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列子辭子陽之粟》《子列子窮》,具有較深的教育意義。體現了列子的操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子拒糧
- 別名:《列子辭子陽之粟》
- 闡述:具有較深的教育意義
- 類別:相關辭彙
簡述,原文,注釋,譯文,出處,
簡述
原文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子列子之見微除不義遠矣。且子列子內有饑寒之憂,猶不苟取,見得思義,見利思害,況其在富貴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謂能守節矣。
注釋
②鄭子陽:鄭國的宰相。一說為鄭國國君。(《呂覽·觀世篇》高注云:子陽,鄭相也。一曰鄭君。”)
③國:封地。
④無乃:恐怕,只怕,指委婉的語氣。
⑤遺(wèi):贈送。
⑥再拜而辭:再拜,拜兩次。辭,辭謝,推辭。拜兩拜後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⑦過:拜訪。
⑧拊心:拍胸。表示哀痛或悲憤。
⑨受:接受。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糧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拜兩拜後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飢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飢挨餓嗎!”
列子笑著對她說:“鄭國的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藉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列子見細節而遠離不義。而且列子有饑寒之憂,不尚且不隨便取得,看見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義,看見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說他處於富貴之中了。
出處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