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冶木河洮河西岸一級支流,是境內洮河支流中流經縣份最多,流域面積
最廣的一條。冶木河發源於夏河縣佐蓋道瑪鄉境內的修季克卡山和桑支崗山麓。
在夏河縣境內源頭稱納沃開曲,納入德合茂、吾龍等溝水後,稱才木車河。自
安洛村東入卓尼縣康多鄉境後又納入光尕河、拉路河、連珠河、利加河等支流。
此段稱為黑河或岔巴河;從康多鄉下利加村東入卓尼縣杓哇鄉境後才稱為冶木
河。冶木河從杓哇鄉大莊村東入臨潭縣冶力關鄉境內,東流經冶木峽,在臨潭
八角鄉牙扎坎村出州境入康樂縣,在蓮麓鄉境河口村入洮河。全長約120公里,
其中屬夏河縣境河段長26.2公里;屬卓尼縣境河段長50.5公里;屬臨潭縣境
河段長27.7公里。落差l 460米,多年平均流量11.17立方米/秒。
黑河黑河為桃河西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佐蓋曼瑪鄉境內的修季克卡山和桑支崗山
麓。 在合作市境內源頭稱納沃開曲,納入德合茂、吾龍等溝水後,稱才木車河。自安洛村東
人卓尼縣康多鄉境內後又納入光雜河、拉路河、連珠河、利加河等支流。 此段成為黑河,在
||自潭縣八角鄉牙扎坎村出甘南外|境,人臨夏州康樂縣,在蓮麓鄉境河口村人 挑河。 全長約
120公里,其中在合作市境內河段長 26.2公里。
挑河流域各水系的水文資料大多統計於20世紀80 年代初、 中期。 至 20世紀80 年
代末期,由於大量砍伐森林,燒山開荒,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等人為因素的破壞,植被面積
急驟減少, 挑河乾、支流水量銳減。 北岸的大部分支流已乾捆或變為季河
冶木河水系位於縣境最北邊,北以圍子山、白石山成為與洮河另一支流倒流河的
分水嶺。軸心河即冶木河,由南北兩源匯成,南源稱黑河,北源稱連珠河,南以扎尕梁
與羊沙河水係為界,匯集本縣康多、杓哇兩鄉的尼克江溝、哇浪溝、路崖溝、連珠溝、水
磨溝的大小支流12條河水,集水面積1333平方公里。
冶木河洮河西岸主要支流,全長約70公里。此河流經夏河、卓尼、臨潭、康樂四縣轄境。在夏河境內的上游段,稱納沃開曲;從流入康多鄉境內到臨潭縣冶力關鄉的中游段,稱黑河;從冶力關以下直到康樂縣蓮麓鄉斜角灘匯入洮河的下游段,才稱為冶木河。冶木河在縣境內匯入了康多鄉水磨川河和連珠河及美日山北麓的十餘條小支流,從哲赫南克村西入境流經康多、杓哇兩鄉轄地於光尕村附近出境,段長22公里。區內集水面積67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3400萬立米。
冶木河過境河流。發源於夏河縣的麥仁鄉境內,並有卓尼縣康多鄉諸支流匯入,在
冶力關鄉小河口入境。由西向東流經冶力關鄉的鮮家橋、解家磨,邢家莊、洪家莊、關
街至八角鄉的牙扎坎出境於康樂縣境入洮河。冶木河境內流域面積228平方公里,年徑.,
流量5130萬立方米,全長約75公里。
冶木河:自蓮麓西南部的牙扎坎入境,
冶木河自西至東入洮河。倒流河,楊
家河經五戶、景古鄉在河口村入洮河。
從低寺坪入洮河。長9.5公里。積水面
積43.68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自產1087萬立方米,過境31980萬立方米平均流
量0.345萬立方米/秒。徑流深249毫米,徑流係數O.36,降水量690毫米,比降
12.2%。。
水文特徵
洮河流域各水系的水文資料大多統計於八十年代初、中期。至八十年代末
期,由於大量砍伐森林,燒山開荒,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等人為因素的破壞,植
被面積急驟減少,洮河乾、支流水量銳減。北岸的大部分支流已乾涸或變為季
河。南岸的車巴河、卡車河、大峪河及西岸的羊沙河、冶木河等主要支流的河
床水位幾乎下降了一半。幹流洮河亦今非昔比,1990年底的徑流量尚不足共和
國成立初期的三分之一。
支流水源
位於八角、冶力關鄉交界處,稱冶海,俗名常爺池。湖水
總面積750畝,海拔2610米,源自八角鄉石門河流入而成,東西分別面臨北嶺崖和白石
山,南為由巨大的亂石堆集而成的大壩。湖水呈深綠色,清澈如鏡,水位大旱不降,大
澇不溢,池底有大量溫泉水湧出。冬季湖面結冰,形成奇麗的花紋,稱。冶海冰圖’’。湖
邊緣僅有水陸兩棲動物娃娃魚,再無其他水生動物。湖水自石門檻底滲出南下形成池溝
河,清淨無污染,水溫恆定,適合飼養虹鱒魚,現有養殖場。:
水利
康多電站位於康多三岔口,於1973年建成,裝機容量為84千瓦,於1988年申請
報廢后,又投資扶貧資金61萬元,在加靈村重建電站,為混流式水輪發電,裝機200千
瓦,解決了全鄉用電.
