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看山水:居游在海島與陸地之間》是2012年9月1日龍門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朴康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門看山水:居游在海島與陸地之間
- 出版社:龍門書局
- 頁數:330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龍騰八方
- 作者:朴康平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83845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出門看山水:居游在海島與陸地之間》為作者朴康平居游海外的行旅散文。二十四年前的北京,一個燦爛的好天氣,朴康平選擇了送自己去流浪。帶著一顆詩意的心和一雙豁達的眼睛,看世界看山水,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海島和陸地。小時候唱過的“四海為家”的高調,竟走成了一步一步的真實。居游中,甚少感到離家的惆悵,而是每到世界的一處邊角,都能尋見鋪張開的歡樂,所有燦爛的好天氣,都是他的家鄉。
作者簡介
朴康平,一九五六年生於太原,長在北京,現居德國。中學畢業後當過制氫工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在《民間文學》、《中國作家》任文學編輯。一九八八年秋,趕著自費留學潮的末班車,也送自己去流浪,把家搬到了德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遊歷了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的海島和陸地,看世界看山水。在用文字記錄感受的同時,還慢慢培養了業餘攝影的愛好,二〇一一年和二〇一二年,先後在北京和德國舉辦了兩次個人攝影展。
圖書目錄
自序 出門
推薦序 不出門看山水 揚之水
海島頭頂上的那朵自在白雲
冰島,三隻羊
(外一篇)銀河之上
加那利的多樣面孔
(外一篇)葡萄夢
高壓脊的故鄉——亞速爾群島游
藍色的愛琴海——游希臘小島米科諾斯島
上帝保佑——馬德拉島紀行
(外一篇)走過桑塔納的正午
維德角的太陽
(外一篇)從牆上走下來的歡樂
赤道線上的聖多美
絕對地址——跳躍塞席爾
跳來跳去的陸地行記
出門在外——從亞卅到歐洲的火車旅行
明斯特的“明斯特”——德國小城隨記
(外一篇)鳥兒為什麼不怕人
走回過去的旅行——波蘭行
走在雪山 湖水和朱古力之間——瑞士點滴
紅燈停,綠燈行——美國掠影
(外一篇)第三個柏林
第一千零二夜——突尼西亞z旅
(外一篇)侃爺
半個月亮爬上來——摩洛哥之旅
“哈庫那—馬它它”——遊記肯亞和坦尚尼亞
(外一篇)獅子樹
西南非洲的精靈——納米比亞日記
跋 說東西
後記
車輪越轉越快,站台上送行的人影越變越小,鏡頭緩緩上搖,把一種告別的氣氛交給不會言語的晴空,既淒淒切切,又模模糊糊拜承擊譽……這是多少部俗氣的和並不俗氣的電影一而再再而重複過的人生戲劇的結尾。而這,恰恰是我的故事的開始。
一九八八年,龍年之秋,匆匆地把多雨炒想鞏的北京留在身後,我踏上了向西的旅途,目的地是當年兩個德國中的“西德”。
向西,向西。自打有了孫行者西天取屑舟章經、鄭和下西洋、斯諾西行漫記,這向西的夢,就一直浪漫著我們。直到有一天,一種東風西風的說道,把世界簡單地劃成了兩半,不是白就是黑,一個“西”字就足以把人劃入另冊。於是乎,談“西”色變,“恐西症”成了家常便飯。人人安分守己,關起門來愚公移山。東方紅時,心花怒放;日薄西山,便只會聯想古道瘦馬,好一種無奈的淒涼。
