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智玄法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智玄法師⑴
雲鬢無端怨別離⑵,十年移易住山期⑶。
東西南北皆垂淚,卻是楊朱真本師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雲鬢:猶綠鬢、綠髮、青鬢,系李商隱自指。
⑶移易:改易,改變。住山期:指飯依佛門、歸居山寺之期。
白話譯文
打從鬢髮如雲的時候開始,我常會無端地,面對著痛苦的別離。算起來該有十個年頭了!十年的時光不算短,我總是經常變動,掌握不了住山依佛的歸期。
走遍了東西南北,付出的是滿腔辛酸淚,這教我該怎么說呢?乞玄師傳法,本是我最大的心愿,但現在,又要和你話別了。細想起來,倒像是逢歧路即哭泣的楊朱,才是我真正的本師。
創作背景
李商隱一生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對其生活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和僧人有密切的交往,特別是和知玄法師關係猶為密切。在李商隱的詩中,有些是直接為僧人而作的,如《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送臻師二首》《奉寄安國大師兼簡子蒙》。臨終前夕,李商隱產生了強烈的皈依願望。這時,他想起了曾執過弟子禮、密切交往過的著名法師知玄,希望通過知玄得到皈依,而知玄此時遠在蜀地,於是只好寄書偈與之作最後的訣別,並表達皈依的願望。《知玄傳》記載,李商隱告語知玄弟子僧徹說:“某志願削染為玄弟子,臨終寄書偈訣別”。因此,此詩是李商隱晚年佛教思想的重要體現,反映了他晚年具有濃厚的佛教思想。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句“雲鬢無端怨別離”,“無端”在佛經中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深受佛典浸染的李商隱在其詩文中也多次使用這一詞語。李商隱對“無端”這一詞語的反覆使用,反映了他對人生的無常幻滅、萬物的瞬息變幻、歷史的是非成敗轉成空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臨終前,李商隱更是感到了強烈的幻滅感和無常感,自己正當壯年,然而生命就要灰飛煙滅了,和知玄法師也要生離死別了,當然也就生出生死無常之感。
第二句“十年移易住山期”應理解為“因十年移易,而錯過歸居山寺之期”。是說自己十年來,顛沛流離,東奔西走,而屢屢錯過飯依佛門的機會,因而產生了深深的懺悔。
後兩句“東西南北皆垂淚,卻是楊朱真本師”,是說經歷巨大的迷茫和仿徨之後,在生命的最後日子產生了強烈的飯依感。這裡首先化用了楊朱臨歧而哭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迷茫和仿徨。李商隱在詩文中經常化用楊朱臨歧而哭的典故,以楊朱自比,如“楊朱不用勸,只是更沾巾”(《離席》)。“卻是楊朱真本師”,在這裡,許多注家把“本師”兩字誤解了,或認為非指知玄,或認為就是指楊朱。其實,此句是說知玄法師是“我這位楊朱”的“真本師”。因為李商隱告語僧徹“志願削染為玄弟子”,希望在臨終前夕徹底皈依佛門,真正成為知玄的佛門弟子,由原來的執弟子禮到“削染為玄弟子”。“卻是”兩字,有人覺得費解,其實二字妙絕,使前後意思急轉,前三句寫李商隱的迷途人生、痛苦人生,後一句寫李商隱的覺悟人生、覺悟境界。李商隱在生命的盡頭,徹底絕望之時,突然大徹大悟:唯有知玄法師才是自己的“真本師”,唯有佛門才是自己最後和最好的歸宿。
名家點評
義山深於禪,此是禪家本色語。問:東西南北皆垂淚,如何卻是本師?答:不到大死時,不得大活。(清·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
人生未有不戀家室者,今雲鬢別離之怨,不得已也。僧教以傳法者為本師,十年住山,原欲智公傳法,乃移易而去,岐路之悲,反以楊朱為真本色矣,其不得已之情為何如哉?(清·屈復《玉谿生詩意》)
慧業文人,喜談禪悅。加之四顧途窮,尤覺一切有為法皆是空花幻影、故於別僧發之。起句“雲鬢”字即青鬢意,與狀女子者不同。言年少求名,無端四出,有山不住,忽忽十年,豈知無非路歧,徒然下淚。然而即此迷途,轉成悟境,故曰“卻是楊朱真本師”也。(清·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
首句語兼戲謔,不言己之將別,反謂彼之怨別。文人弄筆狡繪處也。楊朱亦系用道家典。(清·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