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島鸕鶿

凱島鸕鶿

凱島鸕鶿是最小的藍眼睛鸕鶿,身長65 cm ;翼展110 cm。成鳥的上體、尾巴和大腿是帶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自喉頭到下體是白色的羽毛。翼下是棕色。有些個體在翼角有白斑。頭和脖子的後面是深藍色或紫色,面孔和喉頭囊是黑褐色,裝飾有橙黃垂肉。

基本介紹

  • 外文名:Kerguelen Shag
  • 別名:凱爾蓋朗群島鸕鶿、克爾格倫群島鸕鶿
  • 中文學名:凱島鸕鶿
  •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verruscosus
  • :動物界
  • 鳥綱
  • :鵜形目
  • :鸕鶿科
  • :鸕鶿屬
  • 分布區域:南極地區
  • 命名者及時間:Cabanis, 1875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

外形特徵

鳥喙是鐵鏽色或棕色; 眼睛淡褐再閥宙永。腿和腳從黑褐色變化到黑棕色至明亮的桃紅色。繁殖的辨判頌成鳥前額有一小簇黑可直立羽冠、黃色或橙色的肉垂(大疣)位於鳥喙的基部之上,有一個明亮的藍色圓環在眼睛附近。在繁殖的季節以後,全身羽毛退色,眼睛圓環變淺藍色,並阿榆祖且垂肉變得更小和褪色。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南極半島以朵多束采及南設得蘭群島、南喬治亞島等若干座島嶼。) 主要在凱爾蓋朗群島上繁殖。

生活習性

凱島鸕鶿是社會性海鳥,集群3個到寒酷乃30個,甚至400個在一起活動。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於崖壁的岩石上,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腳蹼和翅膀並用。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凱島鸕鶿
凱島鸕鶿

生長繁殖

在繁殖期聚集在Rockhopper企鵝附近。巢用是海草、枝杈和泥和鳥糞築成一個大土墩,1米高直徑達33 cm。巢平均寬20 cm,深8 cm。巢可重複利用。繁殖的活動在9月開始,從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持續直到1月中旬;每次下2-4枚卵,大約6.2 cm和3.9 cm。 第二卵下在第一嘗端民枚後的2或3天。一對父母平均孵化29天出雛鳥。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朽晚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凱島鸕鶿
凱島鸕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