惠家莊水渠1975年1月設計旋工,1977年竣工。渠道為無壩引水式,從冶力關惠 ;+
家莊村附近河灘引入冶木河水,在本鄉堡子村出口,全長7.5公里,流量1.5立方米/秒。。t-
原設計灌溉面積1500畝,有效灌溉面積800畝,‘1981年實際灌溉250畝。1990年實際’,
灌面積650畝。
二、冶海電站(即冶海一級電站)
始建於1977年,1980年建成發電,共投資67.2萬元。位於臨潭縣冶力關鄉池溝,坐
落在池溝河上游,系引水臥式電站,設計工作水頭70米。流量0.9m3/秒,年發電量150
萬度。裝有兩台HLl29一WT一60和TSL85/36二6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X 250千
瓦。有職工20名。
;,三、冶力關電站.(即冶海三級電站)。,位於冶力關鄉關街村,坐落在池河溝下游,系無壩引水臥式電站。
7設計工作水頭15米,流量0.7立方米/秒,年發電量是40萬度。裝有一台HL30卜WJ-
二42和TSL49。3/30一6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5千瓦,與冶海電站併網運行,合
。’並核算。有工作人員4名。t一
斜角灘渠1956年建成。從橋山腳下引冶木河水,經尕拉橋、斜角灘、常
家,下乍、下戚家至丈乍拉尕出水,長7.2公里,灌地1500畝。後因引水地段滑
坡塌方,1979年改從足古川引水,在尕拉橋附設跨度154米的鋼桁架渡槽後,水
源保證。
河流介紹
冶木河上游流域內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黑色,由南北兩源匯合而成,北源發源於合作市太子山東端額格夏銳(3920米);南源為主源,稱黑河,發源於與羊沙溝、佐蓋多瑪溝三溝交界處的扎尕梁(3736米),北源西北—東南流向,南源西南東北流向,兩河匯合後與北源同向,匯入那忙庫曲後稱中曲,在進入康多峽谷後由西向東流向,在流入冶力關盆地後稱為冶木河(杓哇和冶力關古時為冶木部落的領地),河流由西向東經合作佐蓋多瑪、卓尼完冒、康多、杓哇、臨潭冶力關、八角、康樂蓮麓等鄉鎮,在康樂縣蓮麓鄉(1997米)注入洮河,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3平方公里,徑流量1.879億立方米。
分段
上段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邊緣的甘南高原,地勢平緩渾圓,水流侵蝕切割輕微,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草甸草原地貌的美仁大草原,地勢比降極小,水流迂迴緩慢;
從河流流向轉折點的康多峽往下為下斷,區域為高山峽谷區,兩岸卡斯特地貌發育,花崗岩山峰聳立,河谷狹窄,河流在石峽中激盪流淌,形成了著名的冶木峽,只在冶力關形成了一個長6公里,寬0.5—1公里的冶力關谷地和河口蓮麓衝擊川地,在北岸冶力關—冶木峽東峽入口處形成了豐富的丹霞地貌。該段山體高差達1800米,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是洮河林區北部林區的主體部分,在支流的上游區山勢平緩處和高海拔處也分布高山草甸草原。
支流分布
支流主要分布在下段,上段只有一條大支流那忙庫曲從右岸匯入;下段的左岸有兩條大支流匯入尕爾肖曲和池溝河,水量明顯增加;右岸有6條小型支流溪水匯入,單個支流匯入水量加大不明顯,總體影響較大。
在左岸支流池溝河中游有一堰塞湖—冶海,面積1.2平方公里,有石門河較大水流匯入,無明顯出水口,在山體下部有大型泉水群流出,形成池溝河。
景區建設
木峽位於冶力關鄉境內,東西橫穿全鄉,西起卓尼縣的康多、勺哇鄉之間,東
接康樂縣蓮麓鄉,全長40多公里。冶木河從西向東穿峽而過。冶木峽又分上峽和下峽。
上峽即西峽,下峽又稱為東峽.兩岸峭壁聳立,高之千仞,青松懸壁,奇石雲中飛來,景’
象萬千。.