居“東”自傲,曾是壓倒一切的時尚。與世隔絕,任現代愚昧滋生轎主繁衍,我生長於這之中,輕信、狂熱、虔誠,都曾是我血液的成分,特別的自然而然。比如說到“舊社會”,我的眼前只有年三十的風雪和黃世仁的三角眼,這槳斷擔婚幅圖畫害得我多少年不敢獨自走夜路。我真的以為,一九四九年之前,不曾有過哪怕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與任何的開放都是利多弊少同理,任何的關閉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種植局元全偏見,用一塊塊無知的磚瓦為井底之蛙加上井蓋,營造一個精神世界的比薩斜塔。而歷史證明,在比薩的斜塔,遠比它長命。
一條大河波浪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原本就是靠著一個自然的槓桿支撐著、平衡著。有東就有西,有西才有東。而只是當你有了從東到西、從西到東的自由和經歷之後,你對人生世道才會有熱熱乎乎的、有血有肉的感受和認識。回過頭,想想我們的祖先,何以早早地就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形色具備,既不疼不癢、又恰如其分的詞——“東西”,便真真地要說一聲高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祖先鍵櫃民的教誨。這裡,自由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前提,而關閉叉正是自由的反彈。所以,三十多年被動的“足不出戶”成了我感情的基礎,讓我在出國門之後,能更主動、盡情地去享受千山萬水、八面來風。
一九九三年冬在費城度假時,一個大早,我們哆哆嗦嗦去採買,當時八歲的兒子突然冒出一句:“我真不相信,我現在是在美國。”一下子,讓我想起我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只會坐在教室里描紅模子,不知幾十里以外是雲是雨,心裡忽然好熱。
我還經常願意騎著腳踏車到荷蘭去。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住在幾乎是德國與荷蘭的交界上,更因為我總把這種無拘無束的自在看得很重。每每當我騎過舊時的邊境線,前輪子進了荷蘭,後輪子還在德國,心跳總會有片刻的休止。無論這裡邊境線的設立,還是後來的拆除,都和我毫無關係。可是。一種對人為限制生命的邊卡的恐懼與反感,一種類似飛鳥可以調動自已雙翅的滿足,都會在這一瞬間翻滾而來,讓我興奮不已。
二十多年下來,我慢慢地走了一些地方。或是酷暑之日,登上阿爾卑斯山的楚格峰,置身皚皚白雪;或是嚴冬時節,降落在與北非隔海相望的加那利群島,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或是先在曼哈頓,讓鬼斧神工的摩天大樓震了個目瞪口呆,後又環遊冰島,看盡了天地間的千奇百怪,由衷地生出對自然之母的敬畏;剛剛還在奈洛比的非洲現代化都市散步,穿過野生動物自由生息的荒野,就鑽進了馬塞部落原始的低矮泥棚,車程不過幾個小時,感覺里卻恍若干年……風情人情,走馬觀花,雖然沒有像集郵集幣者那樣記下幾本厚厚的遊記,倒也自以為只要是撩撥過你的,就怎么也不會忘記。每到一處,總有初來乍到的新鮮,恨不能要揣走那裡所有的奇妙。而東南西北走過之後。心境卻真的平靜了許多,踏實了許多。就好像你在河東河西都住過了一些年月,都是日出日落,都是挑水做飯,你就能對日子、生活、世界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有一個大概的把握。
朋友們都在鼓動我寫寫這些年的見聞,我也就壯著膽子坐了下來,試一試說東道西。誰都想了解真的世界,而究竟什麼是真的,見仁見智,其實很難界定。我害怕那種唯我獨真的輕浮,我能寫的,只是“我的”山水。當然,絕不是說那些山水屬於我,而僅僅是我的經受、我的感覺、我的回應,和我收人心底的珍藏。
誰又能說,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呢?
序言
為什麼要出門?
