自身的軟實力建設,致力於從單一的教學模式走向科研興校、綜合發展的道路。
———領導高度重視 營造科研氛圍 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高度重視教育科研工作,號召人人走“教學、學習、科研”相結合的道路,作“業務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科研實力強”的“三項全能”高手。全校教師形成了關心課研,熱心教研的濃厚氛圍,各項研究內容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組織機構落實 奠定科研基石 為了促進我校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加強和規範教育科研課題管理,制訂了教科室職責課題管理辦法。教科室對課題研究實施全程管理,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申報,立項,過程管理和課題的結題評審申請以及成果推廣。組織對參研人員的理論學習和進行科研技能的培訓。課題研究的學術秘書組織和實施實質性研究工作,負責研究過程的管理,資料員負責資料文獻的收集,信息的反饋,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和終結性成果的整編。學校為課題研究提供必需的經費保障,並對實質性參研人員實行獎懲制度。
——科研管理到位 責 權 利分明 學校明確提出“科研興校、管理護航”的戰略口號,成立“教科室”,構築“教研網路金字塔”;開展課題研究;組織業務講座,更新教育觀念。教科室校長直接領導,實行主任負責制,課題研究責任制,實質性參研人員責任制。全員參與,權責分明。學校成立了七個課題研究小組。對參加教育科學研究的人員採取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形式。承擔課題研究的人員都平等的享受課題研究的成果,並根據參研的業績和貢獻適當的進行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獎勵。
——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至2006年秋季,學校已完成的語文、政治、歷史、化學四個課題分獲國家級一等獎,省A級成果證書和州級一、二等獎B級成果證書。2006年度至2008年度以來,我校共承擔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並有結合實際的校本研究課題3項,其中申報的課題《土家族苗族飲食文化傳承與弘揚教育研究》已被列入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文化研究課題《恩施自治州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教育研究》的子課題;申報的“綜合閱讀的價值觀和人文情懷對學生的影響”為湖北省教學研究室的規劃性課題。《土家族苗族飲食文化傳承與弘揚教育研究》課題,從民族飲食之史、飲食之真、飲食之善、飲食之美、飲食之道、飲食文化之傳承等不同側面進行研討。《綜合閱讀的價值觀和人文情懷對學生的影響》的課題,探討如何在語文課程的綜合閱讀中發揮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綜合閱讀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具有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導向。
2007年,中央教科所王慶祝教授到學校視察時,對學校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辦學規範,質量可靠,管理嚴格,特色鮮明,信譽良好。
第四樂章 從片面追求升學率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學校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教育教學質量,為此,學校從“片面追求升學率”到“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出了“要把質量當作我們的生命來重視”,牢固樹立“科研興校”意識,做到了以科研為先導,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狠抓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為重點,重視培養學生專長,大力提高教學質量。
——以新課改為契機,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新課改學習、交流活動,明確了“新課改不僅要質量,更要高質量”的思想,使教師們樹立了新課改新的質量觀念,學校始終把課堂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主渠道,結合學校實際深入持久地開展各個層次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舉行了“教育思想大討論”、“人才強校大討論”、“提高教學質量大討論”、“新課改精神下一堂好課的標準”的大討論。圍繞“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新課改精神”等中心議題,有計畫的安排了課堂教學比武、觀摩課、示範課等活動,實行說課、聽課、評課相統一。致力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放棄“師道尊嚴”的長者形象,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似的新型師生關係,在教學中注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去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多的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狠抓常規管理不放鬆學校堅持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教案及作業批改的作法,及時通報檢查情況,倡導集體備課,堅持超周備課,要求做到“五定、五備、四統一”:即定教研活動時間,定(備)教研活動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定時檢查,定期公布成果。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備教學內容、備學生實際、備教法、備學法、備習題;在教學上,統一目標,統一重點,統一進度,統一檢測。學校堅持聽課評課制度,每學期校長不少於15節,教導主任不少於20節,其他負責人不少於15節,教師相互聽課不少於10節。
——大膽進行課堂創新和探索結合校本教研活動,學校在課堂教學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探索。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有自己獨立的模式。我們要求教師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上,把“改”的重點放在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心理、思維的疏通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因材施教,經常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充滿信心,並對每個學生的實際問題,對症下藥,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學到知識,健康成長。
——抓教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要讓教研成為教育質量第一生產力,學校堅定了抓教學研究的方向和目標。每個教研組每周堅持開展教研活動。學校初步實現了教師由“教書型”向“研究型”的轉變。
——進一步開展分層教育研究。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各層教育活動。學校制定了《學困生輔導辦法及獎懲方案》,每位教師輔導學困生兩名,堅持實施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堅持以鼓勵為主,積極引導,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進步而充滿信心,讓學生時刻享受到老師的關愛而積極向上。

著名教師

語文:黃大全(語文教研組長)、楊仕鵬、蹇玉榮、陽鳳珍、李永前、肖澤高、李星賽、、郭履清、毛志成
數學:譚明祝(數學教研組長)、吳興富、張建平、杜平、鄭中來、楊仕傑、楊忠良、李峰、鄧華林
英語:李春高(英語教研組長)、朱春林、胡偉、張小平、毛昌國、黃紅旗、冉旭、許素文、何倩
政治:王國江(政治、歷史教研組長) 、向久明、連開和、童曉紅、王萬山
歷史:劉靜波、劉海平、唐興軍、羅吉貫、王萬山
物理:牟志超(物理、化學教研組長)、胡艷、董啟玉、陳輝江、譚邦森、周大仟、李賢毅
化學:艾明勇、張玉碧、楊宗奎
地理:陳惠、羅中和、劉再良、楊州
生物:譚耀斌、劉澤秀、田和雲、
體育:余中亞、譚耀斌、羅明
音樂:劉華雲、鄧運濤
微機:吳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