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是201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基本介紹
- 書名: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
- 作者: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 ISBN:9787502794293
- 頁數:251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25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面對當前國際極地形勢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獲得國家批准,正式以南北極專項為背景,我國相繼組織實施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作為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得以開展,獲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學考察數據和研究成果。《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總結了專項實施以來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考察的成果,並結合曆次考察的數據,對冰蓋斷面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與冰穹A深冰芯鑽探特徵和變動趨勢進行了反映。
目錄
第1章 總論
第2章 考察的意義和目標
2.1 考察目的和意義
2.1.1 考察背景
2.1.2 目的意義
2.2 我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的簡要歷史回顧
2.3 考察區域概況
2.4 考察目標(建議加總目標概述)
2.4.1 中山站至冰穹A冰蓋斷面及典型區域
2.4.2 冰穹A(崑崙站)區域
2.4.3 埃默里冰架區域
2.4.4 格羅夫地區
第3章 考察主要任務
3.1 考察區域
3.2 考察內容
3.2.1 深冰芯鑽探、儲存運輸與樣品處理分析
3.2.2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斷面冰川學綜合考察
3.2.3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
3.2.4 埃默里冰架區域
3.2.5 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3.2.6 北極斯瓦爾巴地區冰川環境調查工作
3.3 考察設備
3.3.1 冰雷達探測設備
3.3.2 冰蓋表面物質平衡與流速運動觀測設備
3.3.3 冰芯鑽探系統
3.3.4 格羅夫山考察主要設備
3.3.5 其他重要設備
3.3.6 現場和室內分析設備
3.4 考察人員及分工
3.4.1 考察人員
3.4.2 考察分工
3.5 考察完成工作量
3.5.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3.5.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
3.5.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
3.5.4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3.5.5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3.5.6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3.6 內陸考察重大事件介紹
第4章 獲取的主要數據與樣品
4.1 數據與樣品獲取的方式
4.1.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1.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1.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與評估
4.1.4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1.5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1.6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4.2 獲取的主要數據或樣品
4.2.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2.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2.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
4.2.4 埃默里冰架綜合調查與評估
4.2.5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2.6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3 質量控制與監督管理
4.3.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3.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3.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與評估
4.3.4 埃默里冰架綜合調查與評估
4.3.5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3.6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3.7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4.4 數據總體評價情況
第5章 主要分析與研究成果
5.1 深冰芯鑽探成果及綜合分析
5.1.1 場地建設成果
5.1.2 冰芯鑽取及處理成果
5.1.3 鑽探數據分析
5.1.4 冰穹A冰川學綜合調查及深冰芯計畫分析
5.2 南極冰蓋厚度、內部結構和冰下地形探測分析與冰蓋演化分析
5.2.1 東南極中山站至冰穹A內陸斷面冰厚、內部結構和冰下地形分析
5.2.2 冰穹A和崑崙站地區冰雷達探測綜合分析
5.2.3 崑崙站區域1:50 000冰下地形圖製作
5.2.4 南極冰蓋冰下地形特徵分析
5.3 冰蓋表面物質平衡與冰流運動綜合分析
5.3.1 冰蓋表面冰流運動和表面地形特徵分析
5.3.2 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分析
5.4 中山站一崑崙站斷面雪冰現代過程分析
5.4.1 南極雪冰中痕量高氯酸鹽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5.4.2 北半球中緯度到南極大尺度斷面降水與降雪中主要離子的空間變異分析
5.4.3 大尺度大氣環流影響的大氣化學元素向極地的輸移分析
5.4.4 南極中山站-崑崙站斷面雪層中NO3現代沉積過程分析
5.4.5 海表大氣及雪冰中水汽氫氧穩定同位素比率分析
5.4.6 中山站-冰穹A考察斷面雪冰-大氣現代過程監測
5.4.7 中山站-冰穹A斷面表層雪過量17O空間分布分析
5.4.8 冰穹A地區雪冰穩定同位素敏感性模擬
5.4.9 冰穹A地區雪冰痕量元素記錄觀測
5.4.10 中山站至冰穹A斷面表層雪中不溶微粒單顆粒特徵及礦物組成
5.5 南極冰蓋冰芯記錄與氣候環境演化分析
5.5.1 東南極冰穹A地區110 m淺冰芯中主要離子含量的分析
5.5.2 南半球環狀模與南極冰芯中氣候信息關聯研究
5.6 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分析
5.6.1 冰雷達探測方面
5.6.2 隕石回收方面
5.6.3 格羅夫山岩基寬頻帶天然地震及大地電磁觀測
5.7 南極冰蓋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分析
5.7.1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分布特徵
5.7.2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分布的生態地質學意義
5.7.3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的歷史記錄及初步分析
