冪商

冪商

商,漢語大辭典上其中一種解釋為兩數相除的結果〖quotient〗。如:商等於幾 。對應管理學、心理學名詞—素質,反映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

自十九世紀中葉由法國的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提出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智商(英語:IQ)後,陸續出現了情商等眾多的商概念。

在對素質終極認知的求索過程中,人們從未止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冪商
  • 外文名:Micro-quotient
  • 冪商:反映個體適應能力的一種素質
  • 屬性:時效性、整合性、依賴性
何為有效行動,冪商定義及模型,冪商定義,冪商的屬性,冪商的套用,現實背景,China one,應試教育,核心素養及模型,素質的天問,冪商溯源,行為公式,元認知的旁證,冪商的命名,

何為有效行動

俗話說三思而行,是指行動前思考並計畫是有效行為的關鍵。行為圖式或方案越完備表示一個行為就越容易成功,否則行為效果會打折扣。

冪商定義及模型

不難發現,長期保持高效行為的人有一種超越常人且不易覺察的素質—適應能力,我們稱為冪商。冪商是人們建構行為圖式的素質。

冪商定義

個體面向任務情境,建構行為圖式的一種可行性認知,英文簡稱MQ。

冪商的屬性

時效性:即時因應任務目標,力爭最佳行為結果。
冪商
生命素養系統
整合性:常見的商是分散的、單向度的,冪商則是整合它們的多向度的催化劑。
依賴性:行為表現受任務情境信息約束。

冪商的套用

性質決定方法,冪商本質上是一種行為方法論。學習、做事都得講方法。
冪商是有效行為的保證,人類的所有行動都有冪商的影子。它的內涵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也不是行商能涵蓋的,它的作用巨大,用得好可以四兩撥千斤。

現實背景

China one

“China one?我們不要。”,“China one”指的是中國獨生子女。由於中國孩子的獨立能力差,甚至有家長提出要給孩子配保姆,這一個群體引起部分國外院校關注,有學校明確表示:拒絕接收中國獨生子女入學就讀。(見5月26日《江南時報》)
China one!形成國際影響,非一兩之功,在國內早已不是司空見慣了。有說是家長的責任,有說是學校的責任,追根溯源是國家層面對教育的認知實踐偏差。
文章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獨生子女獨立能力差責任主要在父母[1]。

應試教育

“在社會整體‘唯分數論’的功利主義影響下,學校只強調知識傳授、分數增長、升學率提高,學生在分數指揮棒指導下盲目地複製知識、考試學習。這樣的狀態使得應試教育醜化了教育,泯滅了生命的靈性。”
以分數這種單一標準來評價學生,容易扼殺學生的生命天性,使“優生”片面發展,“差生”畸形發展。教育亟待改變,教育者肩負著重要職責。教師應成為學生生命潛能的開發者,教學要能引發學生的笑聲、讚美聲和驚訝聲。教師不僅要注重智力的作用,更要加大情感的投入;不僅要育人,更要自育。
美國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美國邁阿密大學教育管理學博士黃全愈產生了“只有素質教育能使中國崛起”的判斷。

核心素養及模型

教育要改革,教改在路上。2015年教育部提出“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同等重要“,提出了”綜合素質“這個概念。2016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13日在京發布。”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是對”綜合素質“的一種“具體闡述”、“反思和改進” ,教學和學習將更有方向性。
冪商
核心素養模型

素質的天問

智商提出百多年來,幾十種“商”概念不斷湧現,言必談商。泛濫的單向度“商”已經失去了對行為的指導價值。
有沒有一種對人的行為有切實指導作用的全向度“商”呢?人們在追問,有識之士在行動。
冪商回答了這個問題。

冪商溯源

行為公式

庫爾特.勒溫(Kurt.Lewin,1890-1947)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終年56歲。勒溫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勒溫的行為公式(1)
B = f (P, E)
B:行為
P:個體因素:個體身體、心理和個體意識傾向,包含個人的興趣、需求、情感、人格等因素
E: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公式明確無誤表明行為是個體和環境的函式,那么究竟是什麼函式,又有哪一個函式能夠更明白清晰地進行推演?
我們知道,任何行為或變化都是在時間點或周期中發生的,看來時間是那神秘函式的必不可少的參數。時間軸上環境的變化量與個體因素的變化量,就是該函式自變數與因變數。
所有行為都是個體針對環境的變化而採取的行動,是個體自身變化對環境變化的相對值影響著行為結果。即任何一個行為的發生,從數學邏輯看,就是一個求導。冪商本質是環境變化的導數。
行為公式的求導變化(2)
B=f(p,e)=f'(e)
f'=mq
f'=mq=Δ(p)/Δ(e)

元認知的旁證

時空穿越,隨著元認知理論的出現,這個函式變得更具像,更實在。
1976年,Flavell提出元認知指個體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他相關事物的知識,同時,他認為,元認知也指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所進行的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也就是說,Flavell認為元認知可以指兩類事物,一是關於……的知識,二是對……監測與調控。前者指一個相對靜止的知識體系,後者則指一種活動過程。這兩者從各方面來講,都存在較大差異。那么從本質上講,元認知到底是指一種知識還是指一種活動?對此問題,Flavell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
此後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引起了心理學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並逐漸成為當今心理學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
元認知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指的是什麼心理現象?對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Flavell又將元認知定義為“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Browm等人認為元認知是個人對認知領域的知識和控制。Yussen則認為,“寬泛地講,元認知可認為是反映認知本身的知識體系或理解過程。”正如Reder所言:“對不同的人而言,元認知具有不同的含義”。不過,這些研究者的觀點雖然從表述上看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元認知是以認知本身為對象的一種現象”,這正是元認知最根本的特徵。並且,在眾多的觀點中,仍然是以元認知研究的開創者Flavell所作的定義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
相對於國外學者對元認知基本含義的各種分歧,國內學者的認識則要統一得多。絕大多數研究者將元認知直接定義為“對認知的認知”,對元認知的本質,則全部傾向於認為元認知是一種活動過程,是一種監測與調控的活動過程,而非知識體系。
傳統心理學將認知活動人為地分解為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成分。而元認知則更強調在這些成分之上的主體統攝作用,因而對元認知的研究將更有助於我們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學習者的認知過程。更好地揭示學生思維、智力培養訓練之間的內在聯繫,可以從更一般、概括的層次指明學生智力培養的有效途徑,這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可見,冪商強調整合,對象涉及知識、素能、情境三維度,是元認知的情境化素質,指向能力發展。

冪商的命名

回到行為公式(2),我們發現個體行為的差異表現於“求導”結果不同,一種素質或者一種“商”的差異。它貌似微小、不易覺察實則影響到行為結果;它是一種“微”商,暗合了導數的早期中文名“微商”。為了規避時下大熱的“微商”,音譯“Micro”,“冪商”—MQ(Micro-quotient)更能表達冪次方概念的小中見大之意。
冪商本質的行為公式(3)
B=f'(e)=mq(e)
mq=Δ(p)/Δ(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