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學

《出版學》是研究出版活動的內在規律、出版與社會的聯繫,探索出版發生、發展的歷史以及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門套用性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版學
  • 類別:套用性學科
  • 研究內容:出版工作管理等
  • 研究範疇:出版物,出版工作
研究內容,研究範疇,出版過程,性質關係學科,出版歷史,出版學術語,工作性質,

研究內容

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的性質和功能
出版工作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出版工作內部各個環節關係
出版工作的市場的關係
出版工作的國際交流
出版工作的原則和法規
出版隊伍建設
出版工作管理

研究範疇

出版物
是出版工作的最終成果和產品,是建立出版學的重要基石。
出版工作(出版活動)
簡稱出版則
出版人員(出版隊伍)
社會責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
出版系統
是出版活動來意進行的場所、設施和單位的綜合

出版過程

是從原稿到成品再到讀者手中一個複雜的過程。對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探討對出版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出版學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不少國內外出版學理論探索者對此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其觀點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1)規律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出版領域的有關規律,但究竟以何種規律作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各位學者又有著不同的看法。孫權松、林人等認為:“出版學是研究出版工作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出版工作包括編輯出版、印刷、發行以及出版物資供應、出版管理等各項工作,出版學就是在對這些工作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註:孫樹松,林人.中國現代編輯學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2)許力以則認為:“出版學是研究了解與掌握出版規律的科學,是研究出版歷史及其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科學。”(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科研論文選粹.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梁寶柱也認為:“出版學是研究整個人類出版活動的產生、發展及其理論與實踐的科學。”(註:梁寶柱.出版經濟學導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許力以和梁寶柱不僅主張要對全部出版工作過程的規律進行探討,而且還要對出版事業發展規律進行探討,其研究對象的涵義較孫權松等學者的主張更寬泛。與此相比,高斯、洪帆則僅僅將出版全過程中的物質生產階段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他們認為:“出版學研究編輯後續工序中的規律和本質。”(註:高斯,洪帆.圖書編輯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9)其研究對象的涵義則更為狹窄了。
(2)矛盾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論斷:“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持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註: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試圖從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上來確定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然而對於什麼是出版領域的特有矛盾,各位學者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彭建炎主張:“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的矛盾是出版領域特有的矛盾,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68)林岳生則認為:“出版發行領域的特有矛盾,是出版發行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註:林岳生.圖書發行學研究對象的研究.圖書發行研究,1992(3))
(3)文化現象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出版學的研究不應局限於出版發行領域,而應將社會科學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持此類觀點者,當以日本學者清水英夫為代表。他認為:“出版學是把出版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的學問。與作為傳播學的新聞學有類似性,但研究對象不一定以作為大眾媒介的出版為限。在與出版有關的研究領域,從來就有書志學、書籍學、圖書館學、讀書學、印刷學,要把它們加以綜合,並藉助鄰近的學科就出版的功能、過程、效果等問題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加以闡明。”(註: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第7卷.日本:平凡社,1985)許力以也指出:“出版業是科學文化的縮影。從一個國家的圖書出版水平,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科學文化的水平。為了發展我國的出版事業,提高我國科學文化水平,必須從理論上研究出版。我們要把出版作為科學加以探索。促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和科學文化事業更快地向前發展。”(註:許力以.努力提高出版科研水平.出版與發行,1987(7))許力以這段話的意思也是主張出版學研究要將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納入其研究範疇。
(4)出版要素及其關係說。持此類觀點的人認為,出版發行活動是由各種具體要素構成的,要掌握出版發行活動的規律就要對各種出版要素及其相互關係進行研究。林穗芳是持此觀點的代表。他在《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科學研究》一文中指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包含3個主要成分:①讀者(閱聽人)——出版工作的服務對象和出發點,他們既是閱讀出版物的社會主體,又是作者、出版者和出版物施加影響的社會客體;②出版物——出版者用以為讀者服務的主要產品;③出版業——實現出版物編輯、製作和傳播過程的人員和組織。”因此,他給出版學下的定義是:“研究讀者、出版物、出版業及其相互關係以揭示出版的規律和社會作用的綜合性社會科學。”(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楊斌、鐘義信也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他們把出版物具有物質和意識性的思想因子和形式因子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個“出版@①”的概念,並主張:“出版@①可以被確立為出版科學的對象。”(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在這裡,出版@①作為出版活動的一個要素,主要是指出版物的內容與形式及其相互關係。“出版@①作為出版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出版系統中起著支配作用,決定著出版系統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葉再生在其所著的《編輯出版學概論》一書中也提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書刊出版的技術、經濟、版式工藝,以及書刊出版過程中各環節、各工序間相互關係的內在聯繫和規律。”(註:葉再生.編輯出版學概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4;1;5)
(5)出版活動說。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主張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出版活動,包括出版活動的歷史、出版活動的組織以及出版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等。如《編輯實用百科全書》認為:“出版學是一個新開拓的學術領域,它的研究對象,除了實體(圖書)的出版活動之外,還涉及數千年之久的圖書出版發行歷程,圖書出版形態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的演變,以及出版作為一種規模性的事業對全社會產生的影響。”(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在上述關於出版學研究對象的五類觀點中,持規律說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出版領域的有關規律,我們認為這是將研究目的誤認為研究對象。探討出版活動的各種規律,是出版學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出版學研究的對象;持文化現象說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概括得過於寬泛,沒有將出版學的本質特徵揭示出來。將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實在太多,況且,出版也並非是一種純粹的文化現象;持出版要素及其關係說者以及持出版活動說者都是將出版學的具體研究內容看成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對出版學研究的描述過於具體且不是很準確。因此,我們贊成從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本質,也即從特殊的矛盾性上來確定出版學研究對象的主張。然而,我們卻不贊成彭建炎和林岳生的意見。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作為出版活動的兩個主要環節,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矛盾的,並且,出版物的產、銷矛盾還要受供求市場的制約,充其量也只是供求矛盾的一部分,所以,將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的矛盾當成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其理由是不充分的。出版發行活動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實際上在任何領域都存在,而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在出版發行領域並不具有普遍性,通過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矛盾的研究是很難達到掌握出版發行活動基本規律的目的的。所以,出版發行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也不應成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

