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楔多邊形

冰楔多邊形

疏鬆潮濕土層的凍結與基岩略有不同,它在凍結之初,首先是整個土體發生膨脹;當完全凍透以後,如果土層進一步冷卻,那么土體就開始收縮;在收縮應力作用下,土層常破裂為多邊形裂隙網(或稱裂隙多邊形體),這是凍土區常見的地面結構形式。組成裂隙網的裂隙稱為寒凍裂隙。當水充填凍結於寒凍裂隙中時,就形成冰脈。冰脈的形成使寒凍裂隙進一步加寬加深,有的甚至可以貫穿到冰凍層的深處。當來年融化時,只有脈凍的上部融化,而永凍層中的那一部分則得以保存;當寒冷氣候再次到來時,又在原來的位置上產生下伸的寒凍裂隙,它重新把永凍層中的早期冰脈劈開,形成新的冰脈。如此年復一年,每年冰脈都要經歷一次劈開一充水一凍結的過程,這種被多次充填的冰脈稱為冰楔。隨著新冰脈的不斷貫入,冰楔就逐漸向兩側張開,致使兩側圍岩受擠壓而向上彎曲,形成冰揉皺。如果冰楔是在多邊形寒凍裂隙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話,它就會形成冰楔多邊形網,而且在地形上也有所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楔多邊形
  • 外文名:tundra polygon 
歷史,極地低地的冰凍過程,典型形態,

歷史

1987年中日西崑侖聯合考察隊在甜水海湖區考察和勘探發現,在現代甜水海湖東南陡岸上發現多處大小不等的冰楔,其中一處冰楔發育較清晰,上覆湖相沉積100厘米,冰楔頂寬80厘米,楔長150厘米,楔底寬10—20厘米,並向南彎曲,(見照片10-1)。從巨觀看有垂直解理和圓型橢圓型氣泡,但未見楔體劈裂的生長跡向。在冰楔體的中部北側觀察到於地表土層成垂直和斜交的砂粘土,證明冰楔形成過程中對兩側地層所給的側向凍脹力,它的形成是凍土地區冬季地表急劇冷卻、表面凍土收縮產生裂隙,其裂隙夏季充水反覆凍結後形成楔狀冰體。加拿大凍土學家馬凱研究認為:年平均氣溫低於-6.0一-8.0℃或更低是冰楔形成的氣候條件。美國學者瓦什本認為,冰楔多邊形要求年較差大,極端氣溫低,也要求地層濕潤(潮濕),現代阿拉斯加活動的冰楔分布的南界年平均氣溫是-6一-8°C,腹部地帶更低達-8一-12.0°C。據程國棟、彭海雲研究報導,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北坡(50°22'N,121°29'E)年平均氣溫為一5℃,極端最低氣溫為一44.0℃,年降水量694毫米,該地多年凍土平均溫度一1,2℃,屬我國高緯度連續多年凍土:冰楔的形體為楔型和條型,脈凍的平均寬度為100厘米,深度大於150厘米。

極地低地的冰凍過程

冰凍結過程往往通過凍裂成為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形態,而於平坦的或緩傾斜的沉積層表面開始。多邊形的大小一般受溫室控制,通常為20一40米,有時可達100米左右。一個多邊形的冰楔多邊形網由於凍裂而逐漸發育起來。

典型形態

(1)無邊界的平坦多邊形(冰楔發育的初始階段);
(2)中心低洼的多邊形(強烈冰楔發育階段);
(3)邊界高度同等的平坦多邊形(冰楔保存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