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訪碑錄》是2009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順慶。
基本介紹
- 書名:分水訪碑錄
- 作者:王順慶
- ISBN:9787308071048
- 定價:38.00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1-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分水訪碑錄》對研究和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亦即在社會史方面有寶貴的史料價值。如其中的告示碑,有保護山場田廬和賦役規則的告示,也有禁止用天然藥物毒魚、禁止用木排裝載柴薪,還有服毒圖詐絕不給葬埋的規定,反映了古人保護環境、珍惜生命的社會觀念。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禁木排裝運木柴實為協調商人和牙人之間的利益,其目的是保證國課即國家稅收的正常徵收;禁止毒魚則對毒藥的購買者和出售者按買賣毒藥罪論,這樣的規定在典籍文獻資料中是很難見到的。
又如其他碑類的《碑聞遠記》,記載了一個五十四歲的鄉民立下遺囑,要求子孫在他去世後進行歲時祭祀作為享受財產繼承的先決條件,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清朝人強烈的香火觀念。其有關建設學校、寺廟、橋樑等碑,還記載有在建設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古代官員自掏俸祿和鄉民樂捐樂助支持建設的感人事跡,足以發人深省。
本書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那一幅幅精美的石刻圖案深深地吸引,每幅圖案都是前人留下的精美藝術作品,尤其是那些動物和花卉圖案大多表現吉祥如意的內涵,看上去都栩栩如生,非常生動可愛,這些圖案既表現了前人高超的石刻技術,也對今後的藝術設計有寶貴的參考意義。碑刻的文字拓片,除有歷史資料的價值,對研究書法藝術也有參考價值。王順慶老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沒有題名的石刻圖案都取了個比較高雅的名稱,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和表現內容尚有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餘地。可以說,這部書傾注了王順慶老人大量的心血,還表現了他高超的拓碑技術。
目錄
序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古碑拓片
第一節 敕賜碑
1.宋故敕賜泉州助教郎公墓銘
2.敕賜義民何克澄輸粟免差記
3.敕賜尚義之碑
4.分水縣戒石銘
5.三世名醫
6.聖旨碑·節孝坊
7.敕命防護崇祠忠義
8.江南第一·玉華泉
第二節 告示碑
1.曉諭愚民
2.撫按酌定賦役規則
3.示禁木排裝載柴薪
4.節孝流芳
5.龍池
6.示諭流傳
7.放生池碑
8.嚴禁墾布山場以保田廬
第三節 紀念碑
1.百歲坊
2.分水縣儒學記
3.重修儒學碑記
4.李公學田碑記
5.唐狀元施東齋先生讀書處
6.洗硯池
7.暫厝所碑
8.中山紀念林
9.新建分水縣立玉華國小校於五雲山記
10.民眾大會堂
11.周恩來同志紀念碑
12.徐霞客游天目溪記
第四節 寺廟碑
1.重建紫龍祠記
2.關公義勇祠神台石香案
3.米侯重建五雲山碑
4.重修城隍廟碑記
5.華嚴寺寶塔記
6.光聖會·於萬斯年
7.陳公侯會
8.亘古流芳
9.建復文廟碑記
10.流傳萬古
第五節 墓誌碑
1.詹公墓(不全)
2.何公廷器墓志銘
3.陳公處士墓
4.繆公墓表
5.分陽章公墓
6.高始太祖附馬盛公之墓
7.陀佛
8.施公之墓
9.玉泉禪師之墓(殘碑,附雲護禪院)
