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圖

出處圖

《出處圖》是陳洪綬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處圖
  • 作者:陳洪綬
  • 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 尺寸:畫26×106cm;題跋26×195cm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題簽:大風堂藏老蓮出處圖,戊子(1948)四月李秋君題。 鈐印:李秋印、秋君
題識:仲青於庚寅(1650)秋孟,以小刀載蕭數青,大螺醉老蓮。曰:卿那得不為周公脫腕,不為數青醉,埋幾六日成此。
鈐印:洪、綬
引首:出則為孔明,處則為元亮。林寵書。
鈐印:林寵之印、異卿
題跋:(一)老蓮畫法、勾勒位置出於六朝石刻,設色渲染一以宋人為依歸,無一點仇、唐習氣,此捲去世前一年為周亮工作,尤為精到。爰。
(二)嘗見歸去來辭一卷,亦同歲仲青促為櫟園作者,無補景,且為依擬趙漚波舊稿,不若此卷之為創作。寫淵明、孔明在一卷,已奇;淵明手招孔明,尤奇,此老蓮畫之絕無僅有者也。大千居士記。
(三)前出師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四)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壬辰初夏浴佛日過劍浦,櫟園先生命書。三山墨農林寵。
(五)歸去來辭並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栗,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壬辰初夏為櫟翁周夫子書。晉安弟子郭鼎京。
鑑藏印:仲青、林寵之印、異卿氏、墨農、墨農、林寵印、異卿氏、林寵之印、字異卿、鼎京之印、字去問、大千之寶、不負古人告後人、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大千好夢、別時容易、球圖寶骨肉情、敵國之富、張爰、大千、大風堂、大千、大風堂長物、善孖心賞。

作品賞析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劉金庫
此幅《出處圖》為絹本設色手卷,是張大千先生的舊藏,畫卷前後隔水留下了他的墨寶。此卷是陳洪綬在去世前一年為周亮工所作,這一年陳洪綬相繼為周亮工一共創作了42件作品,《出處圖》則是其中的精品。展卷之後可見諸葛亮與陶淵明盤坐於樹下正侃侃而談,諸葛亮頭戴“諸葛巾”,陶淵明則手撫無弦琴,形象格調高古,氣韻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雲流水般的線條繪就,每根線條都不另起筆,如若不加停頓似的一氣呵成,而線條與線條的排列則構成了陳洪綬特有的韻味。
不僅如此,陳洪綬還賦予這幅畫不同於尋常的特殊意味,畫面中諸葛孔明與陶淵明分別生活在不同朝代,而陳洪綬把二人安排到同一個畫面並不是一個偶然——諸葛亮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為官的一個理想典範,而陶淵明則象徵著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種隱逸情節。陳洪綬創作這幅畫作的時間是公元1651年,此時的周亮工已經從曾經的明朝御史變成清朝的降臣,這對於寧死都不降清的陳洪綬來說是不能夠認同的,於是他通過筆下的陶淵明(周亮工與陶淵明同字元亮)——呼喚著諸葛亮的手勢巧妙向周亮工表達了規勸之意,這看似樸拙的畫面寓意極為深刻,可謂是彌足珍貴。
其實,在創作此手卷一年前(1650年)陳老蓮為周亮工繪製過另一手卷,即張大千題跋中所稱曾寓目的《歸去來辭卷》(現藏美國檀香山美術學院,見參考圖),彼手卷繪製內容是根據蕭統所撰《陶淵明傳》中故事而來。翁萬戈先生評該卷曰:“陳洪綬個性極近陶淵明,均嗜酒、安貧、不阿權貴,而且在甲申國變以後,在愧悔自責的心情下,也漸能從寧靜中得真趣,因為這種共鳴及對淵明的景仰,為作品的藝術性增加了深度,觀之不但見到五世紀的陶淵明,也見到了十七世紀的陳洪綬。”。周亮工當時說該卷是陳老蓮“偶仿”之作,不知陳洪綬再繪寓意更為明顯的《出處圖》送與周氏,周亮工又做何種感想?
兩件手卷繪製時間相近,題材亦有相通,正可互相比對,兩件作品人物服飾、線條、甚至陶淵明的面目都完全一致,作品上所鈐印章也是同一枚連珠印,只是《歸去來辭卷》人物不設背景,《出處圖》更顯精美而已。
手卷前後的引首及題跋則是周亮工隨後去福建赴任,結識的福建著名書法家林寵和郭鼎京應周亮工所請而抄錄,在1652年(壬辰)初夏二人根據畫面的人物分別用楷書一絲不苟地寫下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