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冬瓜疫病病原為甜瓜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真菌。菌絲無色。多分枝。幼菌絲無隔,老熟菌絲長出不規則球狀體,內部充滿原生質。孢囊梗從菌絲或球狀體上長出,平滑,個別形成隔膜。孢子囊頂生,長橢圓形,大小(36.4-71.0)微米×(23.1-46.1)微米。遊動孢子近球形。藏卵器,球形,淡黃色,雄器球形,無色。卵孢子黃褐色。病菌生長發育適溫28-32℃,最高37℃,最低9℃。
為害症狀
冬瓜疫病主要侵害冬瓜的莖、葉、瓜果。苗期發病,莖、葉、葉柄呈水漬狀或萎蔫,後乾枯死亡。成株染病多從近地面的嫩頭或節部發生,初為水漬狀,病部失水致莖節收縮,病部以上葉片迅速萎蔫,但莖節維管束不變色,嚴重時致植株枯萎。葉片受害,先出現水漬狀圓形或不規則的灰綠色大斑,嚴重受害的葉片全張枯死。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斑點,圓或近圓形,後病斑擴大凹陷,有的裂,溢出膠狀物,果斑外圍出現1圈稀疏白黴,即孢囊梗及孢子囊,菜農稱冬瓜果的病斑為“列印”,被害果肉變色,嚴重時“倒囊”腐爛。
侵染循環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菌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冬,種子上也能帶菌。在溫暖地區也可以
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種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越冬後病菌經雨水飛濺或灌溉水傳到莖部或近地面果實上,引起發病。重複侵染主要來自於病部產生的
孢子囊,借雨水傳播為害。
流行規律
冬瓜疫病在田間溫度在25-30℃,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時發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後天氣突然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病害易流行。易積水的低洼地,及定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疫病品種,如中國廣東南海青皮冬瓜、桂蔬一號黑皮冬瓜等。實行5年以上輪作、地膜覆蓋高壟搭架立體栽培,避免積水使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一般畦高30厘米,畦寬(包溝)2米;採用幅寬1.5-2.0米地膜覆蓋;搭架可用“人字架”或“三星鼓架龍根”的搭架方式。加強田間管理,清潔田園。培育壯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學用水。灌水要及時適當,一般播種或定植後要澆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緩苗髮根時要適當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層,結瓜後做到“見濕即乾”。夏季高溫期,嚴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後積水,灌水時間以早、晚為佳,實行長畦短灌,嚴禁雨前或久旱猛灌大水;大雨過後及時排盡畦溝積水。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拔出銷毀,在病株穴內撒上石灰。
化學防治
種子消毒可用25%
甲霜靈可濕粉劑800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液浸種30分鐘。也可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40%福馬林150倍液浸種30分鐘,之後在常溫下浸種4-6小時並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催芽。苗床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千克拌土200千克與苗床營養土拌勻後撒在苗床上,或放於營養全缽中。定植時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劑600倍液250克/穴灌根,防治效果較好。葉面噴霧防治可用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6%霜霉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大生加47%
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96%硫酸銅500-1 000倍液,或10%高效殺菌寶水劑200-300倍液灌根防治。灌藥液250-300毫升/株。莖蔓基部已發病部位,颳去病斑並塗60%琥·乙磷鋁(DTM)可濕性粉劑50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5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倍液防治,每隔5天塗抹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