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冶方經濟科學獎一般指本詞條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為紀念中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孫冶方同志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表彰和獎勵對經濟科學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於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該獎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組織評選,其獲獎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研究各領域的最高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 創辦時間:1985年
  •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 發起人:薛暮橋、于光遠、許滌新
設立背景,設立原因,孫冶方,歷屆獲獎,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7年,評選意義,

設立背景

設立原因

為紀念孫冶方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經濟學家薛暮橋于光遠許滌新等發起於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1985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開始設立並評選。是中國經濟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孫冶方

孫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孫寶山、葉非木、勉之等,無錫玉祁鎮人,模範共產黨員,著名經濟學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經濟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歷屆獲獎

1984年

第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獎(4本)
1、羅季榮:《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2、梁文森、田江海:《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3、尹世傑(主編)、王美涵、羅鎮齊、何同甫、鄭必清、謝麗卿、楊體仁、胡在知、袁培樹、凌宏城、陳汀柯、彭明朗、陳錫齡:《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4、孫尚清(主編)、張卓元(副主編)、蔡中傑(副主編)、陳吉元(副主編)、張曙光、薛永應、劉厚成、張澤厚、陳玉光、陳勝昌、汪海波、戴園晨、霍俊超、冒天啟、惲希良、任惟忠:《論經濟結構對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論文獎(47篇)
1、周叔蓮:《科學、技術、生產力》,《光明日報》,1977年5月30日。
2、蘇紹智、馮蘭瑞:《駁姚文元按勞分配產生資產階級的謬論》,《人民日報》,1977年8月9日。
3、蔣學模:《再談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4、張朝尊、項啟源、黃振奇:《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產》,《經濟研究》,1979年第4期。
5、何建章:《我國全民所有制經濟計畫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經濟研究》,1979年第5期。
6、鄺日安、曉亮:《試論價值規律同企業獨立自主權的關係》,《經濟研究》,1979年第5期。
7、謝佑權、胡培兆:《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有計畫地利用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問題討論專輯》,《經濟研究》編輯部,1979年6月編。
8、曉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學的嗎?》,《哲學研究》,1979年第7期。
9、袁文祺、戴倫彰、王林生:《國際分工與我國對外經濟關係》,《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10、蔣一葦:《企業本位論》,《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11、蘇星:《怎樣怎樣使住宅問題解決得快些》,《紅旗》,1980年第2期。
12、楊勛:《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改變農業落後面貌》,《農業經濟問題》,1980年第1期。
13、王貴宸、魏道南:《聯繫產量的生產責任制是一種好辦法》,《農業經濟問題》,1980年第1期。
14、烏家培:《探索社會主義再生產模式的若干問題》,《經濟數學方法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2月出版。
15、陳敏之:《住房還是商品》,《社會科學》(上海),1980年第3期。
16、楊堅白、李學曾:《論我國農輕重關係的歷史經驗》,《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
17、廖季立:《從橫向聯繫和縱向聯繫談體制改革》,《人民日報》,1980年8月26日。
18、吳象:《陽關道與獨木橋—試談包產到戶的由來、利弊、性質和前景》,《人民日報》,1980年11月5日。
19、王夢奎:《企業領導制度中的一個問題—對於一長制的考察》,《經濟研究》,1981年第1期。
20、李成瑞:《財政、信貸平衡與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經濟研究》,1981年第3期。
21、顧宗棖、孫廣林:《試論我國工業企業的級差收益及其調節》,《社會科學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萬欣:《應當從分析商品開始研究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3、林文益、賈履讓:《關於供求規律及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經濟研究》,1981年第9期。
24、恭永應:《生產力系統論—關於生產力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的探索》,《經濟研究》,1981年第9期。
25、肖灼基:《關於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若干構想》,《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1年第5期。
26、趙人偉:《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和市場機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及其優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27、董輔礽:《經濟利益、經濟槓桿和經濟組織》,《大轉變中的中國經濟理論問題》,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28、滕維藻、鄭偉民:《資本國際化與現代國際壟斷組織》,《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29、馬家駒:《〈資本論〉的方法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研究》,《學術月刊》,1982年第3期。
30、吳敬璉:《關於我國現階段生產關係基本結構的若干理論問題》,《經濟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問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31、方民生:《論勞務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經濟研究》,1982年第5期。
32、劉景林:《論基礎結構》,《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
33、北京大學經濟系《資本論》教學小組:《勞動價值論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剝削的強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3年第1期。
34、張寄濤:《馬克思的剩餘勞動理論和社會主義剩餘勞動的性質及其再現形式》,《〈資本論〉與社會主義經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35、高峰:《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現實》,《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
36、孫尚清、吳敬璉、張卓元、林青松、冒天啟、霍俊超:《試論孫冶方的社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37、宋則行:《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合理高速經濟結構》,《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3期(經濟增刊)。
38、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重新組合”的歷史性要求及其在聯產承包制中的實現》,《學習與探索》,1983年第5期。
39、衛興華:《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
40、曾啟賢:《孫冶方經濟理論體系試評—突破理論困境的貢獻和新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術月刊》,1983年第11期。
41、何煉成:《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特殊含義》,《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2、余廣華:《國民收入生產結構的若干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3、楊聖明:《消費基金的性質、形成、動態及其內部的比例關係》,《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4、王向明:《人口與國民收入的生產和分配》,《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5、林凌:《關於中心城市改革的幾個問題》,《財貿經濟》,1984年第1期。
46、張曙光:《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47、黃達:《中國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和通貨物價控制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1986年

