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是在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作官時,由陸法言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切韻綜合研究
- 作者: 黃典誠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01月
- 書號:7-5615-0480-2/H-3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地區: 大陸
語言: 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切韻》原書久佚,現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傳寫本)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但其系統保留在其增訂本《廣韻》中流傳至今。近世也陸續有該書的殘本出土,得以與《廣韻》相印證。全書以韻目為綱,共分193韻;韻又按聲(參見四聲)歸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韻的字又以聲類、等呼排序。於是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每一音前標以圓圈(稱為韻紐),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釋義。
學界普遍認同,《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後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因此將依據後兩者復原出來的語音系統稱為“切韻音”,作為中古漢語的代表。但這個“切韻音”應該如何理解呢?有學者認為,它就是當時某地,譬如洛陽的實際語音。
但也有學者認為,陸法言是河北人,顏之推是山東人。陸法言《切韻序》又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如果僅是記錄實際語音,何須討論決定呢?因推“切韻音”起碼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韻》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從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廢。而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脈相承的增補,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
作者簡介
黃典誠(1914~1994年),字伯虔,筆名黃乾,漳州城區人,祖籍南靖湖山村。福建省立龍溪中學(今漳州一中)畢業後,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民國26年(1937年)畢業,獲文學士學
位。畢業後回漳州任福建省立龍溪簡易師範學校國文教員。次年2月,回國立廈門大學中文系任助教。民國28年8月升任講師,民國34年8月任副教授。1955年發生“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因與時稱“集團”“骨幹分子”耿庸同鄉而又友善受到株連,至1980年胡案平反,終於得到公正待遇。1981年晉升教授。1982年11月應聘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講學,後仍回廈門大學任教授。
黃典誠曾經師從學周辨明博士,時周為廈大文學院院長,對語言學很有研究。黃典誠深得其傳,對古音、方言多有創見,講課深入淺出,娓娓動聽。他先後任中國語言學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中國方言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委員,中文信息研究會廈門分會理事長。80年代至90年代漳州各縣普遍修纂地方志,在《方言》分志編纂中,多得到他的指導。
由於閩南話多存古音,沒有輕唇音,泥日聲母不分,和河洛語音有密切源流關係,為尋找語源,黃典誠曾前往河南進行實地調查。他認為閩南話源出河洛,後分播到南洋和台灣。借語言尋根證明閩南與台灣、南洋華僑的血統聯繫,意義重大。
1994年黃典誠以中風久治不愈病逝於廈門大學寓所。享年80歲。主要著作有《訓詁學概論》、《語言學概要》、《詩經全譯新注》、《中國第一部韻書——切韻》、《〈切韻〉性質的探討》、《台灣祖根在中原(以音韻為證)》、《反恨賦箋釋》、《鷓鴣賦箋釋》、《黃道周》(劇本)等。主編《國語閩南話辭典》。
目錄
第一章 《切韻》的體例
第二章 《切韻》的前奏
第三章 《切韻》的根源
第四章 《切韻》的增減
第五章 《切韻》的表格
第六章 《切韻》的重紐
第七章 《切韻》的性質
第八章 《切韻》的旁證
第九章 《切韻》的擬音
第十章 《切韻》的分衍
附錄 《切韻》反切異文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