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中性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解釋分子多樣性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子中性論
- 外文名:efwefw
- 時間:20世紀60年代末
- 提出者: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
20世紀60年代末基於對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的進化改變(表現為蛋白質分子中的胺基酸替換和DNA分子的鹼基替換)的比較研究,1968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提出分子進化中性學說。他的中心論點是:在生物大分子層次上的進化改變不是由自然選擇作用於有利突變而引起的,而是在連續的突變壓下由選擇中性或者接近中性的突變隨機造成的(這裡所謂選擇中性的突變是指對當前適合度無影響的突變)。換句話說,分子中性論雖然承認自然選擇在表現型進化中的作用,但否定自然選擇在分子進化中的作用,認為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核酸)的進化是隨機的。
分子進化中性論雖然很好地解釋了分子多樣性的起源,但未能解釋表現型的適應進化。中性論所涉及的只是生物大分子一級結構單元的替換,並不能包含和解釋分子進化的全部。分子進化中性論揭示了分子進化的規律,這是他的主要貢獻;其次中性論強調隨機因素和突變壓在進化中的作用,這正是對現代綜合進化論的糾正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