第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獎(5本)
黃達:《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導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周叔蓮(主編)、裴叔平(主編)、洪惠如、楊沐、徐傳珍、於麗文、黃覺非、王玉書、陳慧琴、陳棟生、黃江南、陳樹勛、丁敬平、孫克亮、錢家駿、黃載堯:《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
雍文遠(主編)、李鴻江(副主編)、袁恩楨(副主編)、王志平、王國誠、朱懋庸、楊建文、羅宗、周建明、張繼光、錢世明、龔金國、曹麟章、童源軾:《社會必要產品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陳琦偉:《國際競爭論》,學林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林子力:《論聯產承包責任制—兼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論文獎(12篇)(以文章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1、蔡重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探討》,《經濟研究》,1984年第10期。
2、趙人偉:《勞動者個人收入分配的若干變化趨勢》,《經濟研究》、1985年第3期。
3、復旦大學經濟系國民經濟研究小組:《目前我國消費基金膨脹的原因及對策》,《中青年經濟論壇》,1985年4月創刊號。
4、吳敬璉:《再論保持經濟改革的良好經濟環境》,《經濟研究》,1985年第5期。
5、薛敬孝:《耐用消費品副類和再生產周期理論》,《南開學報》,1985年第5期。
6、林凌:《城市經濟商品化與城市開放》,《財貿經濟》,1985年第9期。
7、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綜合調查組:《改革:我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調查綜合報告》,《經濟研究》,1985年第11期。
8、中國社會科學院“六五”經驗研究組:《對“六五”時期建設和改革問題的回顧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
9、華生、何家成、張學軍、羅小朋、邊勇壯:《微觀經濟基礎的重新構造》,《經濟研究》,1986年第3期。
10、衛興化、洪銀興、魏傑:《企業活力與企業行為約束機制》,《學術月刊》,1986年第4期。
11、徐節文:《我國的工資改革》,《中國經濟建設的若干理論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
12、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論國民經濟結構變革——新成長階段農村發展的巨觀環境》,《經濟研究》,1986年第5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辦公室
1987年3月24日