人這一輩子可以簡化成兩條線。
一條是標誌著從生到死的縱向的線。人生被命運緊緊地拴在這條線上,一切都得順從自然,按說並沒有太多自由的選擇。年輕時咬牙揮汗地鍛鍊身體,後來還翻著書本兒使勁地尋找所謂的健康食品,都是為了日後能把這條線抻得儘量長一些,但是到了一大把歲數的時候,低頭看著那慢慢鼓起來的肚子,上幾個台階就得不停地喘氣兒,所有的關節都爭著抱怨,也就心服了那九九歸一的定數,心平氣和,不焦不躁,笑對“萬壽無疆”的夢想。不管什麼時候是天意里那黃昏的大限,但求眼前的每一天都能過得“夕陽無限好”。
要是認為人這一輩子只有這么一條被動的直線,只能這么聽天由命地往前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人的命里還有一條橫向的線,而你還真能在讓這條線到底怎么遊動的關鍵時刻說上幾句話,給自己做做主!聽上去挺神乎,其實特別簡單:人生的長短你不能左右,但是在這有限的年頭兒里你可以盡情地南征北戰,多去看看這世界上各個角落在同一時間裡的不同模樣,那色彩、那氣味、那聲響、那山和海的格調、那大漠的情懷、那集市的喧鬧,還有那動物天堂的安寧……你會在這橫向的暢遊里不自覺地慢慢豐滿了自己,豐厚了自己,豐實了自己,說不定,它還會在延長你的縱向生命線時悄悄起到點兒神不知鬼不覺的妙用呢!
實在不必計較多吃魚還是多吃肉的斤斤兩兩,有了那份閒情,還是走出家門去多看看世界,讓那八面來風吹打出一個里里外外都結結實實的你,這真的比什麼都值得。
走動著是美麗的。走動就會有收穫,而且是享用不盡的收穫。如果說縱向的走是數的話,那橫向的行就是質。
出了門乾什麼?
有一位當導遊的朋友,有幸陪同國內赫赫有名的文人游歐洲。他只要回想起那些奔波的日子,總能以一種很有感染力的激動,描述他耳濡目染得來的經歷:“那可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大家,整個旅程都保持著超人的旺盛精力!白天一個一個景點轉著看,看得那么仔細認真,生怕漏了什麼;晚上回到旅館,結合著過去對這些景點的知識,加上剛剛獲得的新鮮印象,每天都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心得筆記。”這會兒,這些文字肯定早都印成了新書。成了暢銷書架上搶手的俏貨了……對不起朋友這一片仰慕的真情,我當時最直接的反應是:他累不累呀?
本來是好不容易熬到有錢有閒,能逃離瑣碎的日常生活的擠壓和折磨,來到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過幾天更新換樣忘乎所以、天藍藍水藍藍的日子……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遊山玩水的自在被鎖上了個只游名勝古蹟的套兒,好像這樣才透著你有修養有身份,有水準有文化,害得大伙兒起早貪黑馬不停蹄,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趕,分不清東南西北,“如果今天是星期二,那我們就是在比利時”,就為了按圖索驥似的把以往書本上看來的,死記硬背專為應付考試的各類名人的生卒年月、史跡名稱兼建造年份,都再一一跟眼前的實物對上號,從而油然生出“不虛此行”的踏實乃至驕傲。平民百姓好學求上進,靠旅遊的辛苦換一點兒歷史人文陶冶的仙氣,倒也情有可原;可他著作等身,自己都快成了當代文化的代名詞,還這么沒完沒了地勤奮,讓人不得不欽佩的同時,還會生出莫名其妙的憤怒:要沒有你們這幫假充的聖人,一本書一本書地成心把大家往“邪路”上領,哪至於人們都烏泱烏泱地,爭著搶著,一條道兒上走到黑!