第七節康多峽景區
景區位於縣境康多鄉、構哇土族鄉的冶木河、岔巴河峽谷地段。東西段稱下峽,南
北段稱上峽,共長30餘公里,兩段相交,略呈直角形.這裡屬西秦嶺祁呂弧形褶皺地帶,
下峽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初,險峻異常。峽谷內石峰緊貼,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
激流澎湃,清澈見底,山間飛瀑如練,懸掛崖隙.峰頂谷間,千樹交柯,萬木競翠,藤
蘿若帶,野花飄香。上峽景觀尤盛,奇峰怪石,層出迭現,千年古樹,盤根錯節,或幽
奇、或俊秀、或明麗、或壯美,移步換景,引人入勝,恍若人間瑤池,地上仙境。峽谷
頂部平原丘陵間,成為天然牧場,牛羊黑白相間。遠眺白石山裸岩,白雪皚皚,高聳霄
漢,史稱“露骨山”。周遭點綴著稀稀落落的土族村寨,一座座搭板房鱗次櫛比。此間的
構哇土族鄉聚居著中世紀北方吐谷渾民族的後裔,經歷代遷徙後定居於此,他們雖然長
期與藏漢民族相處,但仍執著地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居宅、服飾及生活習俗。在其拉巴
村後幽靜的山谷峭壁間有一石洞,便是構哇寺創始人羅桑南傑苦行靜修之地,其周著名
的佛教古剎多瑪寺、水磨川寺都是他主持創建的。1943年著名的甘南農民起義領袖肋巴
佛懷來倉·金巴加木措就是水磨川寺的活佛。
由於該區特殊的地形和氣候,形成了密集的自然景色—冶力關國家4A級景區。有卡斯特地貌形成的十里睡佛(睡將軍)、蓮花山;雅丹地貌形成的赤壁幽谷、小麥積、陰陽石;卡斯特地貌—水形成的冶木峽、冶海;降雨—氣候—土壤—海拔形成的黃尖子、美仁大草原、八角花谷等,還有各種人文景觀,成為全省的重點旅遊區。
流域
合作市薩|其特妹的地理位置, 自占以來就是中原和西蜀與安多藏民應接的,fi:要樞
紐,JJI史上是藏漢交流、東進西ti-\、南來北往的著名商貿集散地。據史料記載,遠在在秋戰
國時期,合作就是古"jf[j羌首領元戈愛劍建立羌族政權的北塞E慎。 巾陽時WI,西北遊牧民
族吐4等渾在北距f斗刊=: 80公里的飽罕地區建都立國 j下開闢n通了歷史上著名的jJ[j連四.