1988年

第三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4本)
1、熊映梧(主編)、王愷、張藝、吳國華、孟慶琳:《生產力經濟學原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胡汝銀:《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6月出版。
3、潘振民、羅首切:《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均衡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6月出版。
4、中國科學院課題組、北京大學課題組、中共中央黨校課題組、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吳敬璉課題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課題組、國家計委課題組、上海課題組:《中國改革大思路》,瀋陽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論文獎(7篇)
1、丁聲俊:《關於我國糧食發展戰略問題》,《河南糧食經濟》,1985年第11期。
2、李成瑞:《關於巨觀經濟管理的若干問題》,《財貿經濟》,1986年第11期。
3、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聯繫》,《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丁鵠:《向慢性通貨膨脹論者進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評審小組推薦)
5、李京文、鄭友敬等:《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問題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8年第1期。
6、戴園晨、黎漢明:《工資侵蝕利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潛在危險》,《經濟研究》,1988年第6期。
7、季崇威、楊沐:《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執行外向發展戰略》,《人民日報》,1988年7月18日。

1990年

第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4部)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李江帆:《第三產業經濟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李揚:《財政補貼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6月出版。胡代光、魏塤、宋承先、劉詩白主編:《評當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論文獎(8篇)
1,蔡江南、符鋼戰、沈晗耀、林綏:《企業勞動力面臨的問題及其出路——對上海企業的調查研究報告》,《上海經濟研究》,1987年第6期。
2,樊綱:《灰市場理論》,《經濟研究》,1988年第8期。
3,吳敬璉:《通貨膨脹的診斷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4,貝多廣:《論社會資金流動的綜合平衡》,《經濟研究》,1989年第7期。
5,陳吉元、鄧英淘、姚鋼、徐笑波:《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改革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思路》,《經濟研究》,1989年第10期。
6,程秀生:《中國傳統的積累模式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形勢分析小組:《以改革促穩定在穩定中發展》,《經濟研究》,1990年第7期。
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八五”計畫基本思路研究組:《“八五”經濟發展:方針、途徑與政策》,《經濟研究》,1990年第7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辦公室
1991年4月28日

1992年

第五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4部)
李拉亞 :《通貨膨脹機理與預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年11月出版。
楊堅白等:《新中國經濟的變遷與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4月出版。
吳敬璉:《通向市場經濟之路》,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 8月出版

1994年

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6部)
許滌新(主編)、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行、簡銳、胡鐵文、徐雪筠、陳正炎、王水、徐新吾、黃如桐、姜鐸(蔣立),唐傳泗、貴畹蘭、汝仁、劉佛丁、丁長清、吳太昌、朱秀琴、郭太炎)
王慧炯(主編)、陳小洪(副主編):《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胡汝銀、林棟樑、鄭易生、張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呂朴、夏小林、王衛、楊良、常清、廖英敏、盧文榮、陳海淳、魯志強、胡欣欣)
王洛林、翁君奕、張小金、李文溥、陳其林、黃建忠、莊宗明、郭俊勝、朱崇實:《外商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評價——理論與方法》,鷺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馬建堂(主筆):《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陳小洪、吳仁洪、金爾林、王麗傑、房漢廷、姚廣海、丁宏祥)
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成長與結構變動》,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12月出版。
劉方棫(主編)、楊聖明(主編)、張少龍(副主編):《90年代中國市場消費戰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陳炳才、於小東、劉偉、張平、賈履讓、王剛、劉春旭)
論文獎(14篇)
1、鄭洪慶:《超越放權 強化產權——對部分國有企業“虛脫症”的思考》,《經濟日報》,1990年6月29日。
2、張問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概述》,《經濟研究》,1991年第6期。
3、中國城市土地使用與管理課題組(李揚執筆):《我國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4、劉世錦:《經濟體制組織選擇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研究》,1992年第4期。
5、唐宗焜:《國有企業利潤轉移和企業再生產能力》,《經濟研究》,1992年第7期。
6、江小涓:《中國推行產業政策中的公共選擇問題》,《經濟研究》,1993年第6期。
7、吳曉靈、謝平:《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的中國貨幣政策》,《經濟導刊》,1993年第4期。
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克平執筆):《建立一個規範、有效的財政新體制》,《改革》,1993年第6期。
9、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周小川執筆):《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
10、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1、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
12、國家計委經研中心基礎產業資金籌集課題組(郭樹華、孫國華、許江萍執筆):《我國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資金籌措》,《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年第6期。
13、鄭玉歆:《正確認識我國工業經濟效益的總體趨勢》,《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年第6期。
14、辜勝阻:《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何處去》,《改革》,1994年第4期。

