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地球之巔

再登地球之巔

《再登地球之巔》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賈丁執導的科學紀錄片。

該片以“科學”為眼,從冰川消融、大氣環流、高原生物、生態屏障、自然地理、人類活動等角度,全面解讀“藏”在青藏高原上的奧秘。

該片於2023年12月30日起每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再登地球之巔
  • 作品類型:科學紀錄片
  • 語言:國語
  • 製片地區:中國內地
  • 監製:王新建
  • 首播時間:2023年12月30日
  • 首播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 網路播放平台央視網
  • 播出狀態:已完結
  • 集數:5 集
  • 每集時長:約 50 分鐘
  • 總導演:賈丁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幕後花絮,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該片分別從亞洲水塔、水汽通道、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螢幕障和高原綠色可持續發展五個維度展開,以紀實拍攝的手法聚焦科考一線的中國科學家,通過他們的故事全方位展現他們身上的科學探索和獻身精神,以及青藏科考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保護所做的重大貢獻。
再登地球之巔
《再登地球之巔》海報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亞洲水塔
一支科考分隊,從珠峰大本營出發,正在穿越珠穆朗瑪峰下的冰塔林。從空中俯瞰,大片的冰塔,仿佛是一條由鋸齒組成的冰河,沿著這條冰河逐級而上,可以到達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絨布冰川。
第2集 空中秘境
6500萬年前,歐亞板塊因為印度板塊的撞擊而迅猛抬升,形成了這個星球上最高、最龐大的地質構造系統。青藏高原相當於四分之一個中國的遼闊疆域,以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度闖入大氣層,強勢阻斷了原始的大氣環流,很多事情從此被改變了。
第3集 生命之極
大風不停地呼嘯,卻吹不散濃濃的雲霧。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從這裡湧入青藏高原。這已經是嘎隆拉山口一年中最溫和的季節。翻越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只是任務的開始。接下來,郭柯團隊將直下3700米,到達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雅魯藏布江谷底。郭柯團隊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繪製一張1:500000青藏高原植被類型圖。
第4集 人類邊界
劉國華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科考分隊的分隊長,他將通過野外科考和綜合評估提出自然保護地的最佳化方案。他們在觀察的高黎貢羚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毛色呈棕褐色,外貌似牛又像羊,體重往往能達到400公斤,是保護區內體形最大的食草動物。
第5集 時間之尺
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全面、系統地對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2017年,中國科學家們再次登上地球之巔。他們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考古人類文明的印記、追蹤現代社會的影響、籌謀未來發展的方向。沿著時間之尺,揭開青藏高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拉薩啟動,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寫到,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戰略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再登地球之巔》便由第二次青藏科考入題。
敘事結構
《再登地球之巔》在敘事結構上分三個層次去呈現:最外面一層是畫面;第二層要是科普;第三層是故事,三個層面逐一遞進,難度逐一加大。
拍攝方式
《再登地球之巔》使用4K超高清攝影機、航拍、無人機空中攝影、採用延時攝影、移動軌道、三維動畫、顯微攝影、水下攝影、衛星遙感圖片、雷射掃描圖片等多種拍攝方式。團隊踐行“四力”,在無人區高原經歷冰霜雪雨,在原始森林被螞蟥襲擊,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珠峰、高黎貢山、崑崙山、可可西里無人區、羌塘無人區、獨龍江秘境、喜馬拉雅山脈溝谷、黃河源第一冰川、塔克拉瑪乾沙漠、墨脫原始密林等瑰麗雄偉奇觀,拍攝下雪兔子開花、塔黃開花、風吹楠、火桐樹、黃果冷杉等珍稀植物奇觀,拍攝下沙塵暴的遮天蔽日、颱風的巨浪滔天,拍攝下高黎貢羚牛、熊、雪豹、藏羚羊、野氂牛、藏野驢、藏狐、黑頸鶴、高原鼠兔、華西雨蛙、鉤盲蛇、棕黑疣螈、西南眼鏡蛇等珍稀動物奇觀。
講解方式
《再登地球之巔》使用二維和三維動畫進行科普模擬講解,闡釋青藏高原的內部構造以及地貌特徵,讓觀眾在觀看該片的同時,能更多地去了解青藏高原,以達到該片的科普目的。

主創團隊

出品人
薛繼軍
總監製
梁紅、申積軍
監製
王新建
節目監製
劉茜
總導演
賈丁
總撰稿
賈丁
科學顧問
徐祥德、丁林、車靜、方創琳、高晶、郭柯、何清、康世昌、劉國華、馬耀明、潘開文
王東曉、王小丹、伍和啟、徐勇、楊曉燕、張強弓、張志剛、趙新全、朱立平
策劃
朱魏瑋、李燕
統稿
蔡苗苗
導演組
沈世平、裴昌宏、任煒峰、張永峰
高山外景導演
黃觀
航拍
沈鵬、王超
錄音
周俊惠、馬炳森、杜鵬飛、王望凱、周冰
剪輯
盧鵬偉、李海波、孫春林、蔣天增、趙旭亮
解說
王宇騰
美術設計
任婷卉
動畫製作
歐陽海濤、趙子健、吳一凡、劉鵬、侯海榮、趙澤陽、吳利蝶
製片主任
許兆松
製片
王芃皓、劉洋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片尾字幕

幕後花絮

  • 該片展示了一些科學家研究出來的“呆萌”科考器具,如沙地探測機器狗、車載感測器和無人車等。
  • 為了拍攝植物在地下的生長情況,攝製組通過科考隊的設備把攝像頭伸進土壤內部,呈現出紫花針茅根的狀態。

發行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播出頻道
播出情況
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3日
每晚20:00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首播
作品延展
《再登地球之巔》運用融思維製作一組獨特“片段預告”《院士大咖帶你〈再登地球之巔〉》,該系列豎屏短視頻作品在“央視紀錄”視頻號同步上線,每天“上線”兩位院士,總計20位院士,用網際網路思維再次解讀青藏高原和青藏科考,對《再登地球之巔》本身進行合理補充和延展。

作品評價

《再登地球之巔》以科學的視角全面解讀青藏高原,具有題材的開創性。該片聚焦科考一線的科學家,通過他們的視角,以“真實電影”的手法,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第一現場的體驗,同時輔以宏大的地理背景和全球環境背景,全方位展現中國科學家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保護所做的重大貢獻。(中國日報網評)
《再登地球之巔》不僅為觀眾科普豐富的科學知識,彰顯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態度,也集中展現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方面的重大成果和貢獻。該片作為一項影像工程和一種文化符號,為中國和世界留下寶貴的文化典藏精品。該片不止紀實風格明顯,還融入諸多專業解讀和深刻哲思,實現了科普的有效落地。具體來看,該片以冰川消融、大氣環流、生物種群、生態屏障、人類發展等為關鍵字,在一系列科考行為的全方位展示中深入解讀青藏高原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引發觀眾對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該片的意義遠不止於一部關於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的“記錄史”。穿越崇高的山川,該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青藏高原的科學探索,用具有前瞻性的視野刻錄下科學家對自然的深刻探究,帶動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文匯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