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作者通過尋訪在近代天津做出重要貢獻的革命先烈的後人、部下和仍然健在的當事人,搶救發掘革命時期鮮為人知的潛伏故事,用一篇篇文字記錄下革命先輩在重大歷史關頭親身經歷的、與天津有關的、生動鮮活的傳奇故事。《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考證出眾多先輩在津工作、生活的地址,以及在這些地方發生的真實事件的來龍去脈。書中還記錄了多位辛亥革命前輩鮮為人知的英雄事跡,真實還原了他們在生死關頭,面臨忠誠與背叛的重大抉擇,捨生取義的感人細節。《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比較全面、真實地講述了1911—1949年間,近代天津地下黨的隱蔽戰爭以及北方辛亥革命的天津印記。雖然每個人物都耳熟能詳,但記者們挖掘出來的故事很多他也是第一次聽說,所以很有可讀性。而這本書最鮮明的特點是,突出了天津地區特色,每個人物、每個場景、每條街道、每個故事都有深深的天津烙印,給人親切感。
基本介紹
- 書名: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
-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教育
- 作者:張穎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9702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是由每日新報與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磅打造的圖書精品,在被譽為出版界全年“風向標”的2013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這本由新報記者通過在全國走訪調查采寫的反映天津地下黨隱蔽戰線故事的圖書,受到廣大讀者和歷史學家的好評。《刀鋒上的行走:親歷1911-1949》即將上市,春節前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圖書目錄
用新聞書寫信仰(序)
一 刀鋒上的行走
潛伏者 革命生涯總“差錢”/003
紅色夫妻 血色浪漫長相伴/007
胡底 “龍潭三傑”中的武打明星/012
姚依林 年僅19歲的天津市委書記
王士光 伊甸園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
“智取城防圖”五人特工組解密/025
王亞川 陳長捷警衛連長竟然是“共黨”
李天祥解放天津我畫的城區圖
方紀文 嵌在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
二 人間正道是滄桑
張太雷 首位火線犧牲的政治局委員
陳潭秋 一大代表含淚託孤
彭真 獄中絕食“治癒”肺結核/056
柳直荀 “我失驕楊君失柳”勾起天津往事
毛澤民 我無愧為毛澤東的弟弟
林楓 和劉少奇一起戰鬥的歲月
黃克誠 毛主席點將接管天津
劉亞樓 “雷公爺”29小時解放天津
張水發 毛主席用兵為啥真如神
三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覺悟社 革命情誼伴終生
於方舟 一葉方舟濟滄海
李季達 王貞儒 鐵窗里的新婚伉儷
馬駿 “馬天安”威震長安街
江浩 不要偏重營救江震寰一人
江震寰 再無人讓我如此傾倒
安幸生 新婚33天 翁婿一起就義
郭隆真 六次入獄的覺悟社女傑/126
李鐵夫 十次上書反對王明的朝鮮革命者
張友漁 “自新院”大營救/135
周鐵忠 “自新院”生下“獄中之花”
四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包森 千里擊強虜劍吼長城東/147
楊十三 留美博士喋血太行/154
武宏 威震冀東“大本事”/160
手槍隊 潛伏在天津城的八路軍/165
孫敬生 天津最後一個血戰盧溝橋的老兵
劉永康 抗日殺奸團刺殺周作人/177
五 天下為公
孫中山 痛失偉人 津城一片哀傷
梁啓超 如椽大筆 風行全國
唐紹儀 當縣長比總理更有興致
張紹曾 血濺彩鳳班的民國總理
孫洪伊 青山何處埋忠骨/207
六 暗殺時代
彭家珍 一彈可抵百萬師/213
張榕 刺殺五大臣的關東革命第一人
黃復生 令攝政王膽寒的炸彈專家
薛成華 慘遭凌遲的天津暗殺團長
尹漁村 兩度暗殺震動京津
七 共和血家國情
胡鄂公 臨危受命血戰京畿
白雅雨 書生從戎喋血灤州
王鐘聲 舞台為陣地戲劇當武器
李石曾 勤工儉學第一人
丁開嶂 南有孫中山北有丁小川
張相文 直言滿南北
紀東流 長眠東北的討袁軍司令
八 《刀鋒上的行走》採訪手記
潛伏者 95%是熊闊海,5%是余則成
紅牆內的採訪
一次次的自我否定
功夫不負苦心人
不拋棄 不放棄
搶救正在消逝的紅色記憶
一 刀鋒上的行走
潛伏者 革命生涯總“差錢”/003
紅色夫妻 血色浪漫長相伴/007
胡底 “龍潭三傑”中的武打明星/012
姚依林 年僅19歲的天津市委書記
王士光 伊甸園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
“智取城防圖”五人特工組解密/025
王亞川 陳長捷警衛連長竟然是“共黨”
李天祥解放天津我畫的城區圖
方紀文 嵌在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
二 人間正道是滄桑
張太雷 首位火線犧牲的政治局委員
陳潭秋 一大代表含淚託孤
