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東線戰場之“切爾卡瑟鋼鐵口袋”戰役地點位於今烏克蘭共和國首府250公里之遙的切爾卡瑟州一帶,位於今烏克蘭共和國中部;1944年1月,東部戰線上的蘇軍開始逐漸扭轉戰局,將不久前還勢不可擋的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其戰略主動權形勢好轉,但自開戰已來,蘇德交戰雙方陣亡和失蹤的總人數超過數百萬,在物質上蘇聯的後備力量已接近枯竭,對蘇聯而言,在德後備力量充分發揮效能之前,一定要利用現有形勢和兵力優勢置德於死地,而1944年初東線南翼的切而卡瑟地區的形勢恰好為蘇軍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基本介紹
- 名稱:切爾卡瑟鋼鐵口袋
- 地點:切爾卡瑟州
- 時間:1944年
- 參戰方:蘇聯,德國
- 結果:蘇軍勝
戰役前夕,戰役過程,
戰役前夕
1944年1月,時值烏克蘭冬春之交,雨雪不斷,道路泥濘翻漿,不適合大部隊作戰,但蘇聯人卻偏偏選定切爾卡瑟一帶這個全年氣溫最低的時候進攻,在他們看來,惡劣的氣候恰恰是突襲成功的保證。
戰役過程
蘇軍集結了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面軍,以及蘇近衛集團軍約15萬人,調集,坦克,自行火炮570輛(門)向扼守於切爾卡瑟一帶的德軍約7萬人發起進攻(兵力對決是2:1),將包括黨衛軍5SS維京師在內的7萬德軍團團包圍在切爾卡瑟地區,就在被困當晚五時,“元首”希特勒從蔡茨勒打來的電話中得知德軍被圍,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他嚴令切爾卡瑟德軍固守待援,同時命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曼斯坦因組織精銳裝甲部隊解圍,裡應外合殲滅圍困切爾卡瑟的蘇軍。解圍的任務交給胡伯中將的第3裝甲軍團下屬的國防軍第1、16、17裝甲師和黨衛軍「希特勒衛隊裝甲師」(這是曼斯坦因手中的王牌部隊)。
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曼斯坦因一面命令胡伯中將不惜一切代價突破蘇軍重圍,一面懇求希特勒允許切爾卡瑟德軍撤退;胡伯的第3裝甲軍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地在蘇軍防線上打開一條通道,直達切爾卡瑟南面的列斯揚卡,雙方相距不到10千米。眼看德軍就將突出合圍,面對著德軍猛烈的抵抗,千鈞繫於一髮之際,蘇軍卡涅夫大將的近衛5集團軍其坦20、29軍及233旅火速趕到列斯揚卡,蘇德雙方在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列斯揚卡展開了殘酷血戰!在彼此都付出了沉重代價後,蘇軍最終還是將德軍阻止在了格尼洛伊提基河。
到2月10日,所有被圍德軍在蘇軍進攻的壓力下已龜縮到一個寬約十幾公里、長約二十公里的,並處於蘇軍火炮的射程內的地域內,蘇軍開始敦促被圍的德軍投降,並保證人身安全給予人道待遇云云。其後幾天,德軍又進行了幾次新的突圍嘗試,均未能成功,等到此時德軍統帥部的將軍們已經明白在烏克蘭的切爾卡瑟突破蘇軍包圍已無可能;2月15日,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曼施坦因無奈地電告被圍部隊:救援部隊力量以耗盡,你部只能自行突圍。淒風苦雨中的被圍德軍心情極為沮喪,自被圍以來,他們在上級鼓勵電報的激勵下,拒絕了蘇軍的勸降,浴血奮戰直至彈盡援絕,被壓縮在飽受蘇軍火力覆蓋的一小塊地域內,而曼施坦因元帥的這封電報無異於雪上加霜。
2月16日夜·暴風雪,能見度僅10--20米,被困德軍丟棄了所有火炮、輜重,燒毀檔案,放棄數千餘名重傷員,包圍圈中唯一的裝甲部隊維京師擔當起了突圍時的“裝甲矛頭”,在夜幕的掩護下以“維京”師為先頭組成兩個縱隊企圖悄悄向列斯揚卡方向突圍,但很快就被蘇軍發現,在照明彈照射下,蘇軍坦克和夜航轟炸機向德軍縱隊猛烈開火,55000名德軍在暴風雪之夜力沖蘇軍重圍;卡涅夫大將在德軍的突圍方向擺了五道阻擊線,德軍突破蘇軍前三道防線時僅遭遇微弱抵抗,都以為已經安全脫險。2月16日早上6點,埋伏多時的蘇軍坦克和騎兵衝進防備鬆懈的德軍隊伍。被圍德軍終於2月17日中午時分衝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在格尼洛伊提基河裡喪生的德軍達數千人,在丟棄了全部重裝備後,最後活著逃出合圍圈的德軍大約有3萬4千人,其中包括維京師官兵4千5百人,維京師瓦羅尼恩旅2千官兵僅632人倖存下來,旅長陣亡,切爾卡瑟地區成為一個巨大的屍體及鋼鐵的墳場,突圍的5萬餘名德軍官兵中有一萬多人遺屍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