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與神界:中國早期信仰的考古學觀察》是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仁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凡世與神界:中國早期信仰的考古學觀察
- 作者:王仁湘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8887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前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日月崇拜”“四方四神”“動物有靈”“權力信仰”“祖先崇拜”“造神運動”六個角度,環繞日月、天地、自然、器靈、祖先五大信仰體系,展開了宗教與信仰這一恆古的話題,在抽絲剝繭式地敘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繪圖相伴,展現中國早期人類的信仰意識,為讀者呈現了神話後面的真實歷史圖景。
作者簡介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先後受聘為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史前考古學,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發表論文300餘篇、專著60餘部,主要有:《拉薩曲貢》、《臨潼白家村》、《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飲食與中國文化》、《飲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善自約束:古代帶鉤與帶扣》、《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等。另主編有《中國史前飲食史》、《中華文明之旅》及大型考古學叢書《華夏文明探秘》等70餘種。
序、前言
造作眾神
宗教與信仰的誕生,也許與人類具有意識的歷史一樣古老。有的人甚至這樣說: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精神大全。宗教起源於古遠的時代,幾乎和人類的生成同步,故而宗教現象在人類最原始的文化中就已經出現。還有的研究者指出:自從特有反映意識熾烈地燃燒於人的頭腦中以來,神話與宗教就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分。神話的一個共同主題,是賦予非人的自然物與自然力以似人的動機與情感,這與早期的宗教明顯是相通的。
宗教也許並沒有這樣古老。有人認為,人類的意識自產生以後,在很長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極低下的狀態,不會進行複雜的思維,不會幻想,所以不會有宗教信仰。恩格斯說:“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宗教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逐漸開始了解自身而無法認識自身的許多奧秘,開始認識自然而無法解釋它的千變萬化。低下的生產水平使人類在生存搏鬥中顯得軟弱無力,於是在神秘與恐懼中產生了一種幻覺,認為世界上有一種超自然力的存在,還幻想著藉助這超自然力擺脫苦痛。那些不能解釋的自然力,甚至還有許多平平常常的自然物,被人們逐漸神化了,當作了崇拜的對象,最初的宗教就這樣產生了。
在史前時代,所有的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是他們的宇宙觀和思維方式。原始宗教的產生,主要淵源於萬物有靈觀念,這實質是原始人的宇宙觀。在古社會裡,人們感覺到的是一種二重世界,以為現實世界不僅是人的世界,同時也是神靈的世界,神靈具有無限的力量,統御著天地與人間。其實,神靈是人類自己從大腦中臆造出來的,人類在創造自己的世界時,也創造了一個鬼魂的世界,人類是眾多神靈的造作者。神的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至高的神界與平凡的人界是相通的。
在崇拜神靈的過程中,人們神化了自然力與自然物,對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等萬事萬物都有神秘的理解,宗教崇拜因之產生,這便是最先出現的自然崇拜。史前人類在能力有限的艱難跋涉中,感受到自然力的強大和一些自然物超人的力量,以為它們都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它們像人一樣也有魂靈主宰,由此生髮出自然崇拜,自然力被人格化了,這就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先民們認為,人不能為所欲為,還有神在主宰他們,眾多的神靈與他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神靈既可賜福人類,也會降禍人類,只有頂禮膜拜,才能求得神靈的護佑。人類學家認為,宗教發展的歷史與人類的進化、文化的發展是同步的,不能低估它存在的意義。特別是在人類的童年時代,早期的各種文化形式與宗教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無論是生活、生產方面的物質文化,還是語言、藝術方面的精神文化,都有依附於宗教的內容。
