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冠蕉鵑是鵑形目蕉鵑科冠蕉鵑屬鳥類的統稱。冠蕉鵑屬的鳥類都擁有發達的羽冠,是色彩鮮艷的蕉鵑類,頭頂的冠羽是突出的標誌。冠蕉鵑屬不僅體型漂亮,身上色彩靚麗,且擁有鳥類中豐富多姿的
羽冠。白梢冠蕉鵑、
白冠蕉鵑、
紫冠蕉鵑、綠頭冠蕉鵑、
紅冠蕉鵑、費氏冠蕉鵑、
藍冠蕉鵑等羽冠均具特色。頭冠突起色彩明艷,或藍色或紅色或綠色或白色,每一種都非常明艷動人。其中,白梢冠蕉鵑、綠頭冠蕉鵑等種類冠羽上還有白色的珠狀飾物點綴,費氏冠蕉鵑紅色羽冠邊緣為黑色,邊緣末端則點綴一抹白色,冠蕉鵑家族也可算是鳥類羽冠家族的又一個個奇葩。
棲息環境
冠蕉鵑見於多種林地棲息地, 諸如山地森林、叢林、大草原、郊區花園等。
生活習性
數十隻冠蕉鵑可結群在植被中覓食,主要擷取各種果實,包括某些對人類而言為劇毒的漿果。它們消化的果實中的種子有80%被排放到母樹之外的地方,這表明冠蕉鵑對種子的擴散分布起著重要作用。有少數研究表明,親鳥給雛鳥餵的食物中,雖然偶爾也含有一些無脊椎動物,尤其是蝸牛,但基本上還是以果實為主。這在陸棲鳥類的雛鳥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在從孵化到獨立覓食這段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內,一般都被餵以富含無脊椎動物等的高蛋白食物。
群居性鳥類,不
遷徙,通常結成家族群活動。飛行能力不佳,但善於攀爬,能在樹枝上和植被間敏捷穿行。活潑吵鬧。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中部和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3-6月的雨季初期進行。領地意識強,一夫一妻制。巢穴是一個簡單的淺盤狀的樹枝平台,隱藏在樹木或灌木叢中,搭建在的枝杈上或位於茂密的樹葉上方,距地面1.5-10米高的地方。每窩產2枚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孵育,孵化期20-22天,雛鳥長滿絨毛,晚成性,由父母共同盡職盡責餵養。早熟的雛鳥不會在巢中徘徊很長時間,並且在2-3周內,它們就可以在巢樹的樹枝上攀爬,整整一兩周才學會飛翔。
該屬物種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Tauraco bannermani | Bates, 1923 |
---|
2 | | Tauraco corythaix | Wagler, 1827 |
---|
3 | | Tauraco erythrolophus | Vieillot, 1819 |
---|
4 | | Tauraco fischeri | Reichenow, 1878 |
---|
5 | | Tauraco hartlaubi | Fischer & Reichenow, 1884 |
---|
6 | | Tauraco leucolophus | Heuglin, 1855 |
---|
7 | | Tauraco leucotis | Ruppell, 1835 |
---|
8 | | Tauraco livingstonii | G. R. Gray, 1864 |
---|
9 | | Tauraco macrorhynchus | Fraser, 1839 |
---|
10 | | Tauraco persa | Linnaeus, 1758 |
---|
11 | | Tauraco porphyreolophus | Vigors, 183 |
---|
12 | | Tauraco ruspolii | Salvadori, 1896 |
---|
13 | | Tauraco schalowi | Reichenow, 1891 |
---|
14 | | Tauraco schuettii | Cabanis, 1879 |
---|
種群現狀
由於冠蕉鵑棲息的林地喪失、退化、破碎以及農業擴張,過度放牧,不受控制的森林大火和燒柴是造成棲息地破壞的主要原因,該屬物種被認為正在經歷持續下降。但2012年的調查顯示,它實際上比曾經認為的物種數量下降更為普遍和樂觀。這些鳥類似乎能夠容忍一些人類對其棲息地的開發。21世紀以來,外來樹種(桉樹,柏木)的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與棲息地退化的同時新的森林也在不斷擴展,使冠蕉鵑有了更多的林地居住。這也使有些物種的數量有所提升。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