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圈遙感

冰凍圈遙感

《冰凍圈遙感》是200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梅盛、李新、陳賢章、王建、車濤。本書根據冰凍圈特點、監測需求以及遙感特色,綜合論述探討了現代冰凍圈遙感的測量能力、局限性、未來套用潛力及發展趨勢。

基本介紹

  • 書名:冰凍圈遙感
  • 作者:曹梅盛、李新、 陳賢章、王建、車濤
  • ISBN:7-03-017829-7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簡介,目錄,

簡介

該書全面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冰凍圈遙感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套用現狀。具體內容包括:冰凍圈地物測量需求及現代遙感測量準確性;根據實測和理論模式分析結果,系統總結了冰、雪和凍土在可見近紅外、熱紅外、微波及無線電波段內的反射與發射波譜特徵;從測量原理、方法及套用效果分別討論了冰凍圈各組分——積雪、海冰、冰川冰蓋、河湖冰及凍土的遙感監測。
該書旨在為遙感及其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專業課程教材,也適合環境、氣候、水文、交通和農牧業研究人員以及與遙感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參考書。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冰凍圈遙感技術套用意義
1.2 地球觀測系統、冰凍圈遙感現狀及發展趨勢
1.3 冰凍圈遙感發展簡史
1.4 冰凍圈組分分布
1.5 冰凍圈遙感常用衛星平台及感測器
1.5.1 可見光/熱紅外感測器
1.5.2 微波感測器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章 冰、雪及凍土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的輻射特性
2.1 引言
2.2 可見近紅外區冰、雪和凍土的反射波譜
2.2.1 凍的反射波譜
2.2.2 積雪反射波譜
2.2.3 凍土反射波譜
2.2.4 最佳波段選擇
2.3 積雪反射波譜Wiscombe-Warren理論模式簡介
2.4 熱紅外區冰雪輻射特性
2.5 冰、雪及凍土微波介電特性
2.5.1 凍的微波介電特性
2.5.2 積雪微波介電特性
2.5.3 凍土微波介電特性
2.5.4 相關函式及其相關長度
2.6 冰、雪微波散射特性
2.6.1 凍的微波散射特性
2.6.2 積雪微波散射特性
2.7 冰、雪及凍土微波熱輻射特性
2.7.1 冰微波熱輻射特性
2.7.2 積雪微波熱輻射特性
2.7.3 凍土微波熱輻射特性
2.8 矢量輻射傳輸方程在冰雪微波熱輻射模式研究中的套用
2.9 無線電波在冰層中的傳輸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章 可見光、近紅外和熱紅外積雪遙感
3.1 雪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的反射波譜特徵
3.2 雪蓋製圖原理與方法
3.2.1 雪蓋製圖技術發展與綜述
3.2.2 衛星雪蓋信息提取方法
3.2.3 雪和雲的鑑別
3.2.4 雪混合像元分解
3.3 積雪參數的遙感測量
3.3.1 反照率
3.3.2 粒徑
3.3.3 雪表面溫度
3.4 融雪徑流模擬模型
3.4.1 融雪徑流模擬模型研究歷史
3.4.2 遙感技術與融雪徑流模型
3.4.3 SRM模型
3.4.4 SRM融雪徑流模型套用實例
3.5 雪災遙感
3.5.1 雪災遙感的一般技術過程
3.5.2 雪災預警系統中的遙感套用
主要參考文獻
第4章 積雪的微波遙感
4.1 理論基礎
4.1.1 雪的微波介電特性
4.1.2 矢量輻射傳輸方程
4.1.3 緻密介質的輻射傳輸
