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足村

冬足村位於貴州省關嶺縣上關鎮東南面,村委會所在地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東接斷橋鎮,南面與花園村接壤,西接場壩村、下關村,北面與坡麻村毗鄰。全村共有10個自然村寨,8個村民小組,403戶農戶,1715人。是苗、漢、布依等多民族雜居的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足村
  • 所屬地區:貴州省關嶺縣
  • 面積:7.178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2397畝
基本概況,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退耕還林,新型農村,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冬足村行政區劃總面積為7.178平方公里,計16150畝,現有土地面積13963畝(丈量畝),耕地面積為2397畝(丈量畝),基本農田面積為2089畝。耕地面積習慣畝為875畝,其中水田237畝,林業區劃界定面積338畝,退耕還林面積1607畝,防護林1607畝,草山草地面積為11000畝,大牲畜存欄1973頭(匹),其中生豬530頭,牛640頭,馬3匹,黑山羊800頭。

基礎設施

全村交通便利,水源條件較好,關興高等級公路穿其而過,上關到花園的村級公路貫穿其中,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不通公路的組只有一個,關興高等級公路上關收費站距該村鴨掌田組不足500米。投資近60萬元的安全飲水工程基本結束,基本實現組組通電話,80%的村民小組已接通有線電話。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已全部結束,農戶用電率達100%。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對勢相對平坦,基本呈丘陵狀。如今,走進上關鎮的冬足村,坑坑凹凹的進村、進組公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敞的水泥硬化道路,村民們的小洋樓一幢接著一幢。走進農戶家中,往日“房前屋後糞便流,蒼蠅蚊蟲滿天舞”的髒亂看不見了,走進牛舍,隨處可見肥壯的牛群,家家戶戶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地下水,電視機、洗衣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基本實現了“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洗衣不用手、燒火不用柴”的新型農村面貌。僅僅幾年的時間,冬足村可以說是面貌一新。

經濟發展

全村人民民眾的吃糧問題全面得到解決,全村人均吃糧42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330元,在全鎮處於中上等水平。
該村積極爭取畜牧部門的支持,動員民眾飼養優質雜交牛,成立了全縣唯一的養牛協盼霉會,在協會的帶動下,共為群堡乎旬眾爭取小額扶貧貸款3640000元,為民眾解決發展養殖業故海鴉的經濟困難問題。投資20萬元,為35戶農戶新建了標準的養牛圈舍,基本形成養牛專業村。全村現有成規模的優質黑麥草500餘畝,可解決800餘頭大牲畜的飼料問題。
2003年前,村民們一直是“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的落後觀念,作為典型的農業村,該村養殖方式落後,民眾增收渠道單一,增收速度緩慢,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200元。
通過幾年的努力,全村養牛收入如今已達到90萬元以上,人均增收550元,占年人均純收入1800元的30.5 %,養牛業實現了“從養牛為耕田到養牛為賺錢”、“從近親繁殖到雜交改良”、“從上山放牧到下山圈養”的歷史性跨越。如今,該村因率先成立養牛協會,走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前列並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而遠近聞名。多次迎來關嶺縣各鄉鎮鎮村幹部、安順市部分縣區領導和省、市、縣人大代表到冬足村參觀、學習和考察。該村草地畜牧業的成功實踐,為轉變養殖業的增長方式,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作出了典範。對推動全鎮草地畜牧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早日實現生態畜牧業強鎮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措施,也是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2003年,他帶領全村黨員、民眾積極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工程。有的群協潤習元眾思想觀念落後,他經常單獨到農戶家中做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的村實施不下去的,他積極爭取搶來精簽擊實施。在他的帶領下,如今,該村共實施退耕還林近2000畝,其中經濟林200畝,實施公益林2659畝。退耕還林的實施,一是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短短几年的時間,該村就新增造林面積4000多畝,有效地改善了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全村森林覆蓋率逐年得到提高;二是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退耕還林帶來的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修復,還推動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增長,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依託退耕還林工程,全村每年增收達50餘萬元,人均增收近300元;三是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實施退耕還林以來,上級共向該村民眾兌現補助資金300餘萬元,使櫻朽循該村民眾從政策兌現中直接受益,使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此外,農民從貧瘠的土地上解放出來,或外出務工,或發展畜牧業等高效農業,全村每年外出務工人員近200人,農民勞動力轉整芝嚷酷移收入達100餘萬元。如今,走到冬足村,光禿禿的山坡變綠了,水沖砂壓的現象不見了,農村的自然風光得到了較大變化。

新型農村

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後,他帶領全村黨員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的要求,在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為契機,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積極爭取縣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支持,在縣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40萬元硬化冬足組、立新組、黃泥哨組進組公路,並在自然村寨修建垃圾坑等。全村共建有沼氣池近150口,村寨內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全面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乾淨衛生的地下水全部引進農戶家中,逐步解決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由於該村原綜合服務室面積窄小,僅有50平米,跟不上發展的需要。為給全村黨員、民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提高黨員、民眾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多方籌集資金,投資7萬餘元新建了面積為160平米的小樓房,配備了辦公設備、圖書等,給黨員民眾提供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料。現該村民眾開會有了場所,黨員學習有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加強,村容村貌的逐步整潔,使該村成為上關鎮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
該村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各項工作成績得到上級的肯定,多次被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等。2008年被中共關嶺自治縣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

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措施,也是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2003年,他帶領全村黨員、民眾積極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工程。有的民眾思想觀念落後,他經常單獨到農戶家中做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的村實施不下去的,他積極爭取搶來實施。在他的帶領下,如今,該村共實施退耕還林近2000畝,其中經濟林200畝,實施公益林2659畝。退耕還林的實施,一是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短短几年的時間,該村就新增造林面積4000多畝,有效地改善了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全村森林覆蓋率逐年得到提高;二是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退耕還林帶來的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修復,還推動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增長,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依託退耕還林工程,全村每年增收達50餘萬元,人均增收近300元;三是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實施退耕還林以來,上級共向該村民眾兌現補助資金300餘萬元,使該村民眾從政策兌現中直接受益,使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此外,農民從貧瘠的土地上解放出來,或外出務工,或發展畜牧業等高效農業,全村每年外出務工人員近200人,農民勞動力轉移收入達100餘萬元。如今,走到冬足村,光禿禿的山坡變綠了,水沖砂壓的現象不見了,農村的自然風光得到了較大變化。

新型農村

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後,他帶領全村黨員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的要求,在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為契機,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積極爭取縣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支持,在縣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40萬元硬化冬足組、立新組、黃泥哨組進組公路,並在自然村寨修建垃圾坑等。全村共建有沼氣池近150口,村寨內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全面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乾淨衛生的地下水全部引進農戶家中,逐步解決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由於該村原綜合服務室面積窄小,僅有50平米,跟不上發展的需要。為給全村黨員、民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提高黨員、民眾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多方籌集資金,投資7萬餘元新建了面積為160平米的小樓房,配備了辦公設備、圖書等,給黨員民眾提供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料。現該村民眾開會有了場所,黨員學習有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加強,村容村貌的逐步整潔,使該村成為上關鎮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
該村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各項工作成績得到上級的肯定,多次被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等。2008年被中共關嶺自治縣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

地圖信息

地址: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