5.7.4 極地冰川底部甲烷釋放潛力與機制研究
第6章 考察的主要經驗與建議
6.1 考察取得的重要成果
6.1.1 雷達觀測是冰川學研究主要方法並將推動極地冰川學研究的發展
6.1.2 深冰芯鑽探的啟動
6.1.3 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研究
6.1.4 開展極地測繪
6.2 對專項的作用
6.3 考察的主要成功經驗
6.4 考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6.5 對未來科學考察的建議
參考文獻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 考察區域及站點陣圖
附屬檔案2 主要儀器設備一覽表
附屬檔案3 承擔單位及主要人員一覽表
附屬檔案4 考察工作量一覽表
附屬檔案5 考察數據一覽表
附屬檔案6 考察要素圖件一覽表
附屬檔案7 論文、專著等公開出版物一覽表
附屬檔案8 樣品、檔案、影像片等一覽表
附屬檔案9 深冰芯鑽探鑽孔測井儀3D概念圖
第2章 考察的意義和目標
2.1 考察目的和意義
2.1.1 考察背景
2.1.2 目的意義
2.2 我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的簡要歷史回顧
2.3 考察區域概況
2.4 考察目標(建議加總目標概述)
2.4.1 中山站至冰穹A冰蓋斷面及典型區域
2.4.2 冰穹A(崑崙站)區域
2.4.3 埃默里冰架區域
2.4.4 格羅夫地區
第3章 考察主要任務
3.1 考察區域
3.2 考察內容
3.2.1 深冰芯鑽探、儲存運輸與樣品處理分析
3.2.2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斷面冰川學綜合考察
3.2.3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
3.2.4 埃默里冰架區域
3.2.5 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3.2.6 北極斯瓦爾巴地區冰川環境調查工作
3.3 考察設備
3.3.1 冰雷達探測設備
3.3.2 冰蓋表面物質平衡與流速運動觀測設備
3.3.3 冰芯鑽探系統
3.3.4 格羅夫山考察主要設備
3.3.5 其他重要設備
3.3.6 現場和室內分析設備
3.4 考察人員及分工
3.4.1 考察人員
3.4.2 考察分工
3.5 考察完成工作量
3.5.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3.5.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
3.5.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
3.5.4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3.5.5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3.5.6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3.6 內陸考察重大事件介紹
第4章 獲取的主要數據與樣品
4.1 數據與樣品獲取的方式
4.1.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1.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1.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與評估
4.1.4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1.5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1.6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4.2 獲取的主要數據或樣品
4.2.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2.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2.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
4.2.4 埃默里冰架綜合調查與評估
4.2.5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2.6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3 質量控制與監督管理
4.3.1 冰穹A地區深冰芯鑽探
4.3.2 崑崙站及周邊區域冰川學綜合調查與評估
4.3.3 中山站至崑崙站冰蓋綜合斷面考察與評估
4.3.4 埃默里冰架綜合調查與評估
4.3.5 站基冰凍圈要素綜合調查監測與評估
4.3.6 南極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考察
4.3.7 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綜合考察
4.4 數據總體評價情況
第5章 主要分析與研究成果
5.1 深冰芯鑽探成果及綜合分析
5.1.1 場地建設成果
5.1.2 冰芯鑽取及處理成果
5.1.3 鑽探數據分析
5.1.4 冰穹A冰川學綜合調查及深冰芯計畫分析
5.2 南極冰蓋厚度、內部結構和冰下地形探測分析與冰蓋演化分析
5.2.1 東南極中山站至冰穹A內陸斷面冰厚、內部結構和冰下地形分析
5.2.2 冰穹A和崑崙站地區冰雷達探測綜合分析
5.2.3 崑崙站區域1:50 000冰下地形圖製作
5.2.4 南極冰蓋冰下地形特徵分析
5.3 冰蓋表面物質平衡與冰流運動綜合分析
5.3.1 冰蓋表面冰流運動和表面地形特徵分析
5.3.2 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分析
5.4 中山站一崑崙站斷面雪冰現代過程分析
5.4.1 南極雪冰中痕量高氯酸鹽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5.4.2 北半球中緯度到南極大尺度斷面降水與降雪中主要離子的空間變異分析
5.4.3 大尺度大氣環流影響的大氣化學元素向極地的輸移分析
5.4.4 南極中山站-崑崙站斷面雪層中NO3現代沉積過程分析
5.4.5 海表大氣及雪冰中水汽氫氧穩定同位素比率分析
5.4.6 中山站-冰穹A考察斷面雪冰-大氣現代過程監測
5.4.7 中山站-冰穹A斷面表層雪過量17O空間分布分析
5.4.8 冰穹A地區雪冰穩定同位素敏感性模擬
5.4.9 冰穹A地區雪冰痕量元素記錄觀測
5.4.10 中山站至冰穹A斷面表層雪中不溶微粒單顆粒特徵及礦物組成
5.5 南極冰蓋冰芯記錄與氣候環境演化分析
5.5.1 東南極冰穹A地區110 m淺冰芯中主要離子含量的分析
5.5.2 南半球環狀模與南極冰芯中氣候信息關聯研究
5.6 格羅夫山新生代古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分析
5.6.1 冰雷達探測方面
5.6.2 隕石回收方面
5.6.3 格羅夫山岩基寬頻帶天然地震及大地電磁觀測
5.7 南極冰蓋近現代冰雪界面生態地質學分析
5.7.1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分布特徵
5.7.2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分布的生態地質學意義
5.7.3 東南極冰蓋有機磷酸酯的歷史記錄及初步分析
5.7.4 極地冰川底部甲烷釋放潛力與機制研究
第6章 考察的主要經驗與建議
6.1 考察取得的重要成果
6.1.1 雷達觀測是冰川學研究主要方法並將推動極地冰川學研究的發展
6.1.2 深冰芯鑽探的啟動
6.1.3 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研究
6.1.4 開展極地測繪
6.2 對專項的作用
6.3 考察的主要成功經驗
6.4 考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6.5 對未來科學考察的建議
參考文獻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 考察區域及站點陣圖
附屬檔案2 主要儀器設備一覽表
附屬檔案3 承擔單位及主要人員一覽表
附屬檔案4 考察工作量一覽表
附屬檔案5 考察數據一覽表
附屬檔案6 考察要素圖件一覽表
附屬檔案7 論文、專著等公開出版物一覽表
附屬檔案8 樣品、檔案、影像片等一覽表
附屬檔案9 深冰芯鑽探鑽孔測井儀3D概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