10.總兵墓
11.張公二世合葬墓志銘
12.漢中憲大夫何瑛公墓
13.傅公之墓
14.樵隱墓碑
15.革命烈士紀念碑
第六節 橋樑碑
1.重建畢浦橋記
2.重建畢
3.江安橋
4.安樂橋碑(殘碑)
5.重建邏山橋碑記
6.陣興橋碑
7.龍子橋碑記
第七節 其他碑
1.以時思之
2.鳳泉
3.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
4.碑聞遠記
5.我懷人瑞
6.葉淺予詩畫
7.修建分水縣學官(殘碑)
第八節 瀟灑桐廬部分碑拓
1.唐宋桐君山題名
2.紫竹林
3.張浚過嚴子陵釣台詩碑
4.范文正公嚴祠碑記
5.宋隱士謝皋羽先生墓碑並額
6.汪公修學碑記
7.桐江關王廟記
8.釣台
9.客星
10.閬仙之洞
11.姚敏公夫人王氏墓志銘
12.瀟灑桐廬郡詩碑
13.家住富春山詩碑
14.蘆茨永安亭亭聯兩幅
15.奏請為袁昶立祠摺
第二章 圖案石刻
第一節 圖案拓片
1.含草報恩
2.福祿壽禧
3.雙眉蜈蚣
4.伯樂相馬
5.梅花報春
6.荷花蓮葉
7.鳳凰嬉舞
8.天鵝荷池(一)(二)
9.蛟龍噴水
10.鳳鳴天際
11.魚躍清波
12.孰鹿孰馬
13.天師墓額
14.浪形雙魚
15.扇形三魚
16.麒麟送子
17.吉祥麒麟
18.松齡鶴壽
19.遍福飛來
20.梅妻鶴子
21.翠竹伴鹿
22.左獅戲珠
23.右獅戲珠
24.飛馬衝浪
25.雲中立馬
26.雙龍搶珠
27.雙牛臥浴
28.雙馬奔騰
29.雙狐大葉
30.雙兔登岡
31.左龍噴水
32.右龍噴水
33.瑞獅戲珠
34.子陵披裘
35.分水愚公
36.聖旨碑額
37.顧氏宗祠
38.喜鵲麒麟
39.飛禽獼候
40.寒鳥駱駝
41.古松仙鶴
42.小鹿迷途
43.孔雀牡丹
44.鵲貓叫春
45.牛犢春耕
46.鳳凰花蔓
47.金蟾圖
48.龍頭圖
49.窗花圖(一)(二)
50.梅鹿圖
51.松鶴圖
52.魚樂圖
53.雙鴨圖
54.殘鶴圖
55.飛鳥圖
56.蘭花圖
57.春桃圖
58.荷花圖
59.立牛圖
60.飛雁圖
61.臥牛圖
62.臥馬圖
63.仰馬圖
64.仙鶴雙飛
65. 火鳳求凰
66.麒麟圖
67.綻花圖
68.仙果圖
69.雄獅大象
70.古碑額首
71.和諧園林
72.學碑額首
73.天官賜福
74.望子成龍
75.擊鼓報喜
第二節 石刻照片
1.雲護禪寺石龍頭
2.王家巷歷史碎片(拓片)
3.雪封村伍員石雕
4.三世名醫石牌坊(老照片)
5.五雲山石雕殘段
6.五雲山神台香案
7.富家村明代元寶
8.蟹兒巷古宅石雕
9.百歲坊聖旨石刻
10.儒橋村奔馬石刻
11.儒橋村進士石礎
12.儒橋村古石拱橋
13.陳家巷雕花石窗
14.王家巷紋飾石雕
15.縣西衙祥祠古井
16.柏山村徐凝石像
17.高翔村濮振聲墓
18.嶺源麻姑廟碑額
19.城西村古雕石獅
20.百江村雕花石礎
21.茆源村善慶古橋
22.太平村馬嶺石關
23.玉泉村雙龍古硯
24.藥王廟中石香爐
25.縣東村金蟾石刻
26.九龍山雕龍石柱
27.上沈村節孝牌坊
28.畢浦同人橋古蹟
29.城隍廟抱珠獅雕
30.五雲山狀元雙碑
31.鳳凰山廟碑刻石
32.分水招待所碑群
33.東溪村錢祠石礎
34.百歲坊鳳凰石刻
35.桐廬岩橋村石刻
第三章 湮碑追記
第一節 敕賜碑
1.龍門寺碑
2.靈應廟碑
3.八行八刑碑
4.白鹿教條碑
5.臥碑
6.儒學箴碑
第二節 告示碑
1.郭祥正題名碑
2.鞠大夫事跡碑
3.何夢桂撰學田碑記
4.學宮碑
5.張異立題名碑
6.商輅題分水縣學宮記碑
7.胡必譽撰學田碑
8.修建學宮記碑
9.馬家塘石刻
10.教諭張錫金記學田碑
11.倒山禁碑
12.界碑
第三節 紀念碑
1.施肩吾寄徐凝詩碑·肩吾及第告身碑
2.南山居士碑
3.去思碑
4.京口閘碑
5.戴德亭碑
6.鼎建文昌閣記碑
7.大計坪碑
8.畢浦文昌閣碑
9.社倉碑
10.各類坊表碑
第四節 寺廟碑
1.麻姑廟碑
2.桂嶺祠碑
3.放生池碑
4.安禪寺碑
5.徐偃王廟碑
6.柳山廟碑(亦稱靈祜廟記碑)
7.連雲庵碑
8.重修五雲山保寧塔院碑記
9.羅真人廟碑
10.捐修東平王廟殿西增建環翠山房碑
11.傅德憲撰城隍廟碑
12.普光寺碑
