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陝石柱

分陝石柱

分陝石柱系高3.5米的青色石柱,它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的界石,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陝石柱
  • 遷移時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
  • 作銘:唐朝時期
  • 封閉式保護:2005年7月20日
分陝石柱系高3.5米的青色石柱,它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的界石,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分陝石柱原立於陝塬(今河南陝縣張汴塬),後移至陝州北城牆上,唐朝時期有人作銘於上,謂“周召分陝所立界石”。銘文今已不存。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分陝石柱北移至陝州民眾教育館。1957年因三門峽大壩蓄水,陝州城屬淹沒區,移至人民公園。1967年移至市圖書館。1977年移至文化宮。1981年移石於三門峽博物館,當時石柱位於院子正中間,1988年移到車馬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2005年7月20日,採用封閉式保護。
據歷史學、考古學、地質學專家考證,分陝石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古籍所稱“陝西”,均指今河南省陝縣以西的地區。元、明兩朝之後,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