1996年

第七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5部)
嚴瑞珍、王沅:《中國貧困山區發展的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袁志剛:《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套用》,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2月出版。
朱玲、蔣中一:《以工代賑與緩解貧困》,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中華書局,1995年11月出版。
劉偉(主筆):《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蔡志洲、楊去龍)
論文獎(11篇)
1、李克強:《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2、趙曉雷:《對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經濟學分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3期。
3、李光遠:《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旗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習札記》,《求是》,1994年第9期。
4、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科片“1991~2010年經濟發展思路”課題組(李京文等執筆):《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與政策選擇》,《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
5、“中國社會保障的體制選擇與經濟分析”課題組(周小川、王林執筆):《社會保障:經濟分析與體制建議》,《改革》,1994年第5、6期。
6、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張春霖:《從融資角度分析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劍閣執筆):《繼續推進流通市場化和市場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
9、李揚:《國際資本流動與我國巨觀經濟穩定》,《經濟研究》,1995年第6期。
10、黃季焜:《中國糧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對策——也談中國是否會使世界飢餓》,《改革》,1996年第2、3期。
11、許小年:《信息、企業監控和流動性——關於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改革》,1996年第4期。

1998年

第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陳錫文:《中國農村改革:回顧與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楊承訓:《市場經濟理論典鑒——列寧商品經濟理論系統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3.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論文獎(12篇)
1. 朱善利:《論經濟總量均衡的條件》,載《效率、公平與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論壇》1992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2. 趙匯:《怎樣理解馬克思的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2期。
3. 楊瑞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理論思考》,《經濟研究》,1995年第2期
4. 中國社會科學院“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研究”課題組(鄭海航、江小涓、張承耀負責):《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的虧損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楊聖明、溫桂芳、邊勇壯執筆):《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總體構想》,《財貿經濟》,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
6. 唐宗焜、韓朝華:《國有企業產權交易行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金碚、胥和平、謝曉霞執筆):《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報告》,《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
8. 劉樹成:《論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9. 銀溫泉、臧躍茹:《目前企業集團發展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經濟參考報》,1998年1月6日。
10. 張軍擴、呂薇、熊賢良(執筆):《國有經濟的職能錯位與戰略性改組的基本方向》,載《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11. 江小涓:《市場化進程中的低效率競爭實踐—以棉紡織行業為例》,《經濟研究》,1998年第3期。
12. 葉坦:《“中國經濟學”尋根》,《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1999年6月12日

2000年

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1部)
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 宋曉梧、張小建、陳宇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本書總論),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
2. 閻滔:《論從抑制通脹到擴大內需轉型期的巨觀調控政策》, 《改革》,1998年第6期。
3.胡鞍鋼:《就業與發展──中國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序),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 韓俊:《農村經濟結構的變更與國民經濟發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第九章,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
5.宋文兵:《中國的資本外逃問題研究》,《經濟研究》,1999年第5期。
6. 許憲春: 《世界銀行關於中國GDP數據的調整及其存在問題》,《經濟研究》,1999年第6期。
7.陳清泰等主編:《國企改革攻堅15題》,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林毅夫:《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第四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9. 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 》,《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楊惠馨:《以汽車製造業和耐用消費品製造業為例的結論和政策含義》,《企業的進入退出與產業組織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1年6月3日

