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子和原子
- 外文名:Molecules and atoms
- 所屬學科:物理、化學
- 性質: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設計反思,
基本信息
科目:化學 教學對象:初三
課時:2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巨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巨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學習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認識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質,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標: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常現象,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以及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巨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繫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物質世界是運動的和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3、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難點:分子、原子行為的微觀想像的形成。
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並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國小自然、國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麼樣的粒子,他們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於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採取情境激學,聯想推理,實驗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樂趣引入 (師繞教室一周,與生同發現——香水味後)
師:教室里可真香,奇怪,這瓶子明明放在這,怎么整個教室都跑滿了這氣味?——(引導學生)原來香水以我們看不見的微粒,跑到教室的空間裡,跑進我們的鼻子裡。今天我將和大家共同探討這看不見而神秘的微粒——分子與原子。(板書課題:分子與原子)(學生分組並選出隊長)
(二)探討與研究
1、出示3—10圖:從物理引出:定義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2、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質呢?(出示“第1站”和問題)
3、學生分組實驗和討論後,A、B、隊必答。(師與生評議)
板書:基本性質:
(1)分子(質量和體積)很小,且不停地運動。
(2)分子間存在一定間隔。
(3)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定義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4、出示:“思考和討論”
分子能否再分?分出的微粒叫什麼?(舉例說說)
板書:性質(4)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板書)二、原子
#5、電腦演示“氧化汞分解的微觀情況”(動畫)#讓學生注意觀察和發現: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可重新組合成新分子再構成新物質或直接構成物質。
(德育)*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
6、[可附加]出示:“思考和討論(拓展)”讓學生自行討論,師可作適當評議。
*定義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指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三)活動與發現
1、出示:“第2站”師抽學生用氣球演示——氧化銅分解。要求學生從活動中發現:化學變化的實質——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可重新組合成新分子再構成新物質或直接構成物質。
2、出示:“分子與原子的區別”板書:三、分子與原子比較
(四)知識鞏固和拓展“第3站”(兩隊比賽)
(1)(用分子性質解釋)A隊必答:氣體易被壓縮,固體不易被壓縮。B隊必答:水夏天比冬天蒸發快。
(2)A隊必答:鹼式碳酸銅受熱分解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用分子觀點解釋)為什麼?B隊必答:盛酒精和汽油的瓶子為什麼要塞緊瓶塞?
(付加)1、A隊必答:哪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其化學性質由什麼微粒來保持?
(付加)2、A隊必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理解化學變化?(以氧化汞受熱分解具體說說)
(五)本課小結“第4站”布置作業
設計反思
鑒於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理解的能力,在設計時,注重了兩個體現、兩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兩個突出:
(1)突出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繫,展開聯想,形成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行為表象;
(2)突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直觀效果,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