域、西藏和印 l度, 南接中原和西蜀的“絲綢雨路”。 請代以後,ft作曾一度被稱為“黑錯
藏語音譯,又稱“辯城”,意為F令羊「H沒的I也方。r』n匡正朝時Jm蘭州府循化廳管理下的南番
二十一寨中的黑錯寨。 清道光二|-六年( 1846年),黑錯四溝的藏族人民在:與地反市鬥爭
領袖宏布剛究、索努脫巴的率領下起義,失敗後,黑錯和l美武被劃人挑州廳轄區 , .-1-1華民
同時才被劃歸夏河,編為主Z河設的局第四區。 1953年,甘南藏族向治區(後改為州)成立
時,就選定了四周 i主i l軋羅列,低111環抱.地勢平坦寬闊的沉積盆地祟錯為州府駐地。
1996年6片,經罔務院
批准,省人民政府正式通知設立合作市。經過一年的籌備,合作市於1998年l 片!日正
式掛牌運作。 隨後撤銷合作慎,於2000年l片18日設立了4個街邊辦事處p
合作,是全州經濟建設的基地,又是全州| 各項事業發展的龍頭。合作市是一個以 藏族為主體 的 多民族聚居區和多宗教並存區。
合作市是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是全州政治、經濟、 文化中心、也是甘肅、青海、四川13省的
交匯處。
合作鎮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駐地。位於夏河縣東南部,岷(縣)合
(作)公路與王(格爾塘)合(作)公路銜接處國道213線上的交通樞紐地。北
距省會蘭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縣城67公里;西南距碌曲縣城78公里,距
瑪曲縣城186公里;東南距臨潭縣城78公里,距卓尼縣城i05公里,距舟曲縣
城321公里,距迭部縣城277公里。
合作一名本系藏語譯音,清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直稱為“黑錯",
是清朝蘭州府循化廳轄“南番二十一寨’’的黑錯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
錯四溝藏族民眾舉行反清起義,起義失敗後,被劃入洮州轄區。1927年,民國
政府在夏河設縣,編組保甲時,成為夏河縣第四區區署駐地。原市區是在寺院
塔哇的基礎上,因位於洮州赴河州交通要道的地利條件而發展起來的。當時只
有一、二百戶人家,數條不足百米長的窄街兩旁多數是供過往腳戶、客商歇腳
的低矮客棧。因治安狀況不佳,商戶大都不敢在此開業,因而市面蕭條,文化
設施更屬空白。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將州府從拉卜楞遷駐黑錯,甘肅省設計
公司即對城區建設作了初步規劃。1955年開始建設,1956年5月自治州政府及
其所屬部門分別遷入新址,將黑錯二字改寫為合作,既取藏語諧音,又取民族
和睦團結之意。合作始成為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卓尼縣歷代屬洮州轄地,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番人酋長些地率疊番達
拉等族內附,永樂十一年(1413年)授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並接管卓尼大寺
住持大權,逐步成為政教合一地方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到第四代旺秀時被明廷
賜姓名楊洪,始冠楊姓。由於楊氏世代承襲者效命朝廷,不遺餘力,因而封官
晉爵,勢力範圍也隨之擴展,至清道光時,今甘南地域之近半幾為其所統。
民國建立,卓尼地區仍為楊土司屬地。1937年卓尼設治局成立。1943年推
行保甲制,卓尼地區亦開始編查保甲,直至1947年全境編查才告完竣。編
1949年9月11日,洮岷路保全司令楊復興率眾起義,卓尼和平解放。1950
年,楊復興宣布廢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
治區行政委員會成立。
1951年開始組建基層政府。
秦漢時為隴西郡臨洮縣。東晉為吐谷渾屬地。北魏太平真君時置水池、藍
JiI、蕈川3縣,兼置洪和郡,屬河州,不久復入吐谷渾轄。北周分置美相、洮
陽、廣恩、金城、樂川、迭川、合川、博陵、寧人9縣,於美相置洮陽郡,兼
置洮州,於合川置西疆郡。隋廢廣恩、通義、西疆3郡及洮、旭、疊3州,改
洮陽郡為臨洮郡,仍治美相,省洮陽縣,其地人美相。於疊川置總管府,尋廢。
開皇初,省博陵、寧人2縣入當夷,析樂川置歸政縣,兼置疆澤郡,旋並廢。又
改金城為美俗。隋仁壽初(601年)改廣恩為洮河縣。大業初(605年)又將洮第三章行政區劃·165·
河改為洮源縣。唐廢洮陽、洮源縣。唐高祖武德初(618年)重置博陵縣。二年
於美相置洮州。貞觀二年(628年)徙州治美相縣治洪和城。五年改美相為臨潭。
八年州縣俱還治洮陽川。十三年又裁博陵。永徽元年(650年)於洮州置都督府。
開元十七年(729年)廢洮州都督府入岷州。二十年於縣置臨州,旋又恢復洮州,
屬隴右道。天寶初(742年)更名臨洮郡。乾元初(758年)復名洮州。廣德
