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鏽病

冠鏽病

冠鏽病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好侵染其它地上器官。夏孢子堆葉兩面生,初為黃色橙褐色皰斑,而且後寄主表皮破裂露出桔黃色粉末狀夏孢子堆。嚴重時病斑匯合至病葉枯死。生長後期,衰老葉片背面出現黑褐色稍隆起的丘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冠鏽病
  • 危害部位:葉片
  • 寄主範圍:冰草屬、剪股穎屬、看麥娘屬等
  • 病原菌:禾冠柄鏽菌
病情描述,病原菌,寄主範圍,防治方法,症狀特徵及原因,防治依據及方法,

病情描述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好侵染其它地上器官。夏孢子堆葉兩面生,初為黃色橙褐色皰斑,而且後寄主表皮破裂露出桔黃色粉末狀夏孢子堆。嚴重時病斑匯合至病葉枯死。生長後期,衰老葉片背面出現黑褐色稍隆起的丘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冠鏽病對比圖冠鏽病對比圖

病原菌

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柄鏽菌屬的禾冠柄鏽菌(Puccinia coronata Corda)。國外文獻報導,至少發現12個不同的生理專化型為害不同種屬的禾本科植物。分布遍及各大洲。夏孢子堆葉兩面生橢圓形、長條形,1.2-2.0毫米0.8-1.2毫米。夏孢子球形,寬橢圓形,卵圓形,淡黃色,大小為16-21.3微米×18-25微米,壁厚1-1.5微米,有細剌,有芽孔6-8個,散生;冬孢子堆多生於葉背,寄主表皮不破裂。冬孢子棒形,雙胞,栗褐色,頂端有3-10個指狀突起,上寬,下較細,分隔處縊縮不明顯,大小為13-24微米×30-67微米。柄短而色淡。病菌的轉主寄主為鼠李屬(Rhamnus)植物,冠鏽病的發生和流行不必有轉主寄主存在。

寄主範圍

冰草屬、剪股穎屬、看麥娘屬、燕麥草屬、燕麥屬、雀麥屬、拂子茅屬、單蕊草屬(Cinna)、發草屬、披鹼草屬、羊茅屬、甜茅屬、賴草屬、絨毛草屬、黑麥草屬、虉草屬、早熟禾屬、雀稗屬、三毛草屬(Trisetum)等的若干種均可被冠鏽病侵染。發生規律 病菌以夏孢子在病殘組織上越冬,或在溫暖地區以菌絲體和夏孢子在生長中的植株上越冬。次年,夏孢子重複發生和侵染新株。冬孢子不易萌發,在侵染循環中作用不大。各種逆境條件有利於此病發生。分布遍及各大洲。

防治方法

1.使用抗病類型 根據本地情況,選育或引進抗病的種屬、品種等,這是最可行和經濟的防治方法。不同基因型禾草往往對某些鏽病的抗性有顯著差異。由國外或外地引入的抗病材料,應先試種,視其在當地表現,再決定是否大面積種植。目前,我國禾草抗銹育種工作尚待開展。2.科學施肥 根據當地土壤分析結果,進行配方施肥,務求土壤中磷、鉀元素有足夠水平,不宜過施速效氮肥。3.合理排灌 播種細緻平整土地;不在低洼易澇處建立草地和草坪;及時排澇,防止植株表面經常存在液態水。不在傍晚灌溉,儘可能在清早及上午灌水,以便入夜時禾草地上部分已乾燥。這些措施目的是減少孢子在液態水膜中萌發和侵染的機率。4.草地衛生 發病較重草地應適當提早刈割,以減少菌源,並且不宜留種。刈草時儘可能降低刈茬高度,減少病原菌殘留量。5.藥物防治 對草坪及科研等地塊,可適時噴藥防治,發病期內每7-10天施藥一次。可選用以下藥物:萎銹靈、氧化萎銹靈、防線酮、粉銹寧、福美雙、代森鋅、百菌清、吡銹靈、葉銹敵、麥銹靈、甲基托布津等。刈草後噴藥效果顯著提高。用藥量及濃度應認真參考所購藥品的說明書進.
冠鏽病

症狀特徵及原因

黑麥草冠鏽病是一種全球性的病害,在我國發生也很普遍。此病菌能侵染幾十種禾本科植物,在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上表現明顯的差異。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可侵害葉鞘、稈和穗。初期病斑為淡黃色小點,漸變成黃至橙褐色的突起,表皮破裂後露出橘黃色粉狀物。後期在葉片的背面產生黑褐色的略隆起的突出物。

防治依據及方法

⒈選用抗銹品種,寬葉型多年生四倍體黑麥草如巴莫特拉、特特隆內、阿門達、特爾利,窄葉型多年生四倍體黑麥草魯伊、阿端克等品種都有很強的抗性。
⒉採種草場發病始期可用25%粉銹寧、25%羥銹寧或20%敵銹鈉1000倍液噴霧。用25%粉銹寧或25%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按每100千克200克藥量拌種效果也較好。
⒊建立混生草場,如黑麥草和三葉草按種子量的7:3播種,既能促進生長,又能減少病害造成的小麥鏽病 擔子菌中幾種鏽菌寄生在小麥上所引起的病害。受害小麥在生長發育期主要病狀表現在葉子或稈上出現鮮黃色或紅褐色的粉泡狀病斑。顯微鏡下觀察時,可見病斑中為很多單細胞的夏孢子,稱夏孢子堆。它們是由侵入到小麥植株內的菌絲體上產生的。小麥鏽病在整個生活史中,除了產生夏孢子外,還產生其他類型的孢子,最多的可產生5種孢子,但仍以夏孢子危害嚴重。夏孢子侵害和蔓延得很快,它從侵入新植株到產生出新的夏孢子只需8~12天。造成小麥的嚴重減產。小麥鏽病有3種:一為小麥條鏽病,是由專性寄生的條形柄鏽菌(小麥條鏽病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發生在葉鞘和穗上,夏孢子堆小,沿葉脈縱向排列成虛線狀,鮮黃色。該病主要發生在華北、西北、西南和淮北等地的冬麥區。另一種為小麥稈鏽病,是由禾柄鏽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發生在葉鞘、莖稈和葉片基部,嚴重時也發生在麥穗的穎片和芒上。有時會在短期內造成較大損失。夏孢子堆紅褐色,長橢圓形,散生,不排列成條。該菌是一種轉主寄生菌,生活史中有2個寄主,一為小麥,在其上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再侵害另一類植物,即小檗或十大功勞的葉片上,在其上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以後銹孢子又再侵害到小麥上,進行新的循環。但這5種孢子中,對小麥危害最重的仍是夏孢子。全國各地均發現過此病。第3種為小麥葉鏽病,是由小麥隱匿柄鏽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能侵害葉鞘,很少發生在莖稈或穗部。夏孢子堆圓形或近圓形,桔紅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