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

冷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是一篇世界史專業的博士論文,由余偉民指導,王昊編著。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學位授予單位
華東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美國對外政策 對外援助 印度
館藏號
D871.2
館藏目錄
2010\D871.2\12

內容簡介

冷戰時期,出於本國和盟國軍事安全的考慮,美國向盟國提供了相當規模的、長期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與此同時,出於冷戰制度性對抗的考慮,那些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未進入西方同盟體系的欠已開發國家也得到美國的經濟或軍事援助。其中,美國援助印度就是這種援助類型的典型案例之一。 戰後,美國從遏制戰略出發,對印度的長期戰略目標是維持南亞地區穩定,減少蘇聯和中國在印度的影響,避免“失去中國”後再“失去印度”。後來隨著冷戰形勢的變化,將印度樹立為“民主發展櫥窗”以服務於美國的長期安全也成為美國對印的戰略考慮之一。基於此,自印度立國後不久,美國便開始通過包括援助在內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手段,影響印度的發展及外交傾向。從印度一方來看,也正是利用了東西方制度性對抗的機遇,獲得了蘇聯、美國所提供的經濟、軍事援助。在此意義上,冷戰為印度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利用的資源和條件。 本文以美印兩國現有的美印關係史的專著為研究起點,以美印兩國編纂的外交檔案集以及相關外交檔案為史料來源,從國際關係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國對印援助政策,並在此基礎之上認識冷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的基本情況和特徵,全面地理解冷戰的雙重邏輯——國際性與本土性張力在發展問題上的表現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進而研判究竟是何種因素決定了美國援助政策的成敗。 第一章主要論述了杜魯門時期的美國對印援助政策。韓戰爆發前,由於印度處於美國全球戰略的“邊緣地帶”,再加上對遏制戰略以及亞洲冷戰的反應與美國決策者分歧過大,儘管印度此時推行親西方的中立主義外交,但美國還是拒絕了向印度提供雙邊援助的請求,而由國際組織承擔起援助印度發展經濟的職責。韓戰爆發後,印度的發展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建立了聯繫。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出發,對印度實行有限援助,並利用印度“一五計畫”的契機,重點支持印度農業發展。 第二章主要研究艾森豪兩屆任期內美國對印援助政策的調整及執行情況。1954年美國先是出於盟國及本國軍事安全的考慮,與巴基斯坦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但不久就迫於蘇聯集團在欠已開發國家發起的經濟攻勢,印度轉而成為符合美國冷戰戰略需要的“民主發展”的典範。這樣,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逐漸轉變傳統的有限援助政策,並將援助重點轉向支持印度經濟“起飛”及工業發展上來。在擴大對印援助的同時,美國的國家安全目標與制度競賽目標發生矛盾,並由此導致美國以經濟援助為工具,促成印巴接近及南亞地區穩定的政策努力。 第三章主要考察甘迺迪任內的對印援助政策。欠已開發國家更多地走上國際政治舞台及甘迺迪政府對制度競賽的重視,使得這一時期美國援助印度規模達到頂點。同時,美國仍不放棄其它援印目標,尤其是拉攏印度並促進南亞地區和平,由此導致美印雙邊一系列的矛盾。即使雙方在遏制中國問題上達成共識,並且美國開始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情況之下,冷戰考慮還是使美國難以對南亞的戰略優先權做出根本性調整,而印度亦難以改變自身外交政策基本框架。由於印度經濟起飛遲遲沒有實現,再加上印度強烈的中立主義外交,從甘迺迪政府後期開始,美國援印的規模已經出現縮小趨勢。 第四章主要論述兩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的援印政策。第二次印巴戰爭宣告經濟援印與軍事援巴的傳統南亞戰略徹底破產,美國對次大陸的經濟、軍事捲入開始逐步“撤離”。同時,由於長期援助並沒有實現美國在南亞的戰略目標,印巴戰爭之後美國開始以更加強硬的手段來推動印度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由此導致美國利用印度糧食危機向之施壓以改變其過度重視工業發展的政策,從而引發了美印雙邊關係的持續緊張。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爆發最終促使美國暫時中止了對印經濟援助。 餘論部分概述了冷戰轉型之後美國的援印政策。在中蘇分裂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南亞地區出現了中美巴及印蘇針鋒相對的局面。雖然在70年代末美國恢復了對印雙邊援助,但是因美國對欠已開發國家援助政策的調整,再加上南亞地區形勢的變化及印蘇特殊關係的消極影響,美國對印度發展的關注再難以上升到戰略考慮的層面,相應地援助規模也難以恢復到50年代中後期至60年代初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