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斗谷冰川(Ice bucket valley glacier)是指一種超出冰斗範圍而延伸到山谷的冰川,是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間的一種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斗谷冰川
- 外文名:Ice bucket valley glacier
- 類型:冰川的一種
- 含義:超出冰斗範圍而延伸到山谷的冰川
- 特點:規模不大,長度超過粒雪源的冰舌
- 學科:自然地理學
簡介,主要特徵,形成過程,冰蝕谷,
簡介
一種超出冰斗範圍而延伸到山谷的冰川即為冰斗谷冰川(Ice bucket valley glacier),是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間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規模不大,長度超過粒雪源的冰舌,有窄而深的槽谷,冰面坡度較陡。
主要特徵
冰斗谷冰川是指冰斗位於雪線附近由雪蝕凹地演化成的斗狀基岩冰川侵蝕地貌。是山嶽冰川常見的冰蝕地貌類型。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對底部和斗壁進行旋轉磨蝕、刻蝕和拔蝕而產生。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檻組成。底部為岩盆,平面呈半圓形,三面為峭壁相圍,出口處有突起的岩檻,常可見羊背石。岩盆為封閉凹地,冰川消退後積水成湖,稱冰斗湖。典型的冰斗大多發育在冰川作用時間長的海洋氣候條件下;大陸性冰川區的冰斗往往缺乏岩盆。按分布位置不同可以分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兩類。谷源冰斗分布位置高,一般大於谷坡冰斗,往往還有次一級冰斗分布其周圍。冰斗不斷擴大,斗壁後退,相鄰冰斗間的嶺脊變成刃狀山脊,稱為刃脊。由數個冰斗包圍形成尖狀金字塔形山峰稱為角峰,其發育程度是冰川地形發育成熟與否的標誌之一。是山嶽冰川最典型的冰蝕地貌,冰斗位於冰川的上部,呈半圓形的劇場形狀或圈椅狀,三面環以陡峭的岩壁,開口處為一高起的岩檻,冰斗底部是一個窪地。
形成過程
冰斗谷冰川主要是在過去山坡凹處河源集水盆地等窪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窪地內積雪成冰,周圍基岩受到凍融風化作用而凍裂破碎,冰川運動時把這些崩解物質從窪地中搬走,從而在冰川與窪地的崖壁之間,形成源頭裂隙。以後冰雪又充填裂隙,經凍融風化產生的碎屑物又被運動的冰川帶走。這種過程反覆進行,岩壁不斷被侵蝕後退,窪地逐漸擴大。同時窪地底部由於冰雪的壓力和侵蝕,也被蝕低加深,原來是小型的積雪窪地,便發展成為圈椅狀的冰斗。山地冰川源頭的漏斗狀聚冰盆地。是寒凍風化、冰緣作用和冰川挖掘共同營造的結果。其底部較深,四周岩壁陡立,一側冰川出口處有高起的冰檻。與淺盆狀的雪蝕凹地明顯不同。冰斗的形成與雪蝕作用有關,其前身往往是雪蝕凹地。 因雪線附近常年積雪,雪的補給豐富、冰斗均分布於雪線附近,故冰斗的分布高度,在同一地區都是大致相同的,並且均勻地向某一方向變化(升高或降低)。不同時期形成的冰斗高度,隨雪線高度不同而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鬥成層排列的現象。這是鑑別古雪線的位置及其變化的主要證據之一。雪蝕凹地同積雪有關,而雪線的存在與山地地形條件和坡向有關,故它們的分布是不規則的。
冰蝕谷
在山地區域,當冰川占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後,由於冰川對底床和谷壁不斷進行撥蝕和磨蝕,同時兩岸山坡岩石經寒凍風化作用不斷破碎,並崩落後退,使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這樣更有效地排泄冰體。這種形狀的谷地稱U形谷或槽谷。
冰蝕谷是由山谷冰川剝蝕而形成的寬闊、平直、橫剖面呈“U” 字型的谷地。冰蝕谷一般起源於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由於冰川的挖掘和銼磨作用,谷地變直並加深、加寬,谷壁變陡,谷底變平,橫剖面變為“U”字形。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