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雞鵟(學名:Buteogallus coronatus):是鷹科、雞鵟屬的猛禽。體長75-85厘米,翼展170-183厘米,體重2.8-3千克。是一種形體大有羽冠的鷹。整體羽毛暗灰色。有突出的濃密的羽冠。上體深棕色,頭部有奶油色,眼睛後有深色條紋。喉部和下體呈奶油色,上胸部呈斑駁褐色,下腹部有斑點。腿淡黃色有蠟膜,翅膀長而寬,尾巴短,暗色尾巴有白色帶和尖端狀邊緣。
棲息在草原、灌木叢、稀樹草原、沼澤和開放的林地。通常以單獨、成對或三隻一組的形式出現,是一種在凌晨和黃昏時覓食的物種。捕食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魚、羔羊,偶爾也會捕食鳥類,包括䳍科鳥和家禽。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和巴拉圭。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冠雞鵟(Buteogallus coronatus)是單型的,這意味著沒有亞種。Vieillot於1817年首次將其命名為“Harpyia coronata”。隨後於1842年被Lafresnaye重新分類為“Harpyphaliatus”屬,並更名為“Harpyhaliatus coronatus”(中文名稱“冕雕”)。當時,冕雕(Harpyhaliatus coronatus)被認為是黑孤雞鵟(Buteogallus solitarius)的一個亞種。直到對其DNA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它們實際上是姐妹物種。這些分析還表明,另一個物種,黑雞鵟(Buteogallus anthracinus)也同是姐妹物種。2014年,它們都從“冕雕屬”(Harpyhaliaetus)被重新歸類為“雞鵟屬”(Buteogallus),各物種的英文名稱和中文名稱也根據《IOC World Bird List》的要求重新定名。
形態特徵
冠雞鵟體長75-85厘米,翼展170-183厘米,雄性體重約2800克,雌性約3000克。是一種形體大而有力量有羽冠的鷹。翅膀長而寬,尾巴短。整體暗灰色,翅膀稍暗。有突出的濃密的羽冠。 有白色帶和邊緣呈尖端的暗色尾巴。 腿淡黃色有蠟膜。上體深棕色,頭部有奶油色,眼睛後有深色條紋。喉部和下體呈奶油色,上胸部呈斑駁褐色。跗節褐色,下腹部有斑點。類似大黑雞鵟,大黑雞鵟沒有羽冠,更黑,體型較小且翅較短。
棲息環境
棲息在半開放的季節性乾旱地區,包括棕櫚稀樹草原、稀疏的林地、有灌木的草原和混合草原、灌木叢、稀樹草原、長廊森林、沼澤和開放的林地。棲息地中大樹的存在對冠雞鵟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用於築巢。
生活習性
冠雞鵟通常以單獨、成對或三隻一組的形式出現,它們是一種溫順的黃昏物種,在凌晨和黃昏覓食。該物種可以通過在2千米外都能聽到的非常有力和尖銳的哨聲來識別。
冠雞鵟以其白天緩慢的動作而聞名,主要在黃昏活動。在棲息處狩獵。捕食哺乳動物,包括犰狳、臭鼬、黃鼠狼、齧齒動物和猴子,也捕獵爬行動物(主要是蛇和海龜)、魚、羔羊,偶爾也會捕食鳥類,包括䳍科鳥和家禽。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從馬拉尼昂和巴伊亞,西至馬托格羅索州,南至南里奧格蘭德州)、玻利維亞(貝尼和聖克魯斯)、巴拉圭(各地均有記錄)和阿根廷(胡胡伊至南布宜諾斯,黑河和潘帕草原,在內烏肯有記錄,丘布特(Chubut)有1879個記錄[R.Pereyra in litt.2012])。烏拉圭沒有明確的記錄(Azpiroz和Cortés 2014)。在巴拉圭,在康塞普西翁省的塞拉多最多;在潮濕的查科棲息地也有記錄,在尼埃姆布庫省有新記錄,在乾燥的查科有記錄,包括幼鳥(H.del Castillo in litt,2012)。
繁殖方式
冠雞鵟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種。繁殖期在8-10月之間。巢建在繁殖區最高的樹上,距地面10-13米。在沒有樹木的地區,一些冠雞鵟會在人造建築物上築巢。巢呈平台狀,由樹枝和樹葉組成。每窩產一枚有灰色斑點的白色卵。卵在產下後45天左右孵化(11-12月)。從產卵的那一刻起,雌性就一直待在它的後代附近,直到小冠雞鵟長大到可以單獨呆很短的時間。雄性不斷將食物帶到巢中,而雌性則在幼鳥孵化並長大一點時加入狩獵。後代將在巢中停留65-70天。據估計,它們在達到3-5歲後才能繁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種群現狀
冠雞鵟總種群數量為250-999隻成熟個體,相當於總共375-1,499隻個體,此處四捨五入為350-1,500隻個體。
趨勢理由:根據狩獵率、棲息地喪失和迫害率,該物種被認為正在發生適度和持續的物種數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