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冷槽是指在
西風帶中,具有明顯溫度槽配置的西風槽。主要部分為冷舌相配合的低壓槽,這類槽容易發展加深,移動較快,帶來複雜多變天氣。
形成機制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南境內又有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由於海陸間的熱力差異,季風氣候異常發達.中國季風氣候的形成和發展與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關,高原超過一定高度才能模擬出東亞大氣環流的基本特徵.高原大地形的存在與否,決定著西伯利亞冷高壓和印度熱低壓的存在,並控制著中國冬夏季風的消長進退.根據分析對比,將中國季風氣候的形成和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即早第三紀行星風系階段 ,青藏高原海拔 1000m 以下 ,緯向環流強盛 ,緯度地帶性顯著; 晚第三紀古季風階段 ,青藏高原海拔 1000m 以上,古季風具有某些行星風系特點; 更新世冰期季風階段,當時青藏高原海拔達到2000-4000m( 早更新世2000m,中更新世3000m,晚更新世4000m), 冰期季風氣候具有冬季風特彆強大, 夏季風較弱的特點 ; 全新世現代季風階段,具有冬夏季風都強大的特點。
第四紀冰期時 ,由於全球氣溫下降,致使夏季亞洲東部低緯度的印度熱低壓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且勢力減弱 . 中國東部的哈德萊環流和阿留申低壓位置偏東 . 夏季青藏高壓( 形成機制與高原感熱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潛熱釋放有關) 勢力也不甚強大 ,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印度熱低壓的勢力.相比之下,西伯利亞蒙古地區由於冷空氣集結, 加上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 , 使蒙古高原一帶冬季不容易受到暖平流的影響 ,因此,蒙古高原高壓勢力特彆強大 . 加上青藏高原當時海拔達 3000m 左右, 動力效應以繞流作用為主, 爬坡作用退居其次.由於西風氣流的繞流作用, 在高原南北兩側形成“南槽北脊”的環流形勢,其動力條件與高原側邊界摩擦層內摩擦係數大小 ,以及地形等高線曲率( 北側向北凸,南側向南凸) 有關 . 北側繞流高壓迭加在蒙古高壓之上 ,增強了蒙古冷高壓的勢力,使冬季風勢力特彆強大 ,有利於形成高原東側的低溫冷槽( 見圖1). 當時高低緯度氣壓梯度和溫差較大, 這種溫壓場的特
點促使中國東部經向環流作用強盛, 而緯向環流受到一定的抑制. 當時的天氣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 ,夏季溫暖短暫 ,降水比現在少 ,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和大暴雨. 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中國東部中緯度中低山系冰緣環境的形成. 這種冰緣環境不同於緯度冰緣和高度冰緣環境的形成條件, 它是在冬季風特彆強大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冰緣環境, 所以稱之為“季風型冰緣環境”。
季風型冰緣環境下冬季形成的低溫“冷槽” , 當時的範圍可能比較大, 其影響範圍可能達到南嶺山地以南 ,因海南山地和台灣山地及南嶺山地有呈島狀分布的古凍土 . 冰後期以後 ,其影響範圍縮小 , 冷槽向北退縮,但根據目前冬季高原以東的溫壓場, 此種冷槽現象目前在冬季仍然存在。
氣候學意義
“冷槽” 是在中國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氣候特點,由於目前冬季風比較強大, 因此冷槽在冬季節存在.冬季蒙古高壓是一個低層大氣系統,蒙古高壓的範圍一般在2000m以內. 冬季低溫“冷槽”的空間分布高度比蒙古高壓高,它迭加在蒙古高壓之上,擴大了我國冬季風的影響範圍,使冬季風的行徑偏東偏南,並隨北方冷空氣的南下產生大幅度的降溫和出現大風及雨雪天氣.在空間上確定低溫“冷槽” 的影響範圍,在時間上確定低溫“冷槽”出現的時間和時序變化規律, 能更好地預報我國冬季的天氣形勢,作好防寒防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