有學者說:“宗教就是與超自然力量有關的信仰、態度和行為,而不管這超自然力量是什麼——是神靈,是祖先,還是上帝——宗教產生的根源在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不能理解,也在於對人類社會感到險惡莫測。宗教便是人們以虛幻的形式來解釋和控制這些他們不能控制領域的嘗試。”
原始宗教的發展,是經靈魂崇拜和自然崇拜演變而成的,諸神的譜系逐漸系統化、觀念化和人格化,進而由偶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過渡。
人類在創造神的世界時,可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不過最先出現的自然神的崇拜,我們想像不出它們是逐一造成的,還是一群群造成的。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一切自然力與自然物,上自天體,下到大地,所有與人類相關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崇拜的對象。人們認為它們各自都有神靈主宰,都具有人類無法超越的力量。根據崇拜對象的不同,自然崇拜可以分為山石崇拜、水火崇拜、動植物崇拜、天體崇拜、大地崇拜等幾大類,在史前考古中大體都能找到它們存在過的證據。
山石和水火崇拜的形成,是因為它們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普普通通的石塊,一經製作成器,就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增加了力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山石崇拜乃至石器崇拜。……
火給史前人類帶來了溫暖和熟食,也帶來了威懾,人們對它總懷有敬畏之心,進而引發出崇拜心理,產生了一些特別的崇拜儀式。仰韶文化彩陶紋飾上的火焰紋樣,是當時對火崇敬的具體表現。……
天體崇拜包括了對日、月、星辰、風雲和雷電的崇拜,當然也包括了對上天的整體崇拜。天體崇拜對農業部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天候氣象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它關係到人的生存。耕作播種需要降雨,人們要祈求掌管降雨的雨神;作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光照,又得求日神護佑。新石器時代陶工在彩陶上描繪的種種紋樣,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當時的信仰與崇拜。……
農業部落不僅重視天體崇拜,而且還十分重視大地崇拜。大地崇拜在農耕文化中表現為地母崇拜,地母即後世所說的土地神。人們生存在大地上,收穫在大地上播種的果實,非常自然地視大地為養育了自己的母親,由此萌發了大地崇拜。大地崇拜的儀式常與農事活動相關聯,通常表現為播種前的祈求豐產的儀式,還有獲得豐收後的謝神儀式,中國歷史時期隆重的“春秋二社”,可能起源於遠古時代春秋兩季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
中國古代以“社”為地神,以“稷”為穀神,習慣上將“社稷”的合稱作為國家的代名詞,我們從中看到了原始宗教打下的深深印記。我們還注意到,由自然崇拜派生出來的靈物崇拜,在史前時代也極為流行。靈物崇拜的對象比較廣泛,包括許許多多的人工製品,大到房屋,小到一般的器具。許多當代原始部落中有佩戴護身符的習俗,這種被認為具有特別神力的小小物件,常常是一種很平常的稍作加工的自然物品,如獸牙、貝殼等,都能堪作此用。當然有的部落對某些物品可能特別推崇,認為它具有明顯的護衛神力,所以用它作為自己的護身符,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靈物崇拜。……
自然崇拜是史前人類對自然力無能為力的一種思維方式。雖然人類在事實上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取得了進步,可打心底卻認定一切都是各方神靈賜予的,於是禮拜愈加虔誠。人類就是在對各路神靈這樣的膜拜中,獲得一部分生存與發展的信心和力量的。先民們便由此生活在自己營造的神界裡,採用崇拜自然的方式來改造自然。