我也時常出門,但怕的就是往人多的地方鑽。而且,眼前這玩意兒是什麼時候動工修建的,一共用了多少年,這屋裡住過哪位名人,劃拉過什麼線條和文字……諸如此類,我都覺得跟自己沒多大關係。那出門的意義在哪兒呢(如果凡事都非要有個意義的話)?就像在摩洛哥的路上聽來的,出門的意義再簡單不過了:就為了要看那兒的顏色,聽那兒的聲音,聞那兒的味兒!所以,無論是湖畔海邊、山里山外,走幾個小時,坐大半天,用不著踩著誰曾經的足跡,不惦記什麼瞻仰拜謁,我的路上沒有多少值得張揚的大動靜,全是平心靜氣跟自己說悄悄話一般的享受。就權當你是那條過路的獵狗、那隻無意的飛鳥,試著像它們那樣全心全意地用你身上的所有器官來領略眼前的風光,感受身邊的溫度……
再說了,再怎么曾經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也沒有左右我們今天這會兒呼吸的權利。人們太多地把旅行無私地貢獻給了歷史和過去,實在有點兒太對不起“現在”了。還是該學學動物簡單的生活方式,多琢磨琢磨正嚼在嘴裡的酸甜苦辣,那味道才是最真實的。否則,好像是弄明白了不少身外的大事小情,弄得你身上都沾滿了專供別人欣賞的耀眼光環,而唯一丟失了的,恰恰就是你自個兒。
出了門也是家
我有一大盒舊時的照片,每次翻檢,都要督促自己,一定找個時間,靜靜地整理,好好按著時序,把它們貼進相冊。可是,無志之人常立志,多少年過去了,它們至今還雜亂地擠在盒子裡,再看的時候,還是要不由自主地跟著它們,在無序的時空里跳來跳去。
漸漸地,竟然發現這種特有的回顧往事的方式,是絕對美好的享受。
人生在世,只有未來的日子是要按照時間順序去走的。而所有經過了的東西,就像我那紙盒子裡大大小小的照片,其實早沒有了固定的頭緒。過於平凡的、不值得記憶的,都變得渺小、短暫,淡化得可有可無;而真正動過心的,或開心,或驚心,或燒心,或慟心,則總能遠遠超出它們發生時的規模,亮如星斗,響若鐘鼓,經不住任何的撩撥,稍有觸動,便捲土重來,如泣如訴,把你帶回當時的情境,鋪天蓋地地,再來一番洗禮……這一切,都是你的財富,回頭悉數的時候,並不靠什麼條理,實際作數的,是它的程度、它的含量、它的價值。
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感覺。
乾脆再也不下什麼整理照片的決心了,在每次抖落紙盒子的時候,撒出的永遠是一片紛亂的足跡。在五洲四海間跳來跳去,在回顧的喜悅里又找到自己,認出自己,真的特有樂趣。
二十多年前離開北京的時候,寫過一篇《一個燦爛的好天氣,我送自己去流浪》,同時也模模糊糊地相信:“所有燦爛的好天氣,都是我的家鄉。”從那時起的好長一段時間,甘當背井離鄉的棄兒,找不著北,找不到家。慢慢走了一些地方之後,忽然明白了,實在是沒有自己苦著自己的道理,“家”固然是個神聖的概念,但它不絕對,不永恆。人要學會建造家園,不管走到哪裡,只要你用心,有感覺,那么,那段日子裡,那兒就是你的家! 記得早年在維德角的時候,一個燦爛的正午,我從海邊回來,到小賣部式的超市買了兩瓶礦泉水,拎著袋子,頂著炎炎烈日,穿過寧靜的小街,吧嗒吧嗒地走回旅店。這十幾分鐘裡,這個不起眼的陌生漁村,給了我一個“家”所能給予的所有溫馨。我毫不猶豫地愛上了它。
這樣的瞬間,在我越走越長的路上,越來越多。小時候唱過的“四海為家”的高調,競走成了一步一步的真實。所以,我越來越少有離別的惆悵,倒是每一次的到達,無論是這世界的哪一個邊角,都能為我鋪張開一片沒有邊兒的歡樂。
愛人生,說白了,就是愛此時、此地。時空轉換,把它們串聯起來,你會發現有家珍可數,而你自己,就是生命大樹上一顆正在成熟的果子。
