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西彬

刑西彬

邢西彬,原名邢錫彬,1925年生,山東省泰安市城南邢家寨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刑西彬
  • 別名:邢錫彬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5年
目錄,人物簡介,工作經歷,

目錄

人物簡介
工作經歷

人物簡介

邢西彬,原名邢錫彬,1925年生,山東省泰安市城南邢家寨村人。1938年1月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任八路軍四支隊二團通信員,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二團三營通訊員;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廠排字股長;中共山東濱海區黨委機關報《濱海農村報》報社出版科副科長兼印刷廠廠長;華東野戰軍南下中原支隊新聞大隊三中隊副政治指導員;新華書店中原總店駐洛陽市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報《中原日報》印刷廠副廠長;華中(中南)新華印刷廠廠長;中南軍政委員會(中南行政委員會)新聞出版局出版處印刷管理科科長;漢口新華印刷總廠(湖北省新華印刷廠)副廠長;武漢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湖北省文化局電影處處長;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文化教育局副局長;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第一屆湖北省電影家協會主席。1990年5月離休。2009年6月享受副省長級(醫療)待遇。

工作經歷

在長期為黨的新聞出版、文化宣傳,電影、圖書館、文博事業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曾組建華中(中南)新華印刷廠,創建新政權印刷工業;曾參與組建武漢電影製片廠,領導拍攝了故事影片《洪湖赤衛隊》、《五二班》、《奇蹟的再現》,漢劇舞台藝術片《二度梅》、《櫃中緣》、《留住漢宮春》等;領導發掘湖北隨縣擂鼓墩古墓、出土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並主持成套編鐘的科研複製工作;提出在全省縣縣建圖書館、推動全省圖書館事業發展,典型經驗曾在全國文化工作會議上推廣;長期領導湖北的電影發行放映工作,建立和發展全省城鄉電影發行放映網路,在普及農村電影放映、解決農民看電影難,改造城市影院等方面,居全國領先位置。
邢西彬從1972年擔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長、文化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以來,分管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公共圖書館和文物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組織全省各市、縣投資興建電影院,有計畫地發展城鄉電影放映網,基本滿足了城鄉人民對電影文化的需求,湖北電影工作位居全國先進行列,多次在全國有關電影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1976年,全省僅有6所公共圖書館。在他主持下,全省每個縣興建公共圖書館;1980年,全省已組建各級公共圖書館103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1985年6月,國家文化部召開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他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加快圖書館的建設,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先進典型的經驗介紹。
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北省的文物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獲得了重大成果:1975年6月8日,在江陵縣紀南城鳳凰山168號西漢墓木棺內,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性古屍,下葬年代為西漢文帝17年(公元前163年),年約60歲左右,爵位為五大夫。在他直接主持下,組織各界專家學者對古屍進行解剖和綜合研究,出版了《江陵鳳凰山168號墓西漢古屍研究》學術專著。該項科研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1978年初,隨州市擂鼓墩古墓出土了曾侯乙編鐘。他親自主持了編鐘的發掘、研究、複製工作。這是戰國早期(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的大型青銅古樂器,全套共64件,規模宏大,鑄造精美,鐘音洪亮,音色完美,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且有2800多字的銘文,是世界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奇蹟。從1979年6月開始,他直接領導對64件編鐘進行研究複製。同年9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召開了“曾侯乙編鐘複製成果驗收會”。經鑑定確定:“複製的64件編鐘達到了形似、聲似的複製要求,質量合格,同意驗收”。這一成果於1985年4月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複製的這套64件編鐘,不僅常年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演奏,而且還到北京參加建國35周年獻禮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了匯報演奏。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還去日本展演。日本天皇、皇后及王室許多成員都欣賞了編鐘的演出。在他直接領導下,由湖北電影製片廠攝製了“曾侯乙墓電影片”,由湖北省歌舞團編演了《編鐘樂舞》大型歌舞劇,都獲得了巨大成功,譽滿海內外。(文/朱建偉)
撰寫了多篇革命回憶錄,登載在《戰鬥在山東解放區》、《大眾日報回憶錄1939-1999》(第一集)、《湖北文史》、《武漢文史資料—解放我與“五一六”》(專集)、《湖北文化》、《親吻歲月—湖北文藝界改革開放三十年真情回眸》等刊物;印製《我從泰山來—參加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文集,留下了寶貴的文獻史料。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後,革命史跡在《楚天都市報》、《長江商報》整版登載,弘揚了光榮革命傳統與崇高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