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間三鏈DNA

根據第三條鏈的來源,三鏈又可分為分子內和分子間兩大類:分子內的三鏈DNA是由一條鏈通過自身回折形成的,分子間的又分為兩種: ①由一條單鏈與髮夾結構或環狀單鏈所形成,②由一條單鏈與線狀雙鏈形成。但不論何種結構,三鏈中兩條化學同源的鏈(Pu與Pu,Py與Py)都是反平行的定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子間三鏈DNA
  • 類型:經典的髮夾結構,嘧啶形成
  • 特點:由單一的嘌呤或嘧啶束道所組成
  • 常見結構:三鏈
分類,特點,

分類

分子間三鏈DNA由單鏈與髮夾結構所形成的三鏈按形成髮夾的序列又分為兩種類型:①經典的髮夾結構,形成髮夾的兩部分在序列上互補,相互間可形成Watson-Crick鍵,其中一部分再與第三條鏈作用形成三鏈。②另一種形式的髮夾由呈鏡像重複的單一嘌呤或嘧啶形成,髮夾的兩部分不成鍵或成Hoogsteen鍵,再與第三條鏈作用形成三鏈。此外,環狀單鏈也可與另一條鏈作用形成三鏈,其結構與上述結構類似,只是用環狀單鏈取代了髮夾。由單鏈與線性雙鏈所形成的三鏈,結構比較常見。

特點

三鏈核酸每條鏈都由單一的嘌呤或嘧啶束道所組成,所以只要鹼基匹配就可形成三鏈,而對於鏈中同時含有嘌呤和嘧啶束道的分子,其要形成三鏈則必須涉及到鏈的極性轉換。如圖中所示,這類分子稱為鏈轉換三鏈(alternate-strand triplex),它對於拓展可形成三鏈的鹼基序列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任意的序列,只要其每個相鄰的4~8個鹼基為寡聚嘌呤或寡聚嘧啶序列,它就可通過極性轉換而與相應的靶序列形成三鏈,但這種三鏈的形成效率隨體系不同變化很大,如在第三條鏈上沿3′—Pu—Py—5′方向轉換要比沿3′—Py—Pu—5′方向易於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