性質關係學科

探討出版學的學科性質,必然要涉及到出版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因此,我們將有關學者對這兩個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綜合起來敘述。
出版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性質的學科,目前有三種意見
一是認為出版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如葉再生在其《編輯出版學概論》一書中提出“編輯出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交叉科學”(註:葉再生.編輯出版學概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4;1;5);
二是認為出版學是一門綜合性社會科學,如林穗芳在《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一文中指出的:“考慮到出版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涉及許多領域,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包含多種成分,每種成分的結構又極其複雜,需要運用各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綜合研究。筆者傾向於把狹義的出版學(以書刊為主體,不包括報紙)看作思想、科學、文化傳播領域的自成體系的綜合性社會科學”(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三是認為出版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如彭建炎在《出版學概論》一書中指出的“出版學是一門既屬於社會科學範圍,又屬於技術科學和套用科學範圍的學科,是社會科學、技術科學和套用科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整體結合而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2
上述三種意見對出版學學科性質的理解都不是太準確。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其中研究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科學是自然科學,而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則是社會科學。也就是說,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是以其研究對象的屬性決定的。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圖書商品供求矛盾,是一種社會現象。圖書出版活動,是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文字,出現了書籍,出版活動才得以產生;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出版物的需求也不斷發展,促使出版業的經營者在滿足這些不斷增長的需求中使出版活動也不斷獲得發展。圖書供求矛盾的運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關。出版學要通過對圖書商品供求矛盾的探討把握出版活動的規律,從而指導出版實踐向科學化方向發展。所以說,出版學應該是一門套用性的社會科學學科。

出版歷史

出版業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把出版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還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因此,它在中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研究對象及範圍等,仍在探討中。
出版作為一門專業學科,有其自身的特徵。出版工作涉及經濟、政治、科學、文化、宗教等幾乎所有的領域,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出版工作反映和影響社會的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出版工作歸根結底在於繼承、積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出版工作為了滿足人們求知、娛樂的需要,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研究出版工作的這些基本特徵,並加以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是出版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出版工作既然是一門專業性工作,有其內在的規律。出版學研究的主體內容,從巨觀上講包括:出版工作與社會的聯繫、對社會的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宗教等在出版工作中的反映、對出版工作的影響,以及出版工作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從微觀上講包括:出版作為一種產業的經營機制,例如出版工作各個環節之間的運作、聯繫,出版社內部的管理原則、組織結構、管理體制、分配製度,出版過程的計畫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財務管理,出版信息的蒐集、分析、處理,出版物的宣傳推廣,以及出版者與作者、讀者的關係,等等。把這方方面面的工作、關係、制度等加以總結、歸納,揭示出版工作的基本規律,就是出版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出版業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出版學還要研究出版業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出版業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出版學術語

