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斯科夫,N.S.

列斯科夫,N.S.,俄國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斯科夫,N.S.
  • 出生地:奧廖爾省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已經熄滅的故事》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生於奧廖爾省一個小地主家庭,卒於聖彼得堡。父親曾是地方法庭的一個小官吏,母親是虔誠的教徒。從小在宗法制農村中長大,與農奴、地主的家僕在一起,關係密切,從他們那裡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和傳說。這些在後來作家的創作中均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記。
1841年進入省立中學讀書,16歲喪父輟學。
1847年在省刑事法院做辦事員,後升任股長。兩年後經舅舅推薦,到基輔稅務所工作。這期間,他在基輔大學旁聽農學、解剖學、統計學等課程。1857年辭職,協助親戚管理兩個大家族的農莊,當管家的助手,奔走於俄國各地,熟悉了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為後來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1861年遷居聖彼得堡,全身心投入文學創作,開始時發表一些政論、特寫,熱衷於反映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工人們艱苦的勞動生存條件、婦女教育,尤其對農民生活感興趣,並同斯拉夫派展開爭論。

主要作品

同時也寫一些短篇小說,如《已經熄滅的故事》(1862)、《一個村婦的生活》(1863,修改後易名為《穿樹皮鞋的愛神》)等,都是他所熟悉的工農生活題材,真實反映了封建農奴制度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境遇,並寄予了同情。
中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1865)寫女主人公因情慾而殺人的故事,再現了商人階層中腐敗而殘酷的生活場景。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社會政治力量發生分化。列斯科夫雖然對農奴制不滿,但他反對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只希望通過道德感化力量改造社會。這種思想顯然同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革命精神背道而馳。這期間他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走投無路》(1864)和《結仇》(1870~1871),斷言在俄國進行革命運動不符合實際,稱革命民主主義者為毫無前途的“虛無主義者”,說他們在人為地“結仇”,必然沒有出路。因此,他長期受到進步知識界的排斥。
70年代以後,他的思想開始變化,與逆時代而動的刊物《俄國導報》決裂。先是寫一些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小品(如《笑和愁》,1871),繼而完成了幾部重要作品,如長篇小說《大堂神父》(1872),中篇小說《在遙遠的地方》(1873)、《著魔的流浪人》(1873)等。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虔誠正直的人物形象。他們大多來自民間:或意志堅強,敢於同政教當局鬥爭;或心地仁慈,樂於為他人獻身;或勇敢、能幹,有時雖不免粗暴以至殘酷,但保持著勞動人民的品格。列斯科夫晚年的思想逐漸接近革命民主主義者,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
《左撇子》(1881)、《巧妙的理髮師》(1883)、《昔日的天才》(1884)、《崗哨》(1887)及《太太和鄉下丫頭》(1894)等,頌揚了能工巧匠、農奴藝人的才華及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鞭撻統治者的愚昧和專橫。逝世前不久寫的《兔子藏匿之處》(1891~1894)則直接揭露了沙皇政府對革命者的迫害。  
列斯科夫一生著作頗豐(生前曾準備出版36卷本全集)。作品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特別是宗法制下小市民和農民的生活,語言生動,極富戲劇性和幽默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能將俄國民間語言與文學語言和諧地融合。L.N.托爾斯泰說他有“非凡的語言技巧”,M.高爾基稱他是“語言魔術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