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東風

刁東風

刁東風,男,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現代設計及轉子軸承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刁東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教授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學術任職,研究領域,科研成果,

人物簡介

刁東風,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近5年來,建設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微納粒子環境實驗室;自製多功能複合式電子迴旋共振電漿(Multi-Functional ECR-Plasma)納米表面機能加工系統;自製超精密摩擦學行為測量系統等。 簽署國際合作項目數十項,並同日立公司機械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其自傳被收錄在世界人物錄“Who’s who”第18版。現任SCI國際雜誌Lubrication Science 編委 與Friction副主編。ASME,JSME,CSME,日本摩擦學學會,日本材料學會等高級會員。至今已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包括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特邀報告15篇)。最佳單篇被SCI論文引131次。 自2012年11月創立深圳大學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來,確立了圍繞“納米表面設計-製造-檢測-套用” 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研究,在國際學術前沿凝聚世界頂尖學者,發表一流學術成果,引領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發展。 在深圳大學“從教育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的總體定位下,圍繞“人才招聘”與“實驗室建設”及“國際間教授聯合”的運行模式,面向“納米表面設計”,“納米表面製造”;“納米表面檢測”以及“納米表面套用”四個方向開展研究.

個人履歷

1988年4月-1992年12月留學於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1992年12月取得博士學位。1993年1月-1994年3月在日本東北大學做助教工作。1995年1月-2002年3月在日本靜岡大學工作任副教授。2003年11月-2013.10任教育部現代設計及轉子軸承重點實驗室主任,2012年11月起任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大學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在日本工作期間, 1996年2月至1996年8月作評為日本文部省傑出青年獲JSPS的資助,赴美考察美國電子製造裝備及微系統中的納米摩擦學及表面工程研究狀況;同時以訪問教授身份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Prof.Bhushan納米摩擦學實驗室工作,主持解決了被稱為納米難題的納米薄膜韌性測量問題;1997年4-5月被邀請訪問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進行了納米粒子摻雜表面的設計理論研究;1999年7月至2001年3月兼任日本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持研究宇宙環境中極限條件下精密宇宙儀器表面與接觸界面的摩擦學性能設計測試問題。 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以訪問教授的身份在大阪大學接合技術研究所電漿實驗室工作研究電漿材料製備技術;2005年10月-11月獲王寬誠基金獎勵,被邀請訪問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物理系講學;2006年4-5月短期訪問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校機械工程Prof.Komvouplas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及摩擦學研究室;2006年7-8月訪問日本東北大學加藤康司教授摩擦學研究室;2010年10-11月JSPS邀請訪問日本東京大學電漿表面材料吉田豐信研究室。

學術任職

1.國際雜誌副主統:Friction
2.國際雜誌編委:Lub.Science

研究領域

納米摩擦學及表面工程;納米表面摩擦學;電子離子表面加工拋光科學與技術
1.ECR納米表面製造原理及其裝備化研究
2.納米表面摩擦學測試技術及期儀器化研究
3.摩擦學中的接觸力學與低摩擦磨損接觸機理研究
4.環境摩擦學實驗裝備研究

科研成果

在國際上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的學術組織和舉辦的國際會議,邀請做學術報告。至今已發表論文90篇。代表性的論文出典:“Acta Metall; ASME,J. Tribology;Tribology International;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Thin Solid Films, Wear”等國際著名雜誌;其中最佳3篇論文的SCI他人引用次數超過90次。主要的研究成績體現在:(1)研製的“掃描電鏡直接觀察微型摩擦系統”,世界上首次觀察到了金剛石探針摩擦接觸下, Al2O3陶瓷薄膜界面脫落的全過程,並提出了薄膜界面剝落的“3過程理論”; (2)定量地給出了摩擦接觸狀態下薄膜與基體系統中可能發生的塑性變形的位置和相應的臨界載荷,並將不同的塑性變形的位置繪製在以薄膜厚度和屈服應力為函式的形態圖“薄膜局部屈服形態圖”中;提出了採用“形態圖”的方法描述“薄膜摩擦接觸力學複雜理論的新概念,同時闡明了摩擦接觸狀態下薄膜與基體系統的最佳匹配方針; (3) 利用3種裂紋(Radial crack, Laterial crack, Hertzian crack)把硬質薄膜的表面與界面強度簡明地劃分在“薄膜破壞形態圖”上,並從理論上解析各種裂紋的發生條件; (4)提出了摩擦過程中納米薄膜的Buckling界面脫落理論,在美國“Thin Solid Films and Coating Technology” 總會發表,會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大學及企業界50多家的論文索取及講學邀請; (5)在美國發表了被稱為納米難題的“Nano Film Fracture Toughness測量理論”; (6)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微納粒子環境實驗室(“交大-日立聯合實驗室”的一部分);(7)自製封閉式電子迴旋共振電漿納米表面機能加工系統;(8)摩擦學行為的超精密測量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