出版與出版學
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複製向公眾發行。其概念由以下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對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對編輯加工好的作品進行大量複製,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某種載體形式;將複製的出版物通過發行進行廣泛傳播。
出版物:是指以傳播為目的存貯知識信息並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出版產品。出版物是出版業的產品,是出版工作者的勞動對象。由以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以讀者所需要的、經過加工提煉以後系統化了的知識信息構成內容;二是以一定的表達方式陳述知識信息;三是以一定的物質載體作為知識信息存在的依據;四是以一定的生產製作方式使知識信息附著於物質載體上;五是以一定的外觀形態呈現出來。
出版學:出版學是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產生與發展規律的科學。由於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領域所特有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動的本質特徵;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領域最主要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動的基本狀況;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普遍存在於出版物再生產全過程之中,它能全面反映出版活動中的各種經濟關係。所以,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的過程,就是把握出版活動規律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講,出版學也就是研究出版活動規律的科學。
報紙:報紙,是指以刊載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公開連續性出版的散頁出版物。英文名newspaper,意即新聞紙。報紙的功能是傳播新聞、反映輿論,所以常被稱為新聞輿論工具。報紙由報頭、正文及輔文三大部分組成。
圖書:圖書是指用文字、圖像或其他符號,按一定主題和結構組成一個獨立的整體,以印刷或非印刷的方式複製在供攜帶的載體上以向公眾傳播的作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圖書定義概括為:凡由出版社或出版商出版的49頁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書名和著者名,編有國際標準書號(ISBN),有定價並取得著作權保護的出版物,稱為圖書(BOOK);5頁以上、48頁以下的稱為小冊子(PAMPHLET)。圖書由封面、正文和輔文構成。
期刊:又稱雜誌,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出版的連續性出版物。期刊一般包括封面、目次頁、正文、封底。
音像製品:音像製品是指錄有科學文化內容的錄音帶、錄像帶、唱片、雷射唱盤和雷射視盤等出版物。
雷射唱盤:簡稱CD,它的錄製方法有模擬錄音和數字錄音兩種。其基礎結構由盤基、記錄層和保護層三部分構成。
雷射視盤:用於電影業的娛樂錄像盤的變種,採用的錄製方法、基礎結構與雷射唱盤完全一樣,只是還包含圖像信息和計算機可用的數位化數據。
電子出版物: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者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讀取使用,以表達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並可複製發行的大眾傳播媒體。
網際網路出版物:指將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的作品的內容以數位化形式存儲在與網際網路相連的資料庫或其他的相應載體上,並藉助計算機進行網際網路上的線上傳播或其他利用的出版物。主要類型包括供線上閱讀、下載或即時印刷用的數位化網上出版物,專門用於下載網路文獻的下載軟體,以及既可聯網、又可脫網使用的電子書(e-book)等。
正式出版物:是以出版物流通的性質為標準劃分出的一種類型,是指經國家批准設定、具有法人資格的出版單位正式出版,並以商品交換方式廣泛發行的出版物。
非正式出版物:這是與正式出版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指經一定審批手續而印刷出版,並以非貿易形式傳送與交換的出版物。如供交換用的內部報刊、紀念性文集等。
內部出版物:這是以出版物流通的範圍為標準劃分出的一種類型,是指正式出版物中其流通範圍有所限定的出版物,包括在出版物上標明了“內部發行”、“限國內發行”等字樣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這是以出版行為的性質為標準劃分出來的一種類型,是指以不合法的行為製作的出版物。在中國指由國家批准的出版單位以外的團體和個人未經批准,擅自製作,並向社會征訂、銷售的出版物,或內容為國家明令禁止的出版物。
淫穢出版物:這是以出版物內容性質為依據劃分出來的一種類型,是指內容上宣揚淫穢行為挑動人們的性慾,足以導致普通人腐化墮落,而又沒有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的出版物。
