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時間檢查

凝血時間(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離開血管,在體外發生凝固的時間。它與出血時間不同,主要是測定內源性凝血途徑中各種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質增多。根據標本來源,凝血時間測定有:毛細血管採血法和靜脈採血法。

基本介紹

  • 名稱:凝血時間檢查
  • 所屬分類:血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1) 玻璃管法:5-10min; (2) 塑膠管法:10-19min; (3) 矽管法: 15-32min。

臨床意義

凝血時間延長見於: (1)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2) 獲得性(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維生素K缺乏等; (3) 纖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強:如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等; (4) 血液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體、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療時等。 凝血時間縮短見於: (1) 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 (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和腎病綜合徵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容易出血、發熱、傷口癒合不良者,家裡有家族遺傳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

注意事項

檢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 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後,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3) 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採血的困難。  檢查後: (1) 抽血後,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 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延長按壓時間。 (3) 抽血後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症狀緩解後再進行體檢。 (4) 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檢查過程

檢查方法:抽血。

相關疾病

獲得性循壞抗凝物質增多綜合徵,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血友病,卵巢腫瘤破裂,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小兒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黃體囊腫,小兒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小兒出血性疾病

相關症狀

面頰及上胸部充血,進行性肝縮小,近迫性昏迷,咯血伴有皮膚黏膜出血,咯血伴胸痛,皮膚黏膜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炎,血管內凝血,產後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