(763年)中陷於吐蕃,稱臨洮城。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保順軍,復
陷吐蕃。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收復,仍稱洮州。金因之。元置洮州元帥府,
並置可當縣,隸宣政院屬的脫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衛,隸陝
西都司,十二年自舊城遷新城。清初因襲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隸鞏昌
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衛設廳,設撫番同知,隸甘肅省鞏昌府。廳下按
方位置東、西、南、北四“路’’,每路之下數村為“里"。城區分為18坊。其時,
廳之轄區除四路外,尚管部分番族部落,即今夏河縣境的美武8旗(今佐蓋曼
瑪、佐蓋多瑪兩鄉地,原屬循化廳轄,光緒初年劃撥洮州)、惡化5旗(今勒秀
鄉俄合道迤北包括加茂貢鄉)、奄著旗(今阿木去乎、牙利吉鄉)、麥細族(今
吉倉鄉)、吉扎族(今吉倉鄉西)及今碌曲縣境的石藏族(今西倉、拉仁關、瑪
艾3鄉)、雙岔族(今雙岔、尕海、郎木寺3鄉)、阿辣族(今阿拉鄉)。
民國初改為臨潭縣,隸蘭山道,道廢后直屬省。縣屬6區、3鎮、45鄉。第
一區駐新城,轄1鎮5鄉。第二區駐恆足旗(王家墳),轄1鎮12鄉;第三區
駐新堡,轄10鄉;第四區駐羊永,轄10鄉;第五區駐冶力關,轄7鄉;第六
區駐舊城,轄1鎮1鄉。縣治新城。
冶力關鄉位於臨潭縣北部,約距縣城90公里。西與卓尼縣康多、恰蓋2鄉接壤,東、
南、北三面均與本縣八角、、羊沙2鄉毗連。全鄉地處山谷地帶,四周大山環抱,冶木河
,,水東流經鄉境。全鄉面積154.36平方公里,‘海拔約在2218至3611米之間,氣候較溫暖
而多雨。, ..…一.’:.,::+
.,一冶力關鄉,是由原稱“野林關一演變而來。野林關相傳是以野外森林和關隘組合得
、名的,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地方關口。向北經紅道峪到狄道;向西北經陡石關到河州;
向南經石廟堡、羊沙到洮州;向西經美仁通往廣大藏區i向東南經石門口、哇兒溝可通
’
岷州。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置水池縣j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
(474)置蕈川縣,屬洪和郡治轄。北周時廢蕈川縣,另置水池縣,屬袍罕郡轄。隋因之;
唐廢。宋後吐蕃占據築城駐守,名日“鞏令城”。後再無建置,地屬洮州。民國末年,屬
臨潭縣冶海鄉。新中國建立後,設定第四區(即冶力關區)。1958年為冶力關人民公社,
並劃勺哇、八角一帶地區歸冶力關公社管轄。1984年改社為鄉。現轄9個行政村、41個
生產合作社、1800戶、851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2人),其中漢族8407人,少數民
族112人,鄉村戶數1592戶、7489人。現有住房面積39.80萬平方米。.≯
.經濟以農業為主,有總耕地面積1.39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3150畝,其中小麥、
青稞、蠶豆、豌豆、洋芋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500畝,總產量1675280公斤,油菜籽、
胡麻、大芥等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50畝、總產量100020公斤。有大牲畜2734頭、匹、羊
8182隻、豬2338口。
冶力關是一個名勝古蹟非常豐富而又集中的地方,古城堡及古城遺址有水池縣古城、
鞏令城(寨子)、石關堡(關街西)、石峽堡(窯峴村南)、惠家莊堡、洪家莊堡、石城堡
(後山)、石廟堡(石廟村)、新城堡等8處。風景名勝有冶海、妙華山熱河、石門檻小海、
東山竹林、常爺廟、古柳飛磨、冶木峽、幽泉飛瀑(惡泉)、紫岩紅霞等。最著名的名勝
有冶木峽和常爺池。
一
-i
冶力關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有森林面積74695畝,主要有松、樺、楊、柳、青桐等
樹種。野生動物有豹子、野羊、狍鹿、麝、狐狸、狼、野豬、馬雞、野雞等。產有麝香、
秦艽、黨參、丹參、黃柏、大黃、紅(黃)芪、豬苓、赤芍、柴胡、羌活等中草藥。
卓尼縣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縣境轄地5419.68平方公里,分設1鎮
16鄉,97個村委會,469個村民小組,居民以藏族為主,共有藏、漢、土族人口87241
人,其中藏族人口53448人,占總人口的61.2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縣人民
政府駐柳林鎮。
卓尼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縣境的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02。467"--104。027,北緯