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領域的特有矛盾、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由於出版物是一種具有文化特性的特殊商品,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不同於其他經濟領域的商品供求矛盾,它反映的是文化知識的供應與社會對文化知識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的關係;這一矛盾的存在,影響與制約著出版領域其他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它也是出版活動中各種經濟關係的綜合反映。
出版學的相關學科:指與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有著直接的緊密聯繫的學科。出版學與其相關學科的聯繫按性質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出版學的基礎學科,即為出版學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的學科,在眾多的此類學科中,與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聯繫緊密的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文化學、經濟學等;二是出版學的交叉學科,即與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學科,與出版學具有此類性質聯繫的相關學科主要有新聞學、圖書館學、文獻信息管理學等。
出版學的分支學科:承擔著出版學某一部分研究內容的探討任務的學科,與出版學有著縱向的總分關係,是出版學體的組成部分。出版學的學科體系,應由五類分支學科組成:一是探討出版活動基本原理與一般規律的學科,如出版學概論、出版美學、出版經濟學、出版文化學、出版社會學、比較出版學、中外出版史等;二是研究出版活動構成要素的學科,如圖書學、出版企業管理學、出版信息學、讀者學等;三是研究出版物生產流通過程的學科,如編輯學、發行學、出版物製作學、市場行銷學、書刊儲運學、書評學等;四是研究出版活動環境的學科,如出版物市場學、出版法學、出版業巨觀管理學等;五是研究出版活動的組織技術與方法的學科,如出版財務學、出版統計學、出版業計算機套用、出版物的分類與編目、出版網路技術等。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的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由於出版物是一種重要傳播媒體,所以組織出版物的生產與流通的出版活動,也就成了大眾傳播系統的一種傳播媒介。傳播學的研究內容按傳播過程分為五大部分:傳播者、傳播內容(信息)、傳播媒介(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通過這些內容的研究所形成的傳播學基本原理,能為出版學的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參照。
文化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的產生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各種文化現象的產生與發展,都與出版業的發展緊密相關。通過出版物進行文化的交流、傳播與積累,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現象,所以,出版業的發展要遵循文化規律辦事。文化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同樣是構建出版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過程與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出版活動具有經濟活動的屬性。出版物的生產是利用出版資源按照市場交換的要求製造出合適的產品——出版物的過程,出版物的流通在商品經濟社會裡也大多是以商品交換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出版業的運作在遵循文化規律辦事的同時,還受到經濟規律的制約。因此經濟學研究對出版學理論的形成也有其重要的意義。
新聞學:是研究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公共傳播媒介進行新聞傳播的規律性的科學。新聞傳播作為一種傳播行為,與出版發行有許多相通之處,如都具有傳播知識、傳遞信息的職能,報刊等媒體的出版規律都要納入各自的研究範圍之中等等。由此而使新聞學與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出現了許多交叉。
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活動規律的科學。圖書館的活動以收集、整理、儲存、利用圖書資料為基本內容,與出版發行活動一樣,都以出版物作為勞動對象。圖書館工作與出版工作在工作性質上的相同之處,使得以工作實踐為源泉的兩門學科的理論研究也有了許多的共同點。
文獻信息管理學:文獻信息管理學是研究收集、整理、揭示、利用文獻信息規律的科學。文獻除出版物之外,還有書信、檔案、文稿以及其他蘊含信息的物質載體。文獻信息管理學研究文獻管理的一般原理與方法,出版學則要研究出版物這一具體文獻形式中的信息揭示與利用問題。因此,文獻信息管理學也是與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有某些交叉的相關學科。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
