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麥北界

北方冬麥在中國小麥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48%的播種面積獲得了53.9%的產量。北方冬麥區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成為小麥糧倉。20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明顯變暖,熱量資源增加,越冬作物種植區北界向北擴展。以最冷月平均溫度-8℃或越冬期負積溫-500℃·d等值線作為冬小麥種植北界指標,研究表明,西北地區冬小麥種植北界20世紀90年代比60年代可向北擴展100km或50~200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麥北界
  • 外文名: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Winter Wheat
  • 現狀:30年來向北擴展了50~200km
  • 因素:溫度因素、降水因素等
  • 實例:70年代後張家口地區也可種植
  • 應對:合理選擇小麥品種、最佳化小麥布局
簡介,北界移動的實例,冬麥北界的氣候因素,應對措施,

簡介

北方冬麥在中國小麥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48%的播種面積獲得了53.9%的產量。北方冬麥區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成為小麥糧倉。20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明顯變暖,熱量資源增加,越冬作物種植區北界向北擴展。以最冷月平均溫度-8℃或越冬期負積溫-500℃·d等值線作為冬小麥種植北界指標,研究表明,西北地區冬小麥種植北界20世紀90年代比60年代可向北擴展100km或50~200km.

北界移動的實例

冬小麥種植的北界不僅取決於當地的氣候條件,同時還與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有關,隨著氣候的變遷和生產條件的改變,冬麥的種植北界實際上是不斷變動著的。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冬小麥種植大體以1月平均氣溫-6℃等溫線為北界,東段長城以北的冀北、遼南,西段長城以南的陝北、隴東大部,河西走廊和新疆北部都只種植春小麥。到50年代,遼寧的復縣、新金,華北長城沿線1月份平均氣溫-8℃以上地區已開始種植冬小麥,長城以北和黃土高原北部、新疆北部也開始試種,並取得小面積成功。60年代,隨著灌溉條件的改善,冬小麥種植北界繼續北移,新疆北部形成穩定的冬小麥產區。70年代前期由於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又連續遇上暖冬,冬小麥種植北界大幅度向北推進,1月平均氣溫-10℃的張家口、承德和瀋陽等地也已經有冬小麥的種植。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北方連續遭受嚴重凍害,再加上當時缺乏較合理的配套栽培技術措施,北界地區死苗相當嚴重,有的芸至絕收,此後冬小麥的種植北界有所後退。但遼南、遼西、河北省張家口和承德兩地區仍有部分冬小麥種植。種植北界仍比50年代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黃土高原北部和河西走廊也保留了較大的冬麥面積。

冬麥北界的氣候因素

冬小麥的種植北界明顯地受到氣候因素,特別是越冬期熱量條件制約,因而隨著氣候的波動,冬小麥北界也常出現移動。因此,在北界區域冬麥能否安全越冬、並取得較高產量是確定界限的依據。研究表明影響冬小麥能否安全越冬、並取得較高產量的氣象條件包括越冬前積溫、越冬前降水和越冬期負積溫等因子的綜合作用,越冬期的長期低溫並不是唯一影響因子。北界的常年移動導致北界區域氣象災害頻發,冬麥產量低而不穩。

應對措施

因此,在安排北界附近冬麥生產布局時,既要綜合考慮歷年氣候條件,在分析氣候災害發生風險的基礎上,進行農業氣候風險和農業氣候產量的動態預測,為合理選擇小麥品種、最佳化小麥布局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