彭真 獄中絕食“治癒”肺結核/056
柳直荀 “我失驕楊君失柳”勾起天津往事
毛澤民 我無愧為毛澤東的弟弟
林楓 和劉少奇一起戰鬥的歲月
黃克誠 毛主席點將接管天津
劉亞樓 “雷公爺”29小時解放天津
張水發 毛主席用兵為啥真如神
三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覺悟社 革命情誼伴終生
於方舟 一葉方舟濟滄海
李季達 王貞儒 鐵窗里的新婚伉儷
馬駿 “馬天安”威震長安街
江浩 不要偏重營救江震寰一人
江震寰 再無人讓我如此傾倒
安幸生 新婚33天 翁婿一起就義
郭隆真 六次入獄的覺悟社女傑/126
李鐵夫 十次上書反對王明的朝鮮革命者
張友漁 “自新院”大營救/135
周鐵忠 “自新院”生下“獄中之花”
四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包森 千里擊強虜劍吼長城東/147
楊十三 留美博士喋血太行/154
武宏 威震冀東“大本事”/160
手槍隊 潛伏在天津城的八路軍/165
孫敬生 天津最後一個血戰盧溝橋的老兵
劉永康 抗日殺奸團刺殺周作人/177
五 天下為公
孫中山 痛失偉人 津城一片哀傷
梁啓超 如椽大筆 風行全國
唐紹儀 當縣長比總理更有興致
張紹曾 血濺彩鳳班的民國總理
孫洪伊 青山何處埋忠骨/207
六 暗殺時代
彭家珍 一彈可抵百萬師/213
張榕 刺殺五大臣的關東革命第一人
黃復生 令攝政王膽寒的炸彈專家
薛成華 慘遭凌遲的天津暗殺團長
尹漁村 兩度暗殺震動京津
七 共和血家國情
胡鄂公 臨危受命血戰京畿
白雅雨 書生從戎喋血灤州
王鐘聲 舞台為陣地戲劇當武器
李石曾 勤工儉學第一人
丁開嶂 南有孫中山北有丁小川
張相文 直言滿南北
紀東流 長眠東北的討袁軍司令
八 《刀鋒上的行走》採訪手記
潛伏者 95%是熊闊海,5%是余則成
紅牆內的採訪
一次次的自我否定
功夫不負苦心人
不拋棄 不放棄
搶救正在消逝的紅色記憶
序言
無意中,聽到一位老前輩說,一段時間,每到周二、周三,老人醒來最期待聽到送報人上樓的聲音,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很快看到“紅星耀海河”的報導。
老人是位老戰士,他說,感謝《每日新報》為建黨90周年所做的報導,讓更多的人們記住了那些曾經在天津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
作為一名媒體人。聽到這些話時,我的內心溫暖而自豪。
一年來。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每日新報》推出“紅星耀海河”和“辛亥百年天津印記”兩組大型特別策劃報導。我們的記者像大海撈針一樣致力於尋訪、挖掘那些曾經戰鬥在天津的革命前輩和先烈後人。給京、津、冀、遼、魯、川、粵、台,甚至美國、法國的採訪對象和研究機構打了近千通電話。查詢天津圖書館、天津檔案館、天津政協文史委和天津黨史辦的資料室,以及網上資料高達數百萬字,那些塵封百年的往事逐一浮出水面。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面前的這些老人。個個是在天津乃至中國百年革命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英雄或烈屬,他們如此普通,普通得假若他們走在大街上,和我們面對面地走過,都很難注意到他們;但他們又如此神秘——曾經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伊甸園,就位於我們經常路過的和平區沙市道45號。卻鮮有人知道那就是王士光、王新夫婦攜手作戰、相濡以沫的“潛伏戰場”。更不知道他們就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夫婦的原型之一;唐山道47號,這座普通的小樓竟是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在天津開辦的——“原中共中央秘密地下印刷廠舊址”,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中央唯一的駐津單位。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龍潭三傑”之一的胡底。壯志未酬身先死,在犧牲近半個世紀,家人才知道胡底就是自己的親人胡百昌,才被追認為烈士家屬。誰能知道他曾是國民黨“中統”設在天津的特工組織“長城通訊社”社長,而真實身份卻是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共特科高級情報員,更沒有人知道他還是中國最早的武打電影明星。
倘若是和平時代,他們會與我們一樣,過著幸福安穩的生活,然而戰爭使他們的命運產生了巨大轉折,隱姓埋名,骨肉分離,矢志不渝,捨生取義。
中國革命之力量,不在武器。而在精神,就是為了大我捨棄小我的精神。因此就有了。郭隆真在艱苦、挫折、漂泊、逃亡、被捕、入獄、受刑等種種壓迫下,六次入獄,都不曾摧殘她,更不曾削弱她;也就有了,安幸生在天津領導工人運動期間。從來不畏艱險,先後七次被捕入獄,直至壯烈犧牲。