第五節 墓誌碑
1.西施墓碑
2.漢桐柏真人張大順墓碑
3.唐狀元施肩吾墓碑
4.唐張王墓碑
5.晉柳內史墓碑
6.宋翊漢王郎異墓碑
7.宋太守王知元墓碑
8.宋右司諫王縉墓碑
9.宋參議郎王日休墓碑
10.宋尚書刑部員外郎王日勤墓碑
11.宋中書舍人何逢原墓碑
12.宋分水縣令徐榮墓碑
13.宋中書吳公墓碑
14.宋學士邵中立墓碑
15.元亞中大夫湖南宣慰使臧夢解墓碑
16.元亞中大夫筠州知州臧觀墓碑
17.元千夫長陳日卿墓碑
18.明楚府長史王輿墓碑
19.明山東按察使副使徐朝宗墓碑
20.明太平廣西府知府徐球墓碑
21.明奉議大夫劉用祥墓碑
22.明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何雲雁墓碑
23.明行人司行人陳龍墓碑
24.明寧州知州王景文墓碑
25.明本縣知縣李永奇墓碑
26.明南京禮部司務張域墓碑
27.清禮部主客司主事、工部郎中何爾彬墓碑
28.僧定智墓碑
29.清奉政大夫山西天鎮縣知縣王家坊墓碑
30.清丁酉拔貢傅德憲墓碑
第六節 橋渡碑
1.白沙渡碑
……
第四章 訪碑記事
附錄一 歷代碑拓精品
附錄二 “訪碑照片”
後記
序言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極強的生命力,得益於豐富多樣的傳承載體,石碑、石刻則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類表現形式。相對於書籍和口傳等形式而言,碑刻有其獨特精確的優勢,正如古人所認識到的,其內容雖歷千年而不變。故碑刻最能直觀地展示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原貌,其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是其他形式的載體所能取代的。又因為碑刻石材的物理特性,年經月久、日曬雨淋、風霜剝蝕,加之人為因素的損壞,如不進行必要的搜訪和保護,那些散見於民間或者荒山野嶺的珍貴碑刻,不僅其文化價值得不到發現,尚或幾經歲月流轉永遠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欣聞民間學者王順慶老人不辭艱辛,遍訪分水古縣範圍的碑刻文字和石刻圖案,並遍訪蘇南十市所存石碑,將其訪碑經歷及所拓之文與圖案合為一編。王順慶老人酷愛碑刻文化,對家鄉歷史的熱愛足以感動後學,其對碑刻文字圖案所作的搶救性工作堪稱貢獻不凡。現就本書的價值略敘一二,以與讀者分享。
本書對研究和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亦即在社會史方面有寶貴的史料價值。如其中的告示碑,有保護山場田廬和賦役規則的告示,也有禁止用天然藥物毒魚、禁止用木排裝載柴薪,還有服毒圖詐絕不給葬埋的規定,反映了古人保護環境、珍惜生命的社會觀念。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禁木排裝運木柴實為協調商人和牙人之間的利益,其目的是保證國課即國家稅收的正常徵收;禁止毒魚則對毒藥的購買者和出售者按買賣毒藥罪論,這樣的規定在典籍文獻資料中是很難見到的。又如其他碑類的《碑聞遠記》,記載了一個五十四歲的鄉民立下遺囑,要求子孫在他去世後進行歲時祭祀作為享受財產繼承的先決條件,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清朝人強烈的香火觀念。其有關建設學校、寺廟、橋樑等碑,還記載有在建設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古代官員自掏俸祿和鄉民樂捐樂助支持建設的感人事跡,足以發人深省。