槐市:指公元4年,長安太學近旁出現的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易集市場。因為座落在繁盛秀麗的槐樹林中無牆屋,故稱為“槐市”。每逢初一、十五,太學生多會於槐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籍,笙磐樂器,相與買賣,雍容揖讓,或議論槐下”。槐市興於西漢末期,更始元年(23)年王莽政權崩潰,在戰亂中太學解散,槐市隨之消失。我們稱槐市為我國最早的圖書貿易市場。
書肆:指出現於東西漢交替之際的圖書攤。楊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最早提書肆這一名詞。
傭書:在我國初唐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傳播、銷售完全靠人工抄寫複製。替他人抄寫複製書籍而獲取一定佣金的活動,稱“傭書”。據古籍記載,初具規模的傭書活動,是從西漢開始的,東漢有了更大發展。
雕版印:公元6世紀出現的一種印刷術,以木版刻字印刷,一個雕版可以重複使用。
活字印刷:北宋慶曆年間由畢升發明的一種印刷術,即用膠泥刻字,用火燒使其堅硬,再將松脂蠟加熱熔化,將泥活字粘成一個印版印書,印完再用火燒熔化松脂蠟拆版,其泥活字分類存放,下次排版時再用。
按需印刷: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簡稱POD),是建立在數字式信息遠距離傳輸和高密度存儲的基礎上,用計算機將數位化圖書直接印製成印刷文本的技術。其操作過程是將圖書內容數位化後,利用電子檔案在專門的雷射印表機上高速印製書頁,並用專用計算機完成折頁、配頁、裝訂等工序。
電子書:又稱e-book,即專用硬體閱讀器,是一種儲存有圖書數位化信息與相應檢索軟體的專用閱讀設備。它不僅便於攜帶,利於操作查看,而且體積小,價格便宜,而且能夠與網路相連線使用。
巨觀調控機制:以政府職能部門為調控主體,從整體上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調節和控制的各種措施和制度的有機結合。
新華書店管理店:新華書店按職能劃分的一種類型,指只擔負對下級書店的人、財、物管理,不直接承擔銷售任務的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發貨店:新華書店按職能劃分的一種類型,指擔負圖書進發、調劑、儲運任務,並且獨立進行經濟核算的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銷貨店:新華書店按職能劃分的一種類型,指直接擔負圖書銷售任務,並且獨立進行經濟核算的新華書店,這是新華書店的基層單位。
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我國對外書刊發行機構之一,該公司1981年由國家科委領導,主要負責圖書進口,同時擔任部分報刊等的出口任務,側重於高校學報及在我國召開的世界性的學術會議錄的出口。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我國對外書刊發行機構之一,於1978年以國際書店為基礎擴建而成的。它屬文化部領導,主要負責除高校學報及世界性學術會議錄以外的所有圖書、期刊、報紙的對外發行,同時開展手工織品、字畫、羽毛製品等藝術品的對外貿易出口業務。
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我國對外書刊發行機構之一,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於1981年創建,直屬新聞出版總署領導。主要經營我國出版系統所需的技術引進項目及印刷設備、器材的出口。
出版業管理:指與出版活動有關的管理機構及其人員,依據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對構成出版活動的各種要素進行規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以實現出版業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過程。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動的五個基本要素,即:管理主體、管理依據、管理對象、管理目標、管理職能。
出版業巨觀管理:是指政府各職能部門對全國出版業的各個組成部分統一進行的、系統而全面的管理。它是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對出版業的巨觀運行所進行的間接調控。管理的主體是政府的職能部門,管理的客體是一國範圍內的整個出版活動,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進行間接的巨觀調控。
出版業中觀管理:指出版系統內的各種行業組織對構成出版活動的各個子系統所進行的分類協調與管理。此一層次的管理主要是對出版業各行業內經營者之間經營活動與經濟關係進行協調。管理的主體是出版系統內的各種行業組織,管理對象(客體)是由行業內的各個經營者構成的行業子系統,管理方式方法是通過行規行約的制定與推行,對子系統的經營者及其經營行為進行監督與規範。
產業發展導向:通過規劃制定、政策推廣、資源配置等方式,對出版發展方向進行引導,以指揮各類出版業經營者按照其所引導的方向運作。此類管理內容依導向方式分,又有規劃導向,政策導向、資源導向三種類型。
市場培育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培育市場,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制定與完善市場法規、強化市場的日常監管的各種管理行為。

