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大別山

再見了大別山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婦孺皆知、名揚天下的重要事件。大別山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例如三百六十調情歌皈腔、採茶戲、高腔、採蓮船、高蹺、風行廟會,還有南調花鼓、北調花鼓、說說唱唱等等民間藝術,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再見了大別山
  • 歌曲原唱吳雁澤
  • 填詞:王和泉
  • 譜曲雷遠生
大別山簡介,創作背景,歌詞,詞作者簡介,

大別山簡介

大別山位於安徽地處鄂豫皖三省,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大別山的交通也在改善,正在修建中的合武高速和合武高鐵,08年前竣工,兩路橫穿大別山腹地。
再見了大別山
大別山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由於大別山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三縣交界以及安徽通向湖北東部的要道)和特殊地形(中山地帶),自古就是農民運動活躍的地方。在近代更是“反圍剿戰爭”和“解放戰爭” 的一個重要戰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婦孺皆知、名揚天下的重要事件。大別山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例如三百六十調情歌皈腔、採茶戲、高腔、採蓮船、高蹺、風行廟會,還有南調花鼓、北調花鼓、說說唱唱等等民間藝術,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創作背景

《再見了,大別山》是由王和泉作詞、雷遠生譜曲1982年來六安金寨縣時創作的,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首唱。《再見了,大別山》是著名聲樂套曲《大別山抒懷》六首歌曲中的最後一首,是王和泉、雷遠生1982年來六安時創作的,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演唱,曾經一度紅遍大江南北。《再見了,大別山》字裡行間跳動的音符寄託著人民對大別山的熱愛,表現了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的恢弘氣勢,渲染了重回大別山感念養育之恩時激動、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喻廷江、曹國強對3位藝術家的來訪表示歡迎,希望他們能經常來六安挖掘好的題材創作好的作品。並就六安紅色旅遊文化、推介六安人文風光、展現六安新變化及有關事宜和藝術家們展開了探討。

歌詞

《再見了,大別山》
輕風牽衣袖,
一步一回頭。
山山嶺嶺喚我回,
一石一草把我留。
啊,再看一眼大別山,
萬般情思胸中收。
繽紛的山花呀,
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
挺秀的翠竹呀,
不要舉酸你送行的手。
啊,再見了大別山,
你牽去我的一顆心,
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
相逢又分手,
握別眾老友。
男女老少皆叮嚀,
盼我隔年再來游。
啊,再看一眼好鄉親,
音容笑貌心中留。
慈祥的大嫂呀,
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孫兒。
白髮的大哥呀,
讓我祝福你健康長壽。
啊,再見了鄉親們,
大別山呀養育了我,
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

詞作者簡介

王和泉,男,著名詞作家,安徽合肥人,安徽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1950年出生,1968年上山下鄉(青陽縣九華山下),同年在報刊上發表詩歌作品。 1970年調入安徽省廣播電影電視局。1998年提前內退,後應聘擔任安徽省工商聯主辦的《工商導報》副總編輯,隨之又應聘擔任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新安晚報》社聯辦的《新安晚報·檢察之光》專版主任編輯。他在36年的文學創作實踐中共創作各類作品1000餘件,其代表作品詩歌《好!扁擔》入選詩集《風展紅旗-工農兵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出版)、電視劇《花鼓女》(文學本撰稿)、電視音樂藝術片《將軍的搖籃》(編劇)均由安徽電視台拍攝,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聲樂套曲《大別山抒懷》(作詞)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演唱,1983年5月在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歌曲《再見了,大別山》(作詞)先後入選中華大家唱曲庫等多部歌曲集以及中央音樂學院等十餘所音樂院校聲樂系教材,同時入選20世紀經典作品系列。他還為十餘部電影、電視劇撰寫主題歌及插曲歌詞,並出版有個人音樂文學作品專著《直面人生》(灕江出版社1993年出版)。他的個人辭條分別入選《中國職工自學成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音樂家辭典》。
再見了大別山
聲樂套曲《大別山抒懷》 :該套曲歌詞由王和泉老師創作於1981年6月至1982年5月,1982年6月由著名作曲家雷遠生作曲,1982年9月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首唱並於1983年5月在上海錄製成唱片,1983年8-9月,由王老師編劇的音樂藝術片《將軍的搖籃》由吳雁澤主演、安徽電視台拍攝,1983年12月31日晚8時10分在中央電視台1套播出。
其中包括六首歌曲:
《再見了,大別山》
《同志哥,請抽一袋煙》
《五月紅杜鵑》
《大別山夜話》
《我愛山村紅玫瑰》
《大別山的清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