34。10’一--35。10'之間,正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軸心。縣境轄地與甘肅西南的四川、青
海相鄰,歷代曾分期隸屬於雍、秦、隴諸地及陝西、甘肅轄領。今縣地與四川及甘肅的
4州(地)10縣為鄰,東有岷縣、漳縣(定西屬縣),北有渭源(定西屬縣)、康樂、和
政(臨夏州屬縣)}西有夏河、碌曲(甘南州屬縣),南有若爾蓋(四川阿壩州屬縣)、迭
部(甘南州屬縣)I中與近鄰臨潭縣環接。從其四鄰及所處地域,卓尼應為一四通八達之
經貿繁榮地帶,其實相反;其歷來就是有名的偏僻邊隅,其間山大溝深,舟車不通。又
處歷代建置中的省、州邊緣地帶,兵家必爭,戰事紛繁,天災人禍經年不斷。且由封建
土司政教合一制度統轄500餘年,封疆自守,不與外界往來,直至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公
路事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才使卓尼打開了門戶。
卓尼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從現存的各類資料分析,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
類的棲息發祥地之一,在流經境內174公里長的洮河兩岸,密布著古人類各個時期的文
化遺址和歷代大小城堡遺蹟,並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但由於此地自唐末以後文
化事業的衰落,不重視歷史資料的積累保存,所以在祖國千百年的歷史文獻和文明史中,
雖曾占據一席之地,但浩瀚的史料中很少有對其地的精確考證。此地悠久的民族淵源,廢
置無常的建置沿革在史料中僅有一些鳳毛麟角般稀罕的零星記載。
康多鄉
鄉政府駐康多寺,鄉以寺得名。轄區位於美日、威當、保兒子、圍子、花崖諸山中.
西與夏河縣美仁鄉接壤;東與杓哇土族鄉毗連;北與康樂、和政兩縣隔關相望,南以美
日山與恰蓋鄉為鄰。有林區便道公路東接新冶公路,距縣城卓尼114公里。
此地原屬卓尼土司上冶三旗分轄。民國時曾隸屬於設治局北山鄉。新中國成立後屬
北山區卡維、康多兩鄉所轄。臨、卓兩縣合併後,劃歸臨潭縣冶力關公社。兩縣分設後,
卓尼縣於此設康多鄉。1965年底,與鄰近杓哇鄉合併,仍稱康多鄉。1986年10月,杓
哇土族鄉分設,以其原轄境屬之。
康多轄區地處冶木河上游,屬一小型山谷盆地,氣候溫和,適應小麥、青稞、大豆、
洋芋等農作物生長。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豐美,礦藏豐富,極益
農、牧、林、工礦業的綜合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前,因當地牲畜大幅度減少,多靠出租
草場收山價作為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直到如今,尚有相當一部分山林草場被外州縣占用
不還。。‘一
全鄉總面積443.84平方公里,其中尚存外州縣占用80餘平方公里。現有實際使用
草場面積24萬餘畝,耕地2758畝。1990年糧食總產量90噸,油料40噸,年末各類牲
畜存欄14677頭(只)。現轄4個村委會、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2戶,2043人,其
中藏族1883人,占總數的92%.
寺得名。轄區與康多鄉緊連,曾屢與康多為一鄉所轄,轄地
常爺池)西南畔。原為卓尼楊土司上冶杓哇旗所轄。1953年
62年分縣後仍設杓哇鄉,1965年底併入康多鄉。1986年lo
月26日,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並報請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杓哇土族鄉。
。杓畦土族系全省尚存之吐谷渾後裔,自稱其為“土呼家”。因長期脫離大本營,雜居
於藏族地區,現已被藏族所同化,除部分保留其方言和獨特的服飾、生活風俗習慣外,全
部說藏話、使用藏族文字,現存僅549人,分布於今杓哇鄉的光尕、大莊等9個自然村
寨。全鄉總面積約36.5平方公里。擁有草場面積16萬畝,耕地5095畝,人均3畝有餘。
此地牧農兼營,農作物以小麥、大豆、洋芋為主。1990年糧食總產量353噸;油料30噸。年
末各類牲畜存欄4802頭(只)。現轄2個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共有土、藏、漢人口
273戶,1585人,其中土族549人,占總人口的35%。‘
航運
冶木河與羊沙河亦有水運之利。據調查統計,冶木河年輸出木材約有1.6萬根之多。
1926年木商從冶木河砍運木材約5000立方米,到1932年伐木達到120萬株,約2萬立
方米。羊沙河年輸出木材約2千多根。兩河放運至洮河再一總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