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席中兵

《別席中兵》是南北朝朱超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席中兵
  • 作者:朱超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數年共棲息,一旦各聯翩。
莫論行近遠,終是隔山川。
長波漫不極,高岫郁相連。
急風亂還鳥,輕寒靜暮蟬。
扁舟已入浪,孤帆漸逼天。
停車對空渚,悵望轉依然。

作品賞析

這個一首送別友人的詩。行者姓席,其人不詳。詩云停車對空渚”,可知這次送別時間是在初秋的一個傍晚,地點則是在江畔。
開頭一句“數年共棲息,從往昔說起,回顧昔日時與朋友相處的情形。言“數年”,可見時日長久。棲息,鳥類宿息,這裡借指人的游息。“共棲息”,見二人朝夕與共,情誼甚篤。當時殷勤交結之歡,歷歷在目,久聚必散。次句“一旦各聯翩”,便由昔日寫至今日,由歡聚寫到惜別。言“一旦”,見別時匆匆、突然。“聯翩”,鳥飛貌,此亦以鳥飛借指人去。各聯翩”,是對行者與居者雙方而言。此地一為分別,各自奔東西,宛如孤鳥失侶,形單影隻,何其傷情。這兩句以敘事為主,寓離怨與敘今昔之情事之中。三、四兩句,從上文各聯翩一意轉出議論,謂一旦分離,終隔山川,因而“有別必怨”,不論遠近。古代詩人寫臨歧分袂,尤其為朋友餞行、贈別,往往多作居者對行者的勸勉和寬慰之辭,似乎兩相分別,行者苦情獨多。其實,離別乃相對而言,行者心自苦,居者意亦悲。詩人言行近遠”,指的是雙方間隔的空間距離。行遠,怨深自不消說;即便所行不遠,然一隔山川,便有咫尺天涯之慨。
以上四句,分別從時間與空間兩方著筆。前兩句用昔日與今日,“數年”與“一旦”作對比,以“情親”襯托“別難”,寓情感於敘事;後兩句用空間距離並舉,發為議論,以“別難”反襯“情親”。上下兩層詩意互為映照,把情親見別難這一情意抒發得十分深刻,沉摯動人
接下四句敘景。“長波”、“高岫”二句,寫秋波浩漫,長川無極;群山聳峙連峰疊嶂。“急風”、“輕寒”二句,寫日暮風勁,薄寒中人;歸鳥赴林,寒蟬噤聲。詩人所描繪的山川、風寒、歸鳥、暮蟬,皆是送別友人時所見的秋江暮景。景語對情語,這裡寫的一景一物,無不帶有詩人的感情色彩,滲透著一種悲涼的意緒。這節敘景插入使得全篇章法呈動盪之勢,更因融情入景,構成了一種淒清寥落的意境,有力地深化了詩中的情愫。此外,這裡的景物描寫,亦含比興意味:寫關山無際水漫漫,暗示前文“終是隔山川句;寫急風歸鳥、輕寒暮蟬,且鳥蟲知時而歸息,更何況於人?!一片離索愁緒溢於言表,且委婉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行者的關切與憂慮。
扁舟已入浪,孤帆漸逼天二句,寫友人登船離去。江河萬里,一葉孤舟,是離別的典型場景。這裡更細緻的描寫出視野範圍內行由入浪至於“逼天”的全過程。“已”、“漸”二字前後呼應,表現詩人正目送孤帆離此而去,漸行漸遠,直至水天浩渺之際。境界極為開闊,含不盡之情於言表,顯得真切生動,是極有情致的妙筆。
末尾二句寫別後情懷:人去樓空,寂寥江浦,詩人停車久立,眇目凝望,悵戀不已。“悵望轉依然表現詩人心緒的變化,關合上文寫的船行二句,即由目送扁舟入浪時的悵然若失轉而漸見孤帆逼天時的深情依戀,神魂遙系孤帆遠,李很空歲江水流。全詩至此結束,讀之令人黯然銷魂
離別之情,是一種為人們普遍經歷體驗過的感情,正因為它具有普遍性,且為人們所熟悉,因此詩人抒寫離情別緒,代有佳作。這類作品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恐怕不在於文才技巧,而在於意摯情真。本篇正是在這一點上顯示其特色,詩人從相別雙方共同感受中體寫一片真情,並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十分感人。

作者簡介

朱超(生卒年不詳)仕梁為中書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詩十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