因此就有了,“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李淑一對柳直荀的兩年夫妻情,一生長牽掛,讓毛主席感慨系之揮筆寫下感人至深的詞章《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寄託了偉人對妻子和戰友的無限深情。也就有了,陳潭秋的“求援”家書,“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賓士,今天不知明天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所以決心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撫養去了……”革命者忠誠於自已的信仰,並且真誠地堅信革命必將勝利,這就是情感之所在,精神之所在。
新聞記錄歷史,新聞更在搶救歷史。作為時代守望者、歷史記錄者的媒體人,我們認真梳理歷史,讓革命先烈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境界深深地感染了我們。他們的革命言行在今天看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我們傾聽親歷者訴說,遍尋後人的追思,搜尋部下的回憶。通過萬千資料提純映見他們共同的心聲:愛我中華。 天津日報副總編輯每日新報總經理總編輯
張穎
老人是位老戰士,他說,感謝《每日新報》為建黨90周年所做的報導,讓更多的人們記住了那些曾經在天津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
作為一名媒體人。聽到這些話時,我的內心溫暖而自豪。
一年來。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每日新報》推出“紅星耀海河”和“辛亥百年天津印記”兩組大型特別策劃報導。我們的記者像大海撈針一樣致力於尋訪、挖掘那些曾經戰鬥在天津的革命前輩和先烈後人。給京、津、冀、遼、魯、川、粵、台,甚至美國、法國的採訪對象和研究機構打了近千通電話。查詢天津圖書館、天津檔案館、天津政協文史委和天津黨史辦的資料室,以及網上資料高達數百萬字,那些塵封百年的往事逐一浮出水面。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面前的這些老人。個個是在天津乃至中國百年革命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英雄或烈屬,他們如此普通,普通得假若他們走在大街上,和我們面對面地走過,都很難注意到他們;但他們又如此神秘——曾經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伊甸園,就位於我們經常路過的和平區沙市道45號。卻鮮有人知道那就是王士光、王新夫婦攜手作戰、相濡以沫的“潛伏戰場”。更不知道他們就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夫婦的原型之一;唐山道47號,這座普通的小樓竟是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在天津開辦的——“原中共中央秘密地下印刷廠舊址”,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中央唯一的駐津單位。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龍潭三傑”之一的胡底。壯志未酬身先死,在犧牲近半個世紀,家人才知道胡底就是自己的親人胡百昌,才被追認為烈士家屬。誰能知道他曾是國民黨“中統”設在天津的特工組織“長城通訊社”社長,而真實身份卻是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共特科高級情報員,更沒有人知道他還是中國最早的武打電影明星。
倘若是和平時代,他們會與我們一樣,過著幸福安穩的生活,然而戰爭使他們的命運產生了巨大轉折,隱姓埋名,骨肉分離,矢志不渝,捨生取義。
中國革命之力量,不在武器。而在精神,就是為了大我捨棄小我的精神。因此就有了。郭隆真在艱苦、挫折、漂泊、逃亡、被捕、入獄、受刑等種種壓迫下,六次入獄,都不曾摧殘她,更不曾削弱她;也就有了,安幸生在天津領導工人運動期間。從來不畏艱險,先後七次被捕入獄,直至壯烈犧牲。
因此就有了,“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李淑一對柳直荀的兩年夫妻情,一生長牽掛,讓毛主席感慨系之揮筆寫下感人至深的詞章《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寄託了偉人對妻子和戰友的無限深情。也就有了,陳潭秋的“求援”家書,“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賓士,今天不知明天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所以決心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撫養去了……”革命者忠誠於自已的信仰,並且真誠地堅信革命必將勝利,這就是情感之所在,精神之所在。
新聞記錄歷史,新聞更在搶救歷史。作為時代守望者、歷史記錄者的媒體人,我們認真梳理歷史,讓革命先烈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境界深深地感染了我們。他們的革命言行在今天看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我們傾聽親歷者訴說,遍尋後人的追思,搜尋部下的回憶。通過萬千資料提純映見他們共同的心聲:愛我中華。 天津日報副總編輯每日新報總經理總編輯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