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評論·第26卷

刑事法評論·第26卷

《刑事法評論·第26卷》是2010年5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以一種現實社會關心與終極人文關懷為底蘊的、以促進學科建設與學術成長為目標的、一體化的刑事法學研究模式,講述了刑事法評論的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刑事法評論·第26卷
  • ISBN:9787301171196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圖書信息,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5月1日)
叢書名: CSSCI來源集刊
平裝: 56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1171196, 7301171196
條形碼: 9787301171196
尺寸: 22.6 x 16.8 x 2.6 cm
重量: 699 g

目錄

主編絮語/陳興良
主題研討
中國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總檢討/付立慶
一、前提缺陷:凌駕於犯罪構成之上的社會危害性理論
二、要素缺陷:犯罪客體與犯罪主體要件之反思與消解
三、結構缺陷之一:缺乏違法性的階層 ——兼論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的體系地位
四、結構缺陷之二:缺乏責任階層——從期待可能性理論切入
五、實踐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六、功能缺陷:突出保護功能,忽視保障功能
七、全文小結:四要件體系的缺陷盤點
建立一座法律解釋論的“通天塔” ——對實質的刑法解釋論的反思/周詳
一、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的概念在法理學中的缺位
二、對《通天塔》電影的解讀
三、對實質解釋論的幾點反思
論一隻“牛虻”在中國刑法學術生態圈的誕生 ——評《中國實質刑法觀批判》/周詳
一、中國刑法學術生態圈的描述——“牛虻物種(精神)”的缺失
二、《批判》一書標誌著中國刑法學流派的誕生
三、《批判》之批判
理論前沿
論刑法解釋的刑事政策化/歐陽本祺
一、刑法解釋刑事政策化的依據
二、刑法解釋刑事政策化的路徑
三、刑法解釋刑事政策化的貫徹
四、結語
基於法治原則的民意正當性拷問與刑事理性策略/張開駿
一、問題的提出:民意過度介入影響司法公正
二、司法的態度:法治不允許盲動的民意
三、解決的路徑:司法應對與刑事政策之措施
四、未必多餘的餘論:正確理解與協調好司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論勞動權刑法保護的內容與範圍 ——中國勞動刑法建構的核心問題/肖雄
一、導論:研究的緣起與必要性
二、勞動刑法與勞動關係、勞動權
三、建構勞動刑法的理論依據——法益理論
四、勞動權刑法保護對刑法理論的挑戰
五、勞動刑法理論對我國在勞動權刑法保護方面的啟示
六、結語
民事賠償的刑法意義/朱鐵軍
一、民事賠償機能的歷史流變
二、民事賠償刑法意義在域外理論和立法中的表現
三、民事賠償在我國刑法中的意義
刑法方法論
“類型”作為刑法上之獨立思維形式 ——兼及概念思維的反思與定位/杜宇
一、“類型”作為獨立的討論客體
二、“類型”的語義發展
三、“類型”的思維特徵
四、“類型”的邏輯結構
五、“類型”的類型化
六、類型與概念的基本關係
域外傳譯
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克勞斯·羅克辛
納粹主義對刑法的影響/約阿希姆·福格爾
一、引言
二、20世紀刑法的發展路線
三、納粹時期對刑法的繼續影響是綜合發展路線的體現
四、納粹時期繼續影響的刑事政策的、憲法的和刑法教義學的教訓
五、結語
域外視野
西方刑事訴訟傳統的形成 ——以中世紀“非理性”證據、審判制度為中心/佀化強
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刑事司法觀:法官=謀殺犯,刑事司法=謀殺
二、早期審判正義化原則的形成及其對刑事審判的影響
三、前基督教時代與基督教時代的證據、審判模式比較
四、中世紀刑事審判、證據制度的特點與解析之一 ——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懲罰的程式設計
五、中世紀刑事審判、證據制度的特點與解析之二:獲致案件真實、實現實體正義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數字理性實現實質理性
六、結論:司法消極性的確立
美國刑法理論視野下正當事由與寬宥事由的巨觀探析 ——區分之理、存在之據與影響之果/蔡曦蕾
一、前言
二、正當事由與寬宥事由的區分之理
三、正當事由與寬宥事由的存在之據
四、正當事由與寬宥事由的影響之果
五、展望:中國刑事實體辯護事由的二維區分
專題研究
入罪的理由:論刑法生成的標準——基於指標分析的理路/張訓
一、幾點必要的說明
二、一般理解的“入罪”標準
三、“入罪”的科學當量——指標分析體系
客觀歸責的體系性定位/張亞軍
一、客觀歸責的本質界定
二、客觀歸責與因果理論的關係釐清
三、結語:客觀歸責的體系歸位
論故意概念的相對性/周銘川
一、引言
二、故意並非心理學要素的實例
三、形式的故意概念與實質的故意概念
四、故意概念的相對性的具體論證
五、對實例一、二中行為人罪過的解讀
論持有的實質——以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為例的分析/張曙光
一、導言
二、持有的本體:人對物事實上的控制、支配
三、持有的本質:一種“事實關係”
四、持有的實質:不是狀態,也不是作為和不作為
五、一個成功的解釋示例: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危害行為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審判制度述論/謝冬慧
一、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審判制度的特點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審判制度的價值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審判制度的局限
偵查辯護的訴訟救濟與憲法救濟/朱桐輝
一、意義與界定
二、現有救濟體系的問題
三、法治國家的有效救濟方式
四、需要增加的救濟
五、從訴訟救濟到憲法救濟
量刑義務:檢察官客觀義務之核心/汪貽飛
一、問題的提出
二、偵查階段:“客觀義務”抑或“法治原則”
三、審查起訴階段:“客觀義務”VS“功利主義”
四、定罪階段:客觀義務的烏托邦
五、量刑階段:客觀義務作用的核心階段
六、判後階段:檢察官客觀義務在量刑問題上的延伸
七、結論
社區矯正應向何處去——以重慶市試點情況為切入點/王利榮
一、討論的緣起
二、轉制難結及解困方案
三、準確把握“五種人”結構性變化規律
四、合理詮釋“矯正”的制度內涵
五、以修改刑訴法為先導,地方立法跟進
司法說理的國際境界——兼論國際犯罪論體系/宋健強
一、舊題新議:“司法說理”的國際境界
二、國際刑事司法裁判文書經典樣本剖析——“充分說理”的表面印象
三、國際刑事司法裁判文書經典樣本剖析——“充分說理”的實質印象
四、“國際犯罪論體系”新說——“犯罪論體系”的國際化辯正
論社會團結、社會失范與犯罪控制/李 強
一、社會團結:類型與過程
二、犯罪作為社會失范
三、犯罪控制:範圍、體系與模式
四、國家一元主導型犯罪控制模式的局限及其克服
《刑事法評論》徵稿啟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