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小麥苗情分析及冬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冬前小麥苗情分析及冬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為做好小麥冬春季田間管理,省小麥專家顧問組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產業創新團隊專家,在認真分析當前小麥苗情基礎上,提出了冬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意見。

特點,管理技術措施,

特點

冬前小麥苗情特點
據農業部門統計,2015年全省秋播冬小麥3448.5萬畝,比上年減少14.5萬畝。總體看,2015年冬小麥播種基礎較好,播後鎮壓面積擴大,加之播後降水多於常年,麥田耕層墒情良好,為早春小麥早返青和科學運籌肥水創造了有利條件。受大幅降溫降雪天氣影響,小麥集中於11月22日進入越冬期,是近年越冬較早的一年。主體麥田個體生長量偏小,晚播麥田群體不足,春季凍害、病蟲草害發生或重於常年。
綜合分析,2015年小麥有利條件較為明顯:一是播種質量好。由於小麥供種面積大和規範化播種技術落實到位,播種質量顯著好於往年。全省小麥節水品種供種面積1000萬畝,同比增加700萬畝,且每批次種子都經過嚴格檢驗,供種麥區表現為芽勢強、出苗齊。規範化播種技術落實到位率高,1000萬畝小麥節水穩產配套技術項目區給予農戶每畝10元鎮壓補助,調動了農戶播後鎮壓積極性,全省麥區播後鎮壓面積猛增至2728萬畝,秸稈還田面積2457萬畝。二是長勢均衡。與上年相比,一類苗比例減少,二類苗比例增加,三類苗比例基本持平。據農情調查,一類苗面積占47%,下降2個百分點;二類苗面積占43%,增加1.5個百分點;三類苗面積占10%,增加0.5個百分點。全省麥田小麥基本無旺長。三是墒情充足。10月1日至11月30日,全省麥區平均降水68.3毫米,為近35年來歷史最高年份之一。尤其是11月份以來,全省麥區平均降水量45.6毫米,顯著多於常年,為歷史同期降水量最多年份。目前麥田土壤墒情適宜,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大都在80%以上,充足的墒情為小麥安全越冬和春季正常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當前,我省小麥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個體偏小。11月份,小麥分櫱期遇降雪和持續低溫寡照,麥區越冬時間比常年提早7-10天,且連續20多天日均日照時數在3小時以下,局地零日照。從小麥播種至越冬,麥區日照時數為250.4小時,為近35年來歷史同期最低值;冬前積溫為524℃,比常年偏少70℃-85℃,小麥冬前生長量不足,個體偏小。冀中南主體麥田小麥主莖葉齡4葉1心至5葉1心,單株莖數2-4個,次生根4-5條。與上年相比,主莖葉片減少1片,單株莖數減少1-2個,次生根數減少1-2條,單株乾物質積累偏少三成;北部麥區主體麥田主莖葉齡4葉1心,單株莖數2.5個,次生根3條左右,個體發育各項指標略低於上年同期。二是晚播麥田群體不足。主體麥田畝總莖數60萬-80萬,比常年偏少8萬-10萬,群體較為適宜,早春麥田管理較為主動。晚播麥田群體不足,畝總莖數多在50萬-55萬。三是病蟲草害威脅加重。受持續低溫寡照和越冬期提前影響,雜草秋治面積比常年偏少50%-60%,翌年春季雜草偏重發生幾率增加。同時,持續低溫寡照,抗寒鍛鍊時間短,如遇極端低溫天氣可能發生麥田凍害。另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冬氣候偏暖,發生根腐病、紋枯病幾率增加。

管理技術措施

冬春季管理技術措施
針對當前小麥苗情特點,我省冬春季麥田管理應因地因苗制宜,加強分類指導,以促為主,加快苗情轉化升級。在具體工作推動上,各地應重點抓好以下措施:
(一)嚴禁牲畜啃青。啃青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容易加重小麥凍害,造成減產,應予以堅決杜絕。
(二)早春鋤劃鎮壓。各類麥田早春遇雨或因其它原因造成土壤板結時,應及時進行鋤劃,以破除板結、保墒增溫、滅除雜草,促進根系早發。主體麥田應在早春小麥返青時,選擇晴好天氣,適墒搞好鎮壓,以破碎坷垃、彌合裂縫、保溫保墒。
(三)科學運籌肥水。密切關注墒情苗情動態,及早開展春季管理,科學運籌肥水,促根早發、促苗健壯,以利弱苗轉化升級。對於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的麥田,可在起身後期至拔節期施肥;對於因晚播造成群體不足的麥田,可在起身期進行肥水管理,促冬前分櫱健壯和春季分櫱早發。
(四)綜合防治病蟲草害。春季是麥田各種病蟲草害的多發季節。各地應針對小麥個體偏小和病蟲草害可能偏重發生的實際,及時做好預測預報,提前制訂防災減災預案,及早準備藥劑、藥械,實行綜合防治。
(五)防止早春凍害。各地應密切關注早春天氣變化,在早春寒流到來之前搞好麥田灌水,調節地面層小氣候。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追施速效化肥,促進受凍小麥儘快恢復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