用心造出了那樣多的神靈,人們並沒有認為就此萬事大吉了。神還需要禮拜,人們要通過各種禮儀活動使眾神心滿意足,以此求得神的護佑。禮拜神靈的最高形式是獻祭,神的威嚴可以在各種獻祭活動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只有在這個時刻,人們感覺到與神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到了最低限度。對於那些直接主持祭儀的祭師們而言,他們是通神的崇高使者,他們簡直成了神的代言人,藉助神的靈光享有極高的地位。
人們對神舉行的獻祭活動,目的非常明確,是一種對神的賄賂行為。《詩經》有“神嗜飲食,卜爾百福”、“神嗜飲食,使君壽考”之類的句子,表明古人這樣一種非常堅定的信念:只有多多獻給神靈好吃的東西,神才會保佑人的平安,使人能夠多福長壽。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這樣的信念最早是史前人確立起來的,向神靈獻祭飲食與其他物品的儀式在史前時代就已是非常規範化了。……
禮器的出現,應當是祭祀活動頻繁舉行的必然產物。中國古代盛行以玉製作禮器,以為玉能通神,這傳統顯然起源於史前時代。紅山和良渚文化居民就已經擁有了這種玉琢禮器的傳統,如良渚文化所見的琮、璧、鉞,就是專用的祭器。……
史前傳統的祭儀,作為獻祭的重要內容還包括殺牲活動。殺牲既殺獸,也殺人。……殺人進行祭祀,稱為“人牲”,是將人作為獻給神靈的犧牲。農業文明中的史前居民,流行地母崇拜,他們認為對地母最大的敬意就是祭獻人牲,取人血灌地,為的是祈求農作物能有好收成。在仰韶文化的一些遺址中發現不少非正常死亡的埋葬,不規則的土坑中埋著非常規葬式的死者,有的還與牲畜共埋一處,我們對此可以作出殺祭人牲的推測。類似遺蹟在龍山文化時代發現更多,表明殺祭人牲更加普遍了,許多無頭死者與多人不規則的叢葬,殘缺不全的肢體,都是殺祭現象普遍存在的證據。……
在對神靈的虔誠獻祭中,史前先民表現得十分慷慨,他們可以毫不吝嗇地獻出認為是神靈所需要的一切,包括自己所創造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甚至是親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原始宗教的表現形式,除了各類崇拜祭典以外,重要的還有巫術、禁忌、卜卦等。巫術作為重要的宗教形式,與史前人類的生產、生活、生殖密切關聯,有用於生產、戰爭、宗教活動的交感巫術與接觸巫術,還有以善惡為目的的白巫術與黑巫術。巫術常常成為人們各種活動的先導,人們以一種固定的方式強制超自然力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宗教被認為是人類文化中一種消極的因素,但它對人類早期文化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卻是不可低估的。如巫術之於原始藝術的產生,對於語言的完善,對於引導人們對天文學、地理學和其他科學知識的關注,原始宗教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宗教對人類早期神話與傳說體系的構築,對人類思維的發展,對人類哲學、藝術、倫理等文化領域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更有學者如弗雷澤說,人類智力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階段,即巫術、宗教與科學階段,三個階段有著非常一致的目的性和心理機制,彼此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連續性,在人類文明史上它們是渾然一體的。實際上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標誌著人類認識自然的進步,這是從屈服於自然,向掌握自然規律到征服自然的進步。
——節選自《凡世與神界:中國中國早期信仰的考古學觀察》,有刪節。
目錄
代序1
造作眾神 1
日月崇拜 1
心的旅行 3
八角之謎 7
神鳥旋日 10
左旋右動 20
神面旋目 62
良渚之旋 79
天目華冠 89
補天奇法 98
月里情懷 105
四方四神 113
四正四維 115
嚮往陽光 144
四神問疑 155
神掌五方 159
王者之鉤 165
玄鶴何來 168
天國之門 174
神車無輪 181
動物有靈 189
神龍誕生 191
鳳舞千年 195
龍飛鳳舞 211
對鳥解題 226
饕餮重構 238
鴞鳥通神 252
鳴鳶招風 266
猴情千年 271
猴鳥解謎 277
龜甲占卜 290
魚龍百變 294
權力信仰 341
鼎食鼎事 343
小璧大史 347
琮璧君後 352
崧澤說器 362
如影隨形 368
王者仗鉞 387
祖先崇拜 399
毀屋遷居 401
二次合葬 428
心之歸宿 445
酎金酎酒 452
造神運動 455
遠古造神 457
彩陶之約 462
神者兩面 476
跋 489
神話的真相 491
後記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