居“東”自傲,曾是壓倒一切的時尚。與世隔絕,任現代愚昧滋生繁衍,我生長於這之中,輕信、狂熱、虔誠,都曾是我血液的成分,特別的自然而然。比如說到“舊社會”,我的眼前只有年三十的風雪和黃世仁的三角眼,這幅圖畫害得我多少年不敢獨自走夜路。我真的以為,一九四九年之前,不曾有過哪怕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與任何的開放都是利多弊少同理,任何的關閉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種植偏見,用一塊塊無知的磚瓦為井底之蛙加上井蓋,營造一個精神世界的比薩斜塔。而歷史證明,在比薩的斜塔,遠比它長命。
一條大河波浪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原本就是靠著一個自然的槓桿支撐著、平衡著。有東就有西,有西才有東。而只是當你有了從東到西、從西到東的自由和經歷之後,你對人生世道才會有熱熱乎乎的、有血有肉的感受和認識。回過頭,想想我們的祖先,何以早早地就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形色具備,既不疼不癢、又恰如其分的詞——“東西”,便真真地要說一聲高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祖先的教誨。這裡,自由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前提,而關閉叉正是自由的反彈。所以,三十多年被動的“足不出戶”成了我感情的基礎,讓我在出國門之後,能更主動、盡情地去享受千山萬水、八面來風。
一九九三年冬在費城度假時,一個大早,我們哆哆嗦嗦去採買,當時八歲的兒子突然冒出一句:“我真不相信,我現在是在美國。”一下子,讓我想起我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只會坐在教室里描紅模子,不知幾十里以外是雲是雨,心裡忽然好熱。
我還經常願意騎著腳踏車到荷蘭去。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住在幾乎是德國與荷蘭的交界上,更因為我總把這種無拘無束的自在看得很重。每每當我騎過舊時的邊境線,前輪子進了荷蘭,後輪子還在德國,心跳總會有片刻的休止。無論這裡邊境線的設立,還是後來的拆除,都和我毫無關係。可是。一種對人為限制生命的邊卡的恐懼與反感,一種類似飛鳥可以調動自已雙翅的滿足,都會在這一瞬間翻滾而來,讓我興奮不已。
二十多年下來,我慢慢地走了一些地方。或是酷暑之日,登上阿爾卑斯山的楚格峰,置身皚皚白雪;或是嚴冬時節,降落在與北非隔海相望的加那利群島,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或是先在曼哈頓,讓鬼斧神工的摩天大樓震了個目瞪口呆,後又環遊冰島,看盡了天地間的千奇百怪,由衷地生出對自然之母的敬畏;剛剛還在奈洛比的非洲現代化都市散步,穿過野生動物自由生息的荒野,就鑽進了馬塞部落原始的低矮泥棚,車程不過幾個小時,感覺里卻恍若干年……風情人情,走馬觀花,雖然沒有像集郵集幣者那樣記下幾本厚厚的遊記,倒也自以為只要是撩撥過你的,就怎么也不會忘記。每到一處,總有初來乍到的新鮮,恨不能要揣走那裡所有的奇妙。而東南西北走過之後。心境卻真的平靜了許多,踏實了許多。就好像你在河東河西都住過了一些年月,都是日出日落,都是挑水做飯,你就能對日子、生活、世界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有一個大概的把握。
朋友們都在鼓動我寫寫這些年的見聞,我也就壯著膽子坐了下來,試一試說東道西。誰都想了解真的世界,而究竟什麼是真的,見仁見智,其實很難界定。我害怕那種唯我獨真的輕浮,我能寫的,只是“我的”山水。當然,絕不是說那些山水屬於我,而僅僅是我的經受、我的感覺、我的回應,和我收人心底的珍藏。
誰又能說,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呢?
序言
為什麼要出門?