2002年

第十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李維安等:《公司治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2、臧旭恆等:《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分析》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聯合出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套用》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出版。
論文獎(8篇)
1、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節選自《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范從來:《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研究》,《經濟研究》,2000年第7期。
3、王燕等:《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轉軌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經濟研究》,2001年第5期。
4、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經濟研究》,2001年第8期。
5、楊瑞龍(主編):《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及其深層次的解釋》 ——節選自《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的經濟學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這一部分主要觀點和內容見《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7期)
6、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郭克莎執筆):《工業化與城市化關係的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7、賈康、 白景明:《縣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經濟研究》, 2002年第2期。
8、張曉山等:《對中國農民中介組織的理論研究》——節選自《聯結農戶與市場—中國農民中介組織探究》第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004年

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 倪鵬飛主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 紀寶成主編:《轉型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秩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 黃少安:《關於制度變遷的三個假設及其驗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
2. 張曉朴:《入世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政策選擇》(上、下篇),《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4、5期。
3. 余永定:《通過加總推出的總供給曲線》,《經濟研究》, 2002年第9期。
4. 張新、蔣殿春:《中國經濟的增長——GDP數據的可信度以及增長的微觀基礎》,《經濟學(季刊)》第二卷,第一期,2002年10月。
5. 張車偉:《營養、健康與效率-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證據》,《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6. 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恆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成長前沿課題組:《經濟成長、結構調整的累積效應與資本形成-當前經濟成長態勢分析》,《經濟研究》,2003年第8期。
8. 劉小玄:《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均衡模型》,《經濟研究》 ,2003年第9期。
9. 謝平、路磊:《中國金融腐敗研究:從定性到定量》,《比較》,第8輯,2003年9月。
10.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加快建設公共服務性政府》,《經濟參考》,2003年12月24日。

2006年

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王元龍:《中國金融安全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地主制經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左大培:《內生穩態增長模型的生產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林漢川、夏敏仁、何杰、管鴻禧:《中小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北京、遼寧、江蘇、浙江、湖北、廣東、雲南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於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3、胡必亮:《村莊信任與標會》,《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4、荊林波:《質疑外包服務降低成本及引起失業的假說——以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為例》,《經濟研究》,2005年第1期。
5、李揚、殷劍鋒:《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高投資和中國經濟成長》,《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
6、趙志君、金森俊樹:《一個中國私營部門發展模型》,《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
7、陳佳貴、黃群慧:《工業發展、國情變化與經濟現代化戰略—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8、劉樹成、張曉晶、張平:《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經濟研究》,2005年第11期。
9、平新喬、郝朝艷、毛亮、李化松、張璐、胡向婷:《垂直專門化、產業內貿易與中美貿易關係》,選自《中美貿易順差結構分析與對策》一書(張燕生、劉旭、平新喬主編)第二章,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0、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改革》,2006年第5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7年7月27日

2008年

第十三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2部)
1. 吳慧主編:《中國商業通史》(共5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3月、2005年8月、2006年7月、2008年5月出版。
2. 何煉成:《價值學說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出版。
論文獎(7篇)
1. 沈坤榮、付文林:《稅收競爭、地區博弈及其增長績效》,《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2. 白重恩、謝長泰、錢穎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比較》第二十八輯,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3. 李周主編:《中國反貧困與可持續發展》第六章《中國扶貧績效及其因素分析》,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4. Lawrence J. Lau(劉遵義)等:《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及其套用——中美貿易順差透視》,《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總報告——對17個省(市、區)2749個村莊的調查》,《改革》2007年第6期。
6. 裴小革:《論財富》(節選自楊聖明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第二章),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7. 姚洋、張曄:《中國出口品國內技術含量升級的動態研究——來自全國及江蘇省、廣東省的證據》,《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9年8月