本書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被那一幅幅精美的石刻圖案深深地吸引,每幅圖案都是前人留下的精美藝術作品,尤其是那些動物和花卉圖案大多表現吉祥如意的內涵,看上去都栩栩如生,非常生動可愛,這些圖案既表現了前人高超的石刻技術,也對今後的藝術設計有寶貴的參考意義。碑刻的文字拓片,除有歷史資料的價值,對研究書法藝術也有參考價值。王順慶老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沒有題名的石刻圖案都取了個比較高雅的名稱,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和表現內容尚有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餘地。可以說,這部書傾注了王順慶老人大量的心血,還表現了他高超的拓碑技術。他在和我談及拓碑經歷的時候,每每流露出難以掩飾的自信和興奮,能憑個人之力把搜訪到的碑刻拓印付梓,和王順慶老人掌握高超的拓碑技藝不無相關。
訪碑是艱苦的事,王順慶老人把訪碑的經歷記載下來,這也是本書的特色。訪碑的經歷告訴我們,搶救性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刻不容緩的,也需要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訪碑記事還為我們提供不少碑刻的來龍去脈,當然也有對不及搶救的碑刻的遺憾。
後記
昔時分水雖為嚴州府最小縣,但異人代出、名士迭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不讓於名都大邑。那些古建築、古書籍、古碑刻,薰陶著我的心靈。歲月易逝,滄海桑田,至今許多精美的古蹟漸已消失,就連那堅固的石碑也存世無多,這是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我從小生活在溪澗百道、萬山叢中的古邑分水,十七歲開始在商業部門工作,雖愛好文學藝術,但沒有參加文化工作的緣分。閒暇時堅持自學,閱讀各種書籍,探求人生的真諦。直到退休後文心未泯,學寫詩詞文章,也曾在各種報紙雜誌上發表三十多篇。還學習繪畫、書法、攝影、裝裱、拓碑等,夢想有一天能出一本著作,愁煞男兒平生志,最憤無為在人間!
我選擇了訪碑、拓片這個主題。幾年來我幾乎跑遍了分水的山水、村莊,向當地村民耆老和愛好文史的人了解情況,遇一古碑如獲寶貝,給予拓印。每次出門自帶水壺乾糧,以備饑渴之需。古碑大都年代久遠,有不少已風化漫漶,有些是麻石,拓印出來模糊不清。無師傳授,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至今仍感要拓得一張好的拓片,並非易事。為原汁原味地保留歷史存根,我把拓片上的碑文抄錄下來,但一些漫漶的地方很難辨認,有時一個半天只能確定幾十個字,為此我曾傷透腦筋,實在難以認定的地方,只能以方框代替存疑。蒐集的資料須拍照存檔,迫使自己學會攝影和電腦操作,書中圖文多是自製,當然只能是初學的水平。如何將這些資料編輯成書,我主張獨闢蹊徑,按自己的思路,設計框架結構,分門別類敘述(這種分法不一定符合學術界的規則)。我寫信請教了視分水為第二故鄉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圖書館長、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湯池先生,得到他熱情誠懇的關懷和支持,指導我內容應按時代前後排列,從名實必須相符的原則出發,建議我用《分水訪碑錄》作為書名,還特提筆為我寫了此項書名。他瀏覽了我寄給他的目錄後說:“總的感覺內容比較充實,有別的著作不能替代的史料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應當儘快加以定稿出版。事物都是發展的,永遠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個人的能力與學識經歷有限,無法將分水的古代碑刻蒐集齊全,你在‘目錄’中列了‘第三章湮碑追記’,力求彌補上述缺陷,這說明你已盡了最大的努力,……要寧缺毋濫,與訪碑無關的文字與照片切勿羼入,是為至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