人這一輩子可以簡化成兩條線。
一條是標誌著從生到死的縱向的線。人生被命運緊緊地拴在這條線上,一切都得順從自然,按說並沒有太多自由的選擇。年輕時咬牙揮汗地鍛鍊身體,後來還翻著書本兒使勁地尋找所謂的健康食品,都是為了日後能把這條線抻得儘量長一些,但是到了一大把歲數的時候,低頭看著那慢慢鼓起來的肚子,上幾個台階就得不停地喘氣兒,所有的關節都爭著抱怨,也就心服了那九九歸一的定數,心平氣和,不焦不躁,笑對“萬壽無疆”的夢想。不管什麼時候是天意里那黃昏的大限,但求眼前的每一天都能過得“夕陽無限好”。
要是認為人這一輩子只有這么一條被動的直線,只能這么聽天由命地往前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人的命里還有一條橫向的線,而你還真能在讓這條線到底怎么遊動的關鍵時刻說上幾句話,給自己做做主!聽上去挺神乎,其實特別簡單:人生的長短你不能左右,但是在這有限的年頭兒里你可以盡情地南征北戰,多去看看這世界上各個角落在同一時間裡的不同模樣,那色彩、那氣味、那聲響、那山和海的格調、那大漠的情懷、那集市的喧鬧,還有那動物天堂的安寧……你會在這橫向的暢遊里不自覺地慢慢豐滿了自己,豐厚了自己,豐實了自己,說不定,它還會在延長你的縱向生命線時悄悄起到點兒神不知鬼不覺的妙用呢!
實在不必計較多吃魚還是多吃肉的斤斤兩兩,有了那份閒情,還是走出家門去多看看世界,讓那八面來風吹打出一個里里外外都結結實實的你,這真的比什麼都值得。
走動著是美麗的。走動就會有收穫,而且是享用不盡的收穫。如果說縱向的走是數的話,那橫向的行就是質。
出了門乾什麼?
有一位當導遊的朋友,有幸陪同國內赫赫有名的文人游歐洲。他只要回想起那些奔波的日子,總能以一種很有感染力的激動,描述他耳濡目染得來的經歷:“那可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大家,整個旅程都保持著超人的旺盛精力!白天一個一個景點轉著看,看得那么仔細認真,生怕漏了什麼;晚上回到旅館,結合著過去對這些景點的知識,加上剛剛獲得的新鮮印象,每天都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心得筆記。”這會兒,這些文字肯定早都印成了新書。成了暢銷書架上搶手的俏貨了……對不起朋友這一片仰慕的真情,我當時最直接的反應是:他累不累呀?
本來是好不容易熬到有錢有閒,能逃離瑣碎的日常生活的擠壓和折磨,來到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過幾天更新換樣忘乎所以、天藍藍水藍藍的日子……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遊山玩水的自在被鎖上了個只游名勝古蹟的套兒,好像這樣才透著你有修養有身份,有水準有文化,害得大伙兒起早貪黑馬不停蹄,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趕,分不清東南西北,“如果今天是星期二,那我們就是在比利時”,就為了按圖索驥似的把以往書本上看來的,死記硬背專為應付考試的各類名人的生卒年月、史跡名稱兼建造年份,都再一一跟眼前的實物對上號,從而油然生出“不虛此行”的踏實乃至驕傲。平民百姓好學求上進,靠旅遊的辛苦換一點兒歷史人文陶冶的仙氣,倒也情有可原;可他著作等身,自己都快成了當代文化的代名詞,還這么沒完沒了地勤奮,讓人不得不欽佩的同時,還會生出莫名其妙的憤怒:要沒有你們這幫假充的聖人,一本書一本書地成心把大家往“邪路”上領,哪至於人們都烏泱烏泱地,爭著搶著,一條道兒上走到黑!