4.1.4 隨機粗糙面的散射模型——IEM和AIEM
4.2 雪的主動微波遙感
4.2.1 雪的後向散射係數模型
4.2.2 雪蓋製圖
4.2.3 雪密度和雪深
4.2.4 雪濕度
4.3 積雪被動微波遙感
4.3.1 積雪的被動微波遙感模型
4.3.2 NASA算法的精度評價和改進
4.3.3 積雪被動微波遙感數據產品
4.4 我國積雪反演及其時空變化的初步分析
4.4.1 我國積雪深度數據的被動微波遙感反演
4.4.2 我國積雪深度數據分析
4.4.3 目前存在的問題
4.5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章 冰川與冰蓋
5.1 冰川冰蓋影像圖和冰川編目
5.1.1 冰川冰蓋影像圖
5.1.2 冰川編目
5.2 冰川冰蓋地形圖測繪
5.2.1 傾斜攝影測量法
5.2.2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法
5.2.3 雷達高度計和雷射高度計測量法
5.3 冰川冰蓋表層監測
5.3.1 冰川帶及雪線
5.3.2 冰舌末端及冰蓋前緣變化
5.3.3 冰面湖及灰冰洞
5.3.4 冰裂隙
5.3.5 冰川表面冰磧
5.4 冰川冰蓋厚、冰床地形及冰層狀況
5.4.1 冰厚、冰下地形及無線電回波探測
5.4.2 冰層及底冰狀況
5.5 冰面運動速度、應變率及冰力學參數
5.5.1 目視追蹤法
5.5.2 最大互相關法
5.5.3 InSAR法
5.5.4 冰面應變率及其他冰體力學參數
5.6 冰川冰蓋表面溫度、輻射與物質平衡
5.6.1 表面溫度與消融
5.6.2 表面反照率與輻射平衡
5.6.3 冰川冰蓋年淨物質平衡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章 海冰遙感
6.1 海冰圖編制的遙感套用
6.1.1 海冰類型
6.1.2 海冰密集度
6.1.3 海冰厚度
6.1.4 冰間河與湖
6.2 海冰表面溫度、輻射與熱流狀況遙感
6.2.1 海冰表面溫度
6.2.2 冰面首次融化出現日
6.2.3 海冰區反照率
6.2.4 海冰區表面輻射平衡
6.2.5 海冰冰面熱流交換
6.3 海冰運動遙感
6.3.1 最大互相關法
6.3.2 子波變換法
6.3.3 光流法
6.3.4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法
主要參考文獻
第7章 河湖冰與冰湖
7.1 河湖冰研究與套用概況
7.1.1 河湖冰和冰湖研究的意義
7.1.2 河湖凍的監測研究與套用
7.2 河湖冰密集度與面積
7.2.1 NOAA與Landsat衛星監測
7.2.2 其他衛星監測湖冰影像實例
7.3 河湖冰厚度
7.3.1 被動微波遙感測量河湖冰厚度
7.3.2 主動微波測量湖冰厚度
7.3.3 河湖冰後向散射強度的特點
7.3.4 湖冰厚度的RES探測
7.4 封凍和解凍日期
7.4.1 封凍和解凍日期與氣候的關係
7.4.2 封凍和解凍日期的監測
7.4.3 封凍和解凍日期的監測實例
7.4.4 綜合套用多光譜和微波遙感監測湖冰解凍
7.5 河湖冰其他要素
7.5.1 河湖冰溫度
7.5.2 河湖冰粗糙度
7.6 冰塞和凌汛災害
7.6.1 冰塞和凌汛災害的形成
7.6.2 冰塞和凌汛災害監測
7.6.3 冰塞與凌汛災害信息的綜合分析
7.7 冰湖及其潰決
7.7.1 冰湖及其潰決研究概況
7.7.2 冰湖遙感監測
7.7.3 潛在潰決危險冰湖的評價方法與標準
主要參考文獻
第8章 凍土遙感
8.1 理論基礎
8.1.1 凍土與遙感
8.1.2 凍土的微波介電特性
8.1.3 凍土的微波輻射和散射特性
8.2 凍融循環
8.2.1 被動微波感測器監測凍融循環
8.2.2 SAR監測凍融循環
8.2.3 散射計監測凍融循環
8.3 多年凍土監測
8.3.1 凍土製圖
8.3.2 遙感信息作為凍土模型的輸入
8.4 凍土形變
8.4.1 凍土蠕變
8.4.2 凍脹與融沉
8.5 探地雷達凍土遙感
8.5.1 探地雷達的原理
8.5.2 探地雷達在凍土研究中的套用
8.6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