工作性質

使用價值:即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出版物的使用價值是指出版物具有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屬性。
知識生產:這是出版物生產過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出版物使用價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指人類受對科學對未知探索的本能以及造福人類的責任感與獻身精神的驅使而從事的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創造性生產活動。
交換價值:是價格的表現形式。由於圖書一般按照定價出售,所以定價反映了圖書的交換價值。
市場壽命周期:商品在進入市場之後,經過試銷、平銷、暢銷、滯銷等幾個階段,到最後退出市場所需的時間。
價值增值現象:某種商品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凝結了勞動者的剩餘勞動而增加了其價值,通過商品交換實現其增加的價值的現象,稱為價值增值現象。
文化選擇:編輯選題時,按照客群的總體需求和社會對精神產品價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對大量個體自由創作的作品進行審識鑑別,篩選最佳化;編輯加工時,對選定的書稿進行增刪整理,按照有利於社會傳播的標準對具體的知識內容進行選擇把關的過程。
文化創造: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形式而進行的文化生產活動。文化創造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特質的生產過程,是創造人美沒有的文化特質,具有創新性,同時它也是在一定社會形態下的自由的精神生產。
文化傳播: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產生於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共存關係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受社會集團的共同意識制約,也受個人社會心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影響。
文化積累:文化通過各種文字載體的形式傳承積澱的過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時間上縱向擴散的過程,也是保存舊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發展過程。
“兩為”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針。“兩為”方針是出版工作性質的集中體現,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針。
“雙百”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基本點,就是在學術上實行民主討論,在文化上實行自由競賽,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來發展正確的東西、糾正錯誤的東西,以求得社會科學文化的健康發展。
“兩用”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出版工作中要繼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世界各國進步文化,積極藉助外在力量,著眼於出版業的外延式發展。
對口征訂:指出版經營者根據出版物內容,尋找與其內容相關的行業或者部門,主動上門宣傳推銷,徵求訂數的出版物征訂方式。
系統征訂:指出版經營者通過某一專業系統,自上而下的向該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單位或部門)宣傳征訂出版物,以促使整個系統產生購買行為的一種圖書征訂方式。
社會整合:社會整合是指對社會利益進行協調、促進社會個人或社會群體結合成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過程。通過出版工作,使出版物中的知識內容對社會成員的情感與行為產生影響,促使社會個體的情感與行為按照社會整體利益要求來規範,由此使出版工作具有促進社會整合、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功效。
出版資源及其配置
資源:指財富的來源,這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專用名詞。人們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土地等自然和社會的要素都可以稱之為資源。
資源的稀缺性:某種物質或智慧型的存在與人類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需求相比是有限的,這種屬性就稱為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經濟性:某種物質或智慧型的存在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屬性稱為資源的經濟性。
資源的多用性:指資源具有多種用途的屬性,基於資源的多用性,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其進行多種開發和利用。
出版資源:是指與出版產品形成直接相關的各種要素的集合。能夠形成出版物內容及產品形態的各種精神與物質資源都可稱之為出版資源。出版資源是一個由多種類、多層次的資源組成的有機資源系統,包括出版物生產設備、原材料等物質資源,具有一定管理思想與技能的人力資源,以各種價值形態存在的資本資源,溝通各生產要素之間聯繫的信息資源,以及構成出版物內容的社會文化資源等等。
出版物選題資源:出版物選題資源是出版物知識內容的來源。出版物的知識內容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它既來源於社會文化,又要反映社會文化。所以,出版選題資源又可稱之為社會文化資源。出版選題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主要由作者資源、旅遊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現實的社會文化資源、國際出版資源幾類資源組成。
歷史文化資源:這是指由以古籍為主的各類文化遺產以及由此而演繹出來的各類作品所構成的出版物選題來源。我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頗具出版價值和民族特色的出版資源,對古籍的整理出版已經成為我國出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出版物生產要素資源:出版產品的生產,需要多種要素共同作用。除了要有一定的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與演進作為出版物的選題及其內容構成的來源之外,還要由一定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形成出版物生產活動的其他要素。這些構成出版物生產要素來源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統稱為出版物生產要素資源,它主要由出版物生產物質資源、出版物生產智慧型資源、出版物生產資本資源、出版物生產信息資源四類資源構成。
出版資源配置:是指通過一定方式使出版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進行分配。資源的多用性是進行出版資源配置的前提,進行出版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出版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使出版資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
出版資源最佳化配置:出版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是指出版資源在各項不同的出版活動之間,以及出版活動的各項不同用途之間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配,使其效用達到最優。
出版資源的市場配置:指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出版資源在各類出版物生產活動之間自由流動,來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市場配置的核心是市場機制的作用。
出版資源的政府配置:是指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對出版資源進行計畫、協調與分配。出版資源政府配置手段的運用,是通過各種行政調控方式來實施的。其中最基本的實施方式有:通過出版產業政策及長遠發展規劃的制定來對出版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規劃與導向;通過各年度指令性計畫與指導性計畫的下達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指導與安排;通過各種出版法規的制定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監督與規範;通過對出版物市場的日常監督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控制與引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