2010年

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空缺)
論文獎(8篇)
1. 陳增敬、LARRY EPSTEIN:Ambiguity, Risk and Asset Returns in Continuous Time(中文譯名:《連續時間條件下的模糊性、風險性和資產收益》),Econometrica,Vol.70,No.4,2002.(《經濟計量學》2002年7月,第70卷)
2. 曾力生:Effects of changes in outputs and in prices on the economic system: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using the spectral theory of nonnegative matrices(中文譯名:《產量變動和價格變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利用非負矩陣譜理論的投入產出分析》),Economic Theory,Vol.34,Issu.3,2008.(《經濟學理論》2008年3月,第34卷)
3.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套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4. 張曉朴:《外資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後評價分析和政策建議》,《比較》2008年9月第38輯。
5. 潘家華、陳迎:《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6. 岳希明、李實、史泰麗:《壟斷行業高收入問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7. 謝富勝、李安、朱安東:《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和1975—2008年美國經濟的利潤率》,《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8.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1年7月

2012年

第十五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按出版順序排列)
著作獎(每部獎金20萬元)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主持人:侯雲春、韓俊、蔣省三):《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創新與頂層政策設計》,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2、劉世錦等:《陷阱還是高牆: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和戰略選擇》,中信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論文獎(每篇獎金10萬元)
1、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2、宋錚、Kjetil Storesletten, and Fabrizio Zilibotti:Growing Like China(中文譯名:《中國式增長》),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February 2011)(《美國經濟評論》2011年2月第101期)。
3、樓繼偉:《中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的六項制度》,《比較》2011年第6輯;“Six Systemic Reforms with which China Must Press Ahead”, in Masahiko Aoki and Jinglian Wu (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 150-IV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12.
4、許成鋼: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中文譯名:《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性制度》),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49, No. 4, Dec. 2011(《經濟文獻雜誌》2011年12月第49卷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3年7月8日

2015年

2015年11月8日,本次獲獎作品包括著作3部,論文4篇。
論文獎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發表於《比較》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獲得論文獎,另外三篇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成長前沿課題組(負責人:張平,執筆:汪紅駒)《高投資、巨觀成本與經濟成長的持續性》,魏尚進、張曉波《競爭性儲蓄動機:中國持續增長的性別比例與儲蓄率》,姚洋、鐘寧樺《中國企業中的工會與工人的福利》。
著作獎
著作獎為: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朱玲、楊春學、魏眾、羅楚亮、姚宇、金成武、鄧曲恆、王震、何偉《包容性發展與社會公平政策的選擇》,田國強、陳旭東《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機構推薦獎
從本屆起還專門設立了機構推薦獎,《比較》編輯室等四家機構獲獎。

2017年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17屆(2016年度)獲獎作品名單
著作獎(每部獎金20萬元)
1. 林重庚、麥可·斯賓塞等:《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國際視角的思考與建議》,中信出版社,2011年12月。
2. 李實、佐藤宏、史泰麗等:《中國收入差距變動分析——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V》,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3.伍戈、李斌:《貨幣數量、利率調控與政策轉型》,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年1月。
論文獎(每篇獎金10萬元)
1.Mark R. Rosenzweig, 張俊森:《人口控制政策會提升人力資本投資嗎?——雙胞胎、出生體重和中國“一孩”政策》(Do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induce mor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wins birth weight 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經濟研究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9年第76卷。
2.白重恩、張瓊:《中國經濟減速的生產率解釋》,《比較》,2014年8月(第73期)。
3.菲利普·阿吉翁、蔡婧、馬賽厄斯·德瓦特里龐、杜羅莎、安·哈里森、派屈克·勒格羅:《產業政策和競爭》,《比較》,2016年2月(第82期)(原載《美國經濟學期刊:總量經濟學》,2015年第7卷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7年9月29日

評選意義

迄今為止,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已在北京、深圳、日照和無錫等地舉辦了15屆頒獎大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的歷任評獎委員均為中國資深經濟學家。30年來,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本著孫冶方同志生前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精神,公平、公正地評選,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經濟學界新人,為繁榮中國經濟科學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多位獲獎的中青年經濟學家目前已在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崗位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