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丟掉

《別丟掉》是現代詩人林徽因所作的一首現代詩,寫於1932年。這是一首追憶和緬懷逝去的人與情的抒情詩。詩的總體情感基調清冷哀怨,在表達一種深入內心的情感的同時,表現出詩人對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與珍視,其中有詩人自己特殊的情感經歷的影子,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無奈的傷感與痛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丟掉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大公報·文藝》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林徽因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丟掉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創作背景

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英年早逝,文壇上弔唁紛紜。《別丟掉》寫於徐志摩去世以後的1932年,發表於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報·文藝》,是詩人為懷念與弔唁徐志摩而寫的。

文學賞析

《別丟掉》這首詩堪稱林徽因所有詩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時代的詩作中,《別丟掉》也以它表達感情的獨特而美麗的方式顯得別有番的味。
這首詩無疑是寫了一段隱腳而寂寞的情感。在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中,對逝情的緬懷與追憶,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淡淡的傷感與愁緒,占據了詩的情感天地,表達了一種輕紗似的情緒。《別丟掉》所試圖傳達的,正是逝情的渺茫與零落,一種情緒的氛圍:那一些往日的熱情仿佛已逝去,但它依稀還像流水似的,在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輕輕地淌著。“我”(也就是抒情主體)的心中還眷戀著那一番逝情,“你”(情感訴諸的對象)也“仍要保存著那真。”今夜的天,與往日“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一樣有“滿天的星”如“夢似的掛起”。唯一不同的是沒有了人。“你”若還希望兌現那一份情感,你就“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作為一個新月派詩人,林徽因的詩作必然更多地帶有浪漫主義的氣質。但,一種頗具現代主義風格的詩歌格局也出現在她的筆下。比如表述上的有意變格、改路和錯向,隱蔽了聯想的橋樑,加上詩思的間雜離落,造成了一種特殊的抒情氛圍。在《別丟掉》這首詩中,錯雜的詩句,添重了逝情的渺茫與零落,別有一番情致。這種隱曲的表達感情的方式必然具有另一種美學意義。
林徽因當然不是一個很純粹的現代派詩人。一個很明顯的例證是,在她的許多詩里,人們均可以發現傳統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托物言情的手法與現代主義的意象聯絡的手法是交織在一起的。時而是主人公在直抒情熱或托物言情,時而是意象本身成為多情的傾訴者。《別丟掉》這首詩的主幹意緒興許只有這么三句:“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你仍要保持著那真!”舉個例子,“那一把過往的熱情”和“隔山燈火”,前者是情,後者是景,一虛一實,有著本質的區別。但“隔山燈火”這個意象本身具有感性美和理性美的雙重魅力,它的境界已擴伸入抒情主人公的靈魂深處;它既是“那一把過往的熱情”的具象化、知覺化,又是一個獨立的意象,情意濃重,自具風采。
《別丟掉》中也有用得很巧妙、很隱蓄的比喻,雖然是托物言情,又頗有些意象的深意,喻體本身又往往兼具情感和理性的雙重風貌。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教授蔡可: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寫的都是對逝情的緬懷與追憶,《別丟掉》正是這樣一首描寫逝情的渺茫與零落的典型詩篇,夢似的懷念,溫情的對話,令人難以忘懷。(《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典藏》)
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程國君:對林徽因而言,她更多關注生命、靈魂的沉靜狀態和生命的終極思索……;她的對個體生命的感悟,包括著比徐志摩更多的理性和智慧。她把愛、美和生命的衝動,靈魂的旋律好多埋在記憶的深處。在她那裡,詩歌是真正的生命的審美。(《新月詩派研究》)
現代詩人朱自清:“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來是一句話的兩種說法,只因‘流水’那個長比喻,又帶著轉個彎兒,便容易把讀者繞住了。”(《新詩雜話·解詩》)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福州人。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