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島低壓
- 外文名:Iceland Depreesion
- 類型:低壓區
- 產生區域:冰島附近
- 中心氣壓值:約為997百帕
- 系統來源:副極地低壓帶
概念,研究冰島低壓意義和目的,研究進展,
概念
冰島低壓是指隨著北半球冬季強烈加深,中心氣壓值約為997百帕,其低槽可向西南伸展到美國東海岸;夏季,中心氣壓值升至1009百帕,僅在冰島附近的洋面上保留不顯著的低壓中心。
究其成因,是因為三圈環流中的副極地氣壓帶被亞歐大陸上的西伯利亞高壓割斷,殘留在大西洋上的部分,因位於冰島附近,故名冰島低壓。
研究冰島低壓意義和目的
月平均氣壓場或等壓面位勢高度場上的大氣活動中心代表著穩定持久、尺度巨大的大氣環流系統,它們的存在和演變對周圍環流和天氣有顯著影響,其多年變化與我國短期氣候振盪有密切關係。因此,研究它們的位置和強度的變化規律一直是天氣預報研究的重要內容。多年來,關於西太平洋副高和極渦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其中一些已用於長期天氣預報業務當中,這表明研究大氣活動中心的性質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冰島低壓(以下稱為“IL”)是北半球六個“大氣活動中心”之一,是北半球冬季主要的大氣環流系統,位於大西洋北部冰島附近,為副極地低壓帶上的一個永久性低壓中心,其強度和範圍的變化控制著歐洲西北部和北美東部的大範圍天氣狀況。同時,冰島低壓也是北大西洋濤動(NAO)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23年沃克(Walker)就發現了冰島低壓與亞速爾高壓兩個大氣活動中心的氣壓變化為明顯的負相關,並稱這種現象為北大西洋濤動(NAO)。研究表明,冬季北大西洋濤動與西伯利亞高壓範圍呈反向變化關係,對我國天氣氣候有一定影響。因此,幾的強度和範圍異常與歐洲西北部和北美東部大範圍氣候異常相關顯著,可能與同期西伯利亞高壓及我國區域氣候異常也存在一定的關係。
研究進展
在大氣環流異常研究中,經常採用環流指數來簡潔、定量地描述環流系統的性質。從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對大氣活動中心的統計特徵(如強度、位置、周期等)、相互間關係和其年際與年代際變化對天氣氣候的影響等方向進行廣泛研究,並對它們與SST異常信號、其它環流系統以及大範圍降水場、溫度場等的相互關係做了一系列分析工作,最終獲得有價值的結果。對於冰島低壓的性質,國內外學者做了長期廣泛的研究,如:任廣成等用冬季冰島低壓所在區域9個格點的海平面氣壓距平和來表征冰島低壓強度;利用5~65°N、50~20°W區域海平面氣壓極值表示冰島低壓強度。定義一個冰島低壓指數的計算公式,從逐月的海平面氣壓圖上劃出冰島低壓中心位置的活動區域,用該區域內的格點氣壓值計算低壓環流指數。用1984—1994年的5~65°N、50~20°W海平面氣壓平均值來表征冰島低壓的強度,指出冰島低壓與北大西洋高壓及亞洲地區緯向環流指數存在顯著相關,表明強NAO對應亞洲地區強緯向環流。分析1873~1995年的月平均海平面氣壓場,指出此期間阿留申低壓與冰島低壓的基本態改變最大,預測特別弱的西伯利弧高壓、特彆強的阿留申低壓以及強NAO的慢變環流還可能維持30年左右,所以北半球冬季還將長期處於氣候暖背景下。
一些學者在冰島低壓研究中考慮了其中心位置的變化。吳洪寶等以相應月份冰島低壓所在區域氣壓的極小值和它所在格點的經緯度,作為冰島低壓強度和中心位置指數。研究表明,1899-1980年間冬季冰島低壓約南移了7個緯度。冬季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東西向擺動反位相。用一天兩次的海平面氣壓場資料,通過氣旋的自動跟蹤檢測算法研究冰島低壓氣旋活動範圍和中心位置。
由於分析所用資料、方法及分析時段的差異,前人所得結論不盡相同,且大部分僅考慮了大氣活動中心的氣壓值和中心位置,對年際差異較大的面積和形態未做討論,因而有必要用新資料和新方法對冰島低壓的異常特徵做進一步的系統性分析。
王盤興等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給出了閉合氣壓環流指數的普適定義和分析方法。認為完整描述氣壓(位勢高度)場中的一個閉合氣壓系統,需要定義該系統的強度指數P、面積指數S和中心位置指數(λC,φC)。將該方法套用於10hPa極地渦旋,100hPa南壓高壓,1000hPa蒙古高壓,1000hPa阿留申低壓等研究中,均取得了有意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