我也時常出門,但怕的就是往人多的地方鑽。而且,眼前這玩意兒是什麼時候動工修建的,一共用了多少年,這屋裡住過哪位名人,劃拉過什麼線條和文字……諸如此類,我都覺得跟自己沒多大關係。那出門的意義在哪兒呢(如果凡事都非要有個意義的話)?就像在摩洛哥的路上聽來的,出門的意義再簡單不過了:就為了要看那兒的顏色,聽那兒的聲音,聞那兒的味兒!所以,無論是湖畔海邊、山里山外,走幾個小時,坐大半天,用不著踩著誰曾經的足跡,不惦記什麼瞻仰拜謁,我的路上沒有多少值得張揚的大動靜,全是平心靜氣跟自己說悄悄話一般的享受。就權當你是那條過路的獵狗、那隻無意的飛鳥,試著像它們那樣全心全意地用你身上的所有器官來領略眼前的風光,感受身邊的溫度……
再說了,再怎么曾經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也沒有左右我們今天這會兒呼吸的權利。人們太多地把旅行無私地貢獻給了歷史和過去,實在有點兒太對不起“現在”了。還是該學學動物簡單的生活方式,多琢磨琢磨正嚼在嘴裡的酸甜苦辣,那味道才是最真實的。否則,好像是弄明白了不少身外的大事小情,弄得你身上都沾滿了專供別人欣賞的耀眼光環,而唯一丟失了的,恰恰就是你自個兒。
出了門也是家
我有一大盒舊時的照片,每次翻檢,都要督促自己,一定找個時間,靜靜地整理,好好按著時序,把它們貼進相冊。可是,無志之人常立志,多少年過去了,它們至今還雜亂地擠在盒子裡,再看的時候,還是要不由自主地跟著它們,在無序的時空里跳來跳去。
漸漸地,竟然發現這種特有的回顧往事的方式,是絕對美好的享受。
人生在世,只有未來的日子是要按照時間順序去走的。而所有經過了的東西,就像我那紙盒子裡大大小小的照片,其實早沒有了固定的頭緒。過於平凡的、不值得記憶的,都變得渺小、短暫,淡化得可有可無;而真正動過心的,或開心,或驚心,或燒心,或慟心,則總能遠遠超出它們發生時的規模,亮如星斗,響若鐘鼓,經不住任何的撩撥,稍有觸動,便捲土重來,如泣如訴,把你帶回當時的情境,鋪天蓋地地,再來一番洗禮……這一切,都是你的財富,回頭悉數的時候,並不靠什麼條理,實際作數的,是它的程度、它的含量、它的價值。
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感覺。
乾脆再也不下什麼整理照片的決心了,在每次抖落紙盒子的時候,撒出的永遠是一片紛亂的足跡。在五洲四海間跳來跳去,在回顧的喜悅里又找到自己,認出自己,真的特有樂趣。
二十多年前離開北京的時候,寫過一篇《一個燦爛的好天氣,我送自己去流浪》,同時也模模糊糊地相信:“所有燦爛的好天氣,都是我的家鄉。”從那時起的好長一段時間,甘當背井離鄉的棄兒,找不著北,找不到家。慢慢走了一些地方之後,忽然明白了,實在是沒有自己苦著自己的道理,“家”固然是個神聖的概念,但它不絕對,不永恆。人要學會建造家園,不管走到哪裡,只要你用心,有感覺,那么,那段日子裡,那兒就是你的家! 記得早年在維德角的時候,一個燦爛的正午,我從海邊回來,到小賣部式的超市買了兩瓶礦泉水,拎著袋子,頂著炎炎烈日,穿過寧靜的小街,吧嗒吧嗒地走回旅店。這十幾分鐘裡,這個不起眼的陌生漁村,給了我一個“家”所能給予的所有溫馨。我毫不猶豫地愛上了它。
這樣的瞬間,在我越走越長的路上,越來越多。小時候唱過的“四海為家”的高調,競走成了一步一步的真實。所以,我越來越少有離別的惆悵,倒是每一次的到達,無論是這世界的哪一個邊角,都能為我鋪張開一片沒有邊兒的歡樂。
愛人生,說白了,就是愛此時、此地。時空轉換,把它們串聯起來,你會發現有家珍可數,而你自